知乎能否成為下一個微博?
通常官方的資料都有點水分,隨便找個第三方的資料來比較看看。
知乎:日均PV1500w左右,專欄訪問量很大(鼓勵各位多寫文章),日報已經跪了。

天涯:日均PV2000w左右,論壇依然是老大。

豆瓣:日均PV3000w左右,電影、圖書是主要流量貢獻者。

人人:日均PV100w左右,前陣子只賣了2000w,可以看到已經沒人氣了。

微博:日均PV1個億左右,依然是中國老大。
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的訪問量更大,說明微博已經成為中美主流思潮碰撞的陣地。

注:PV(page view)即頁面瀏覽量,通常是衡量一個網站或者一條網路新聞的主要指標。
微博和知乎其實差不多,因為兩者很多相似之處。
微博評論區的點贊和知乎回答一樣影響排名,都是基於演算法的排序。
某KOL釋出一條微博:今天天氣真不錯。
知乎一個問題馬上出現:如何看待XX說“今天天氣真不錯”?
從這個角度來看,微博同樣可以討論深度問題,只是微博使用者量太大, 深度內容很容易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裡,這其實正是知乎當前面對的問題。
微博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使用者量已經擺在那了,不管發什麼都有人看,推薦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就對了,有流量能打廣告賺錢才是股東們喜歡的;
但知乎略有不同,因為知乎從做深度內容起家,一開始就打著與微博不同的旗號,提倡“認真你就贏了”,吸引了很多有想法的優質使用者,然創業未半而中道“轉型”,結果就是:
官方其實也很糾結,因為錢和使用者對知乎來說都挺重要的,有使用者量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錢,然而使用者量一大了就會“同質化”,知乎早期積累的優質內容會逐漸稀釋,流量被各種“奶頭樂”分走,優質使用者也會逐漸開始不答題,轉而尋找新的烏托邦。
所以知乎官方目前採用的方法是:
- 一邊小心翼翼的用標籤篩選使用者自己“手選標註”的感興趣內容,悄悄增加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專案;
- 另一邊繼續鼓勵各細分領域內的大V們勇敢創作,送點的周曆和公仔聯絡感情,給幾個勳章體現身份。
有一點很關鍵:
如果微博“水”了,使用者可以來刷知乎;
如果知乎“水”了,使用者可以去刷微博。
但是,後者是不可逆的,一旦使用者放棄了知乎,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同樣都是看新聞和段子,為什麼不去微博看?知乎還有什麼優勢? ”
所以知乎的每一步變革,都必須突出自己的“幹”,格外小心才能突圍。
步步如棋,落子難悔。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