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二手交易還能不能愉快地買賣
來源標題:網路二手交易還能不能愉快地買賣
隨著“網購剁手”頻率的升高和共享模式的普遍,人們買來用不到的東西有了新去處——二手閒置物品交易網站。把想出售的東西掛上網,感興趣的人自然上門,個人對個人的交易輕鬆便捷。
近日,艾媒諮詢釋出《2018上半年中國線上二手交易市場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線上二手交易使用者規模達0.76億人,增長率達55.1%,預計2018年使用者規模將超過1億人。
但與此同時,網路二手交易平臺上的詐騙新聞也層出不窮,稍微搜尋一下就會發現,貨不對板、以次充好、維權艱難等問題屢見不鮮。二手交易平臺怎麼了?我們還能不能愉快地買賣?
魚龍混雜,買賣雙方都苦惱
“二手閒置物品的線上交易問題確實不少。”10月20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祕書長、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副教授吳沈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逐一分析了線上二手交易中的問題。
吳沈括表示,網路二手交易平臺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以次充好,平臺上的次品假貨嚴重擾亂市場。加上網路二手交易中很多賣家有“不允許退換”的要求,如果貨品本身價值不高、數量不大,買家收到貨通常也就自認倒黴了。“線上二手交易缺乏保障,個人賣家無法對商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提供保障。”吳沈括說,這給網路二手交易中的買家增加了購物風險。
“賣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吳沈括表示,有些買家會在貨物到手之後再砍價,甚至謊稱是假貨而強行退貨,缺乏經驗、沒有提前準備驗真憑證的賣家,很容易財貨兩失。另外,還有買家調包退貨的情況,更會使賣家蒙受不白損失。
網路二手交易平臺之所以淪為滋生詐騙的溫床,在吳沈括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是資訊不對稱,相比於買家,產品賣家對產品的質量情況擁有更多資訊,這為交易中不良賣家欺詐買家提供了便利。其次是信用懲罰機制缺失,買賣雙方違約成本低,誠信交易極大程度依賴雙方的自律,這也使得缺乏誠信的交易者有空子可鑽。
此外,目前二手交易並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上的二手交易更是存在維權難的問題,因此詐騙扎堆。搜尋網路二手交易平臺欺詐的,會發現很多糾紛並不是對等地發生在買賣雙方之間,而是發生在普通買家和“專業賣家”之間。比如二手交易平臺裡潛藏著大量倒賣票務的“黃牛”,他們哄擡價格甚至兜售假票,等買家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
多管齊下,對欺詐形成震懾
吳沈括表示,對網路二手交易平臺的交易進行規範化、透明化的監管,可以結合使用一些現有的技術手段。“平臺將使用者的資料與芝麻信用、支付寶、淘寶、微博等賬號關聯對接,可以實時呈現使用者的徵信資料。各平臺的聯動會對平臺上潛在的欺詐行為形成震懾。”吳沈括說,不少二手交易平臺已經開始提供商品鑑定評估服務,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解決交易中的貨品真假爭議。而且,現在很多平臺增加了實名認證環節,能對使用者進行身份證和人臉識別的雙重認證,這些措施都非常有利於規範買賣雙方的行為。
不過,不斷湧現的真假糾紛、惡意退貨、吞吃押金等問題,說明目前的監管還有疏漏之處。對此,吳沈括強調:“最重要的是相關立法的完善,比如需要制定《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使網路二手交易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網路二手交易平臺的誕生,滿足了不少人出售閒置物品,讓自己“斷舍離”的東西得到再利用願望,也為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打開了一扇門。有時候,東西買錯了買多了,藉助網路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轉讓出去,不失為一顆有效的“後悔藥”,但專家表示,要想這顆“藥”更有效、不添堵,買賣雙方都需要提高維權意識,在交易中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