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零售到大資料,區塊鏈或開啟工業革命鉅變
如果說實體經濟在過去的一兩年內最受人矚目的概念是什麼,那當屬新零售和新制造了。從街邊各種歐系日風的便利店及其五花八門的商品,再到各種無人機、無人店、和無人倉,這一系列頗具未來科技風格的事物似乎正在時刻提醒著人們,新零售和新制造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似乎很少有人想過:這些新的概念究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實質性改變?它持續發展的模式又在哪裡?在今天的推送中,筆者就將以新零售和新制造為引子,提煉出這兩個概念背後的精神核心,以及在區塊鏈技術的點睛之筆下,新零售和新制造未來可能給人們生活、甚至是整個產業經濟帶來怎樣的變革。

在瞭解什麼是新零售和新制造之前,為了防止各位朋友們陷入糾結當中,我們可以先參考一下這兩個詞的孿生概念:新能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能源指的是風能和太陽能,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目前市場上的電動汽車也被稱作新能源汽車,但電動機已經被髮明一個多世紀了,那為什麼我們還管它叫做“新能源汽車”?原因就在於:所謂的新和舊,實際上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跟石油相比,電動汽車就是新能源,跟煤炭和核能相比,風電和太陽能就是新能源,儘管嚴格來說,這些技術已經出現了幾十年了,在當代的社會根本談不上新。
知曉了這一點之後,你就能明白:現在大街小巷都在談的新零售和新制造,其實根本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和模式,它其實是相對於傳統的零售和製造模式來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你在傳統的零售和製造模式之上對行業進行了加強和改進,都可以被稱為是新零售和新制造。就好像現在只要和傳統能源不一樣,管你好用不好用,都可以被稱為是新能源似的。
一、新制造的源頭:不斷升級的新零售訴求
從這點來看,新零售和新制造這個概念本身並沒有特別了不起,重點在於:新零售和新制造要怎麼個“新”法,才能滿足使用者的真正潛在需求?畢竟,為了追求“新”而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就好像太陽能發電和生物柴油雖然都屬於新能源,但兩者的內在價值卻完全不一樣。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梳理清楚:現在的消費者在當下時期幾個升級的需求:
1、對商品的專業化訴求:具體表現在更多的垂直領域細分需求持續出現,百貨業態逐漸走向專門業態,如名創優品等專業化精品店等。
2、對商品的服務化訴求:也就是商品與服務的高度融合,比如說一些母嬰品牌會把商品、服務、遊樂融於一體的現象。
3、對購物的場景化訴求:也就是購物除了買東西之外,還要注重體驗和休閒等因素,事實上,英文中的shopping一詞,本來就具有超於購物的內在含義。
嚴格來說,上面幾個所謂的新需求,在目前階段都沒有用數字化技術改進的必要,一個像萬達或富力那樣的大型購物中心,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痛點。但在一個研究人員的眼中,有些訴求是存在進一步升級的可能的,而一旦這些需求進化之後,能夠解決問題的渠道,實際上只有前沿的數字化技術。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幾個消費者訴求中的第一條:商品的專業化。
眾所周知,和網際網路社群一樣,零售業本身也是處在一個不斷細化的過程。具體來說,商品的專業化經營,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的階段:
1)零售1.0:所有消費者一個店
在90年代和2000年代百貨商超一統江湖的時候,所有的消費者進到商店裡,看到的商品介面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蔬菜水果、還是日常用品,都被碼在一個大廳裡,這個時候你如果想要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方法只有一個——找,如果是比較大的商場,搞不好你就在裡面迷路了。這種比較粗放的商品零售模式,也就是“所有消費者一個店”,簡稱之為零售1.0。
2)零售2.0:每類消費者一個店
而隨著消費者對商品專業化訴求的提升,以及伴隨著國際貿易而不斷豐富的物資,現在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垂直細分領域的專門店,例如各種水果超市、以及甜點超市等。在這一時期,擁有不同訴求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去不同的商店購物,而他們各自所看到的商品介面都是不一樣的——水果愛好者們看到的是一屋子水果拼盤,甜點愛好者們看到的則是各種烘培蛋糕,與零售1.0相比,這種商品零售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細化,也就是“每一類消費者一個店”,簡稱為零售2.0。
3)零售3.0:每位消費者一個店
零售2.0的出現,大大提升了商品的專業程度,降低了消費者的篩選成本,但是嚴格來講,這種細分模式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譬如,如果消費者想買不同類別的商品——例如生鮮、水果、衣服、電器等。就得把上面四類垂直領域的商店都跑個遍。那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兼具零售1.0和2.0的優點,讓消費者在一個店裡,就能以更低的篩選成本,一次性買到比較高質量的商品呢?答案是可以的。事實上有心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現在很多的線上電商都已經實現了個性化的推送首頁,試圖從使用者的諸多線上行為中,篩選判斷出其最想要的商品,並主動推送到電商主頁上。也就是說,與零售2.0的“一類消費者一個店”相比,這種零售方法實現了更為細緻的、個性化的劃分,也就是“每位消費者一個店”,用電商行業的術語來說就是“一人一店”。簡稱零售3.0。
