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差距!任正非:永遠不要讓情緒主導我們的工作

「我們與美國的差距,估計未來20-30年,甚至50-60年還不能消除。但是,我們要將差距縮小到“我們要能活下來”。以前這是最低綱領,現在這是我們的最高綱領。」
任正非如是說。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越是在情緒狂熱的時候,就越要保持大腦的冷靜,除非你不想贏。
弱者的憤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什麼是有效動作,什麼是無效動作,作為企業界的頂級戰略大師,歷經鬥爭磨難的華為“狼王”任正非自然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

群情沸騰,萬眾一心,有其積極的意義,但縮小差距並實現超越,才有實質性的價值。
情緒容易讓人頭腦發熱,為了一時的意氣暢快而做出讓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歷代這樣的例子都層出不窮。
商業競爭的關鍵,還是要靠實力,特別是高科技領域,你的技術能力才是決定你話語權的根本要素。
在華為剛起步的頭十年,產品不硬氣,任正非也只能說,「華為的產品也許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麼樣呢?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選擇我而沒有選擇你就是核心競爭力!」
那時候華為只能靠著市場營銷的能力打天下,然後用賺來的錢投入在技術研發上面。
有一次和客戶談話,任正非大談華為的戰略佈局,被客戶爸爸不耐煩地當眾駁斥:你要是那麼牛叉,你怎麼不賣到國外去?
華為出海,早在任正非的心裡紮了根,這個世界從來不關心你想什麼,也不在乎說了什麼,這個世界只看你的事實和結果。

有剋制,才有強大。
2018年第一季度,在面向歐洲市場的MWC展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大嘴"餘承東憤憤不平,再次“開炮”:
「全球範圍內很多運營商都願意跟華為合作,但在美國市場,我們的競爭對手利用政府將華為手機排除在外,這不公平,這表明他們對於華為手機的崛起表示擔憂和恐懼。我們在全球170個市場實現了產品銷售,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只有一個國家說我們有問題?」
餘承東指出,這種排擠是非常"荒謬和不公正"的。
對於餘承東的言論,華為公司高階副總裁兼董事陳黎芳立刻展開“滅火”行動。她在MWC期間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餘承東的言論"沒有充足理由且並不正確",華為並沒有授權餘承東代表公司對於美國市場發表評論,華為並不認同其有關美國政府以及競爭對手的言論。
「從長遠發展來開,華為並不對美國市場呈悲觀的態度。儘管目前美國政府沒有選擇華為,但我們依然有信心和耐心通過努力讓消費者感受到華為產品的優秀,華為始終保持開放、透明的姿態,等待美國方面同我們進行溝通。」
陳黎芳這樣表態。此後,餘大嘴也迅速表態支援陳黎芳的意見。
什麼叫大家風範,什麼是真正的跨國公司,這就是了。

在某次華為新員工座談會上,陳黎芳還特意提到了任正非的觀點:
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永遠不要讓反美情緒主導我們的工作。在社會上不要支援民粹主義,在內部不允許出現民粹,至少不允許它有言論的機會。全體員工要有危機感,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
陳黎芳說,“關於美國市場,公司一直認為,市場不選擇我們,抱怨也沒有意義”。
負面情緒對於工作開展和公司進步,能有什麼意義?
“華為永遠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為客戶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為客戶做好服務。也因此獲得了170多個國家的業務,為400多家運營商提供通訊裝置,為歐洲亞洲等政府及企業提供產品,得到了信任。”
陳黎芳指出,過去30年,美國公司做為華為的諮詢顧問,幫助華為建立了有序的流程、財經、人力資源等管理體系。華為在許多美國顧問眼中是透明的。今天,華為依舊認為美國企業在創新和管理等方面是先進的,是在引領人類社會前進的。
工作需要的是客觀,年輕人可以熱血,熱血是好的,但要想取得勝利,還是要靠冷靜和客觀的態度。
另外,陳黎芳是華為的"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她的表態還是很有分量的。

還是要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看整體。
實際上,任正非一直強調的是華為的危機,他嚴厲批評公司內部因為華為高速發展而產生的驕傲自大的情緒。
“我們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公司,只能在有限的寬度趕超美國公司。不收窄作用面,壓強就不會大,就不可以有所突破。”
任正非說,“我估計戰略發展委員會對未來幾年的盈利能力有信心,想在戰略上多投入一點,就提出瀟灑走一回,超越美國的主張。但我們只可能在針尖大的領域裡領先美國公司,如果擴充套件到火柴頭或小木棒這麼大,就絕不可能實現這種超越。”
讚歌,有時候就是葬歌。
“這個時代前進得太快了,若我們自滿自足,只要停留三個月,就會註定會從歷史上被抹掉。正因為我們長期堅持自我批判不動搖,才活到了今天。”
對於自滿和捧殺,任正非一貫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他相信的只有自我批判精神和集體奮鬥主義的勝利。
我們追趕的艱難,決不像喊口號那麼容易。口號連篇,就是管理的浪費。
任正非表示,一定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矽谷那盞不滅的燈,仍然在光芒四射,美國並沒落後,它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特斯拉不就是例子嗎?”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傑出人物和普通人的區別,大概就是能夠從全域性整體和更長遠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發展。
競爭,離不開摩擦,從整體來看,這種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終究是大局的一小部分。
還記得馬雲老師的那句話嗎——
「......陰陽互補,競爭也一樣,我們最後是合在一起了。其實我們在競爭過程中,偶爾誤傷別人,把別人給傷害了,說明我們功力還不夠。商業過程中,讓人家對方覺得應該參與,而不是抵抗,或者是對抗,這才是商業最高境界。」
最後,Hunt or to be hu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