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線下,醫生集團會因持有醫院徹底瓦解?
【編者按】如果要做大規模還需要真正管理和運營醫院,而不是依靠多點執業醫生。開設醫院不僅