二、當多方大規模協同成為可能:區塊鏈解鎖零售4.0與工業4.0
很明顯,對於消費者來說,零售行業從1.0到2.0、乃至3.0的發展,使得使用者在購物過程中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但是零售行業的多次升級並沒有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痛點,那就是:如果說供應商提供的商品裡沒有買家想要的東西該怎麼辦?此時的消費者,必然會想要參與到商品的供應鏈當中,對商品提出一些個性化的要求,比如說要求西裝尺寸更加符合自己的身材,同時在上面加上一些特定的裝飾等。
但遺憾的是,目前的製造與零售業,在處理消費者的這類需求的時候,應對的措施顯得非常傳統且不合理,具體來說無非兩種:要麼加量,也就是必須得在訂貨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才能下單,比如多少多少起訂等,要麼就是加錢,也就是單件的價格會變得非常貴,甚至有可能衝到原價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比如說西裝的定製。所以一直以來,儘管零售行業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但使用者一側始終無法參與到與供應鏈的互動當中。
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處於商品供應端的製造企業也感到很頭疼,不是他們不想提供這種個性化和碎片化的商品,而是現有的工業形態實在不足以滿足這些需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雖然工業技術持續高速發展,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但卻始終沒有辦法實現一個功能:那就是柔性製造。因為只要你放棄原有的大規模批量生產模式,產品的單件生產成本就會驟然上升。畢竟工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明顯的賽道,而改裝生產線更是一個燒錢的大工程。這也是為什麼零售行業一直沒有辦法在3.0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而達到“雙向互動”的4.0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真正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新零售”和“新制造”的概念脈絡就比較清晰了——也就是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將消費者的訴求即時地融合到產品的製造與供應鏈當中。而在這當中,區塊鏈技術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具體來看相關的過程。
如果說對目前社會對零售和製造進行升級的需求,是來自於“消費者→新零售→新制造”這個鏈條的傳導,那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這個改造的過程,則是以“新制造→新零售→消費者”來進行的逆向路線。而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將原本固化的大規模工業生產線,拆分為多種模組化的製造單元,這樣一來,不管前端市場的需求怎麼變化,後端都可以對接得上,這流程其實可以類比為我們熟悉的積木:無論組裝出什麼樣的形狀,都可以通過積木來完成,玩家所要做的,只是改變拼接的順序而已。
但毫無疑問,正如同一個人不可能具有所有技能一樣,一條生產線、乃至是一個工廠,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製造單元,這就需要像多人合作一樣,進行跨組織的製造單元合作。然而,按照傳統的工業生產體系,由於這樣的協作方式涉及到的利益主體較多,因此彼此之間的協同成本是非常之高的。這也是一直以來跨組織的製造單元未能形成大規模協作的最主要原因——當多個利益主體之間合作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讓參與者望而卻步的時候,那接下來通過商品來回收利潤的過程,往往也就難以執行下去了。
但是,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後。柔性化製造的實現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契機:通過對跨組織的互動資料的記錄,區塊鏈可以有效降低利益主體之間協作的時間、精力、以及信任風險成本,一方面使得製造單元之間的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縮減供應鏈對於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響應時間。
具體到現實中,區塊鏈未來會給工業製造領域帶來如下的變化:在傳統的零售與製造行業,你要麼購買那種流水線上下來的、千篇一律的商品、要麼花高價+等很久地來購買那種個性化的商品。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選擇。而在區塊鏈融入到工業製造領域之後,你在可以獲得個性化商品的同時,還能享受到流水線商品級別的價格和物流速度。儘管相關的數字化配套技術還在摸索當中,但毫無疑問的是,作為工業製造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信任的橋樑,區塊鏈將會成為新零售與新制造領域的核心,而其他相關的數字化技術,例如智慧合約等,也將在其基礎之上來構建。
三、時代的拐點:“區塊鏈+智慧製造+大資料”徹底改造傳統工業?
