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朱劍敏:建築機器人可提升行業效率
隨著建築施工的成本日益上升,“用工難”正在催生新的建造形態。近日,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裁朱劍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建築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在髒、繁、重等勞動場景下,可以緩解“用工難”的問題,提升行業的效率和效益。
朱劍敏同時還指出,建築機器人可以替代一些高危險的工程任務,改善建築環境中的工人安全狀況,爭取讓高危建築從業人員“零傷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為製造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支援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同時鼓勵深化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如何將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成果運用於建築領域?資料顯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市場。作為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2018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達23.5萬億元,同比增長9.9%。
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稱:建築行業平均年齡為41.8歲,50歲以上佔比為30.9%,老齡化問題在建築行業尤為突顯。此外,依靠人工建房,還有著明顯的安全風險大、技術水平低、環境汙染嚴重、施工效率低等問題。
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曾指出,中國建築業大而不優,資訊化和智慧化程度較低,目前“危、繁、髒、重”特點突出,與時代發展進步已不相適應,亟需對行業進行創新改造。
楊國強認為,智慧製造將在未來有效地提升建築效率,建築機器人的加入將全面提升產品的安全、質量、美觀、經濟、適用和耐久。同時,相對於工業機器人,建築機器人市場龐大,但是建築非結構化環境的挑戰也很大,迫切需要用人工智慧的方式去解決。
“但是,研發建築機器人也面臨重重挑戰。”朱劍敏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此前機器人更多側重在工業機器人,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可移動機器人研發則會面臨更多核心關鍵技術的挑戰。另外,在人才團隊的招納培養方面,需要不斷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情懷。在特殊的應用場景下,為行業和消費者創造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發”實際上是分開而言,“研”是基礎技術方面的投入,“發”相當於技術最終要成為可使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