毫無疑問,新制造所尊崇的碎片化、個性化、細胞化的製作方式,在滿足使用者需求、有效提高了單價收入之外,也抬升了工業製造本身的成本,雖然區塊鏈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系統協作的壓力,但裝置的磨損以及物料的儲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實事求是的講,如果僅僅盯著製造這個環節,那麼工業4.0時期的“個性化定製”,其利潤是否會比工業3.0時期的批量製造模式更高,還真說不太好。
那問題來了:未來的製造企業到底要拿什麼賺錢吃飯?答案是——當區塊鏈這最後一塊拼圖落地、個性化定製在工業領域群起燎原之後,今後的工業製造領域將會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是從商品為單一的銷售產品,轉型為商品+服務兩條腿走路。而未來製造企業的最重要飯碗,是服務。
為什麼這麼講?原因很簡單。對於製造行業來說,未來他們所銷售出的各種商品將不再僅僅是一個硬體,更是一個資訊入口。它不斷地採集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和狀態,並上傳至廠商的私有云平臺,而廠商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瞭解到商品現有的狀態,例如其何時需要進行維修、而這過程中又需要哪些零件等,這些相關的配套服務,將會成為工業企業一個重要的利潤來源,更重要的是,這一塊的收益是高度排他性的——因為使用者所有的行為資料,只有相關商品的廠商有,所以也只有這家企業能夠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而其他的競品就算實力再強,由於不瞭解消費者的歷史資料,也是鞭長莫及。
事實上,縱觀全球範圍內的工業技術發展形勢,我們不難發現,從“生產性工業”到“服務型工業”的轉型,正在逐漸成為製造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例如IBM已成功轉型為全球最大的硬體、網路和軟體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GE(通用電氣)的“技術+管理+服務”所創造的產值已經佔到公司總產值的2/3以上;英國勞斯萊斯的主導產品,則是從過去的航空發動機演變成為航空發動機飛行時間,通過“租用服務時間”為使用者提供保養、維修等服務。在可預期的時期之內,工業企業通過提供服務而獲得的收益比例將會逐漸提升。
與上面這些屬於批量製造的工業3.0相比,專注於個性化製造的工業4.0所收集到的資料,相對來說更加廣泛——對於工業3.0來說,由於它的供應鏈缺乏使用者的反饋和互動,所以它所獲得的資訊,往往都是使用者買到商品之後,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資料,這樣一來,對於工業3.0來說,實際上只有像計算機和電氣裝置這樣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商品才有可能在服務板塊上做文章,你能想象你買出賣出一件衣服出去,這件衣服還能把消費者的使用資料給你傳回來麼?
而工業4.0就不一樣了,由於它鼓勵使用者和廠商在商品個性化製造的過程中進行互動,因此,消費者出於“錢要花在刀刃上”的心理,會盡可能精準的上報關於自己的各種資訊、鑑於很多人並沒有精準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相關的資訊可能還會比預期中更為冗雜,這樣一來,工業4.0實際上就獲得了工業3.0所無法獲得的另外一類資訊:也就是消費者海量的線下資料。
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於工業4.0的製造廠商可能會成為繼網際網路企業之後、世界上第二類擁有消費者大資料的企業,而且這種資料不僅僅是使用者的線上行為,還包含了使用者的諸多線下資訊,現在的問題在於,由於加密技術的限制,這些資料之間彼此都形成孤島,很難在確保不洩露的情況下順利的流轉交易,而像工業企業這樣的資料所有者,也很難從中獲益,這個時候,區塊鏈對於工業企業的第二個重要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如果現在區塊鏈與大資料流轉的結合能夠成功,使得資料在分享的過程中既能很好的打磨對方的AI模型,又不至於出現洩漏,那工業企業手中的資料,將會成為一筆難以想象的巨大財富,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也將由此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本文由專欄作者“孫副社長”上傳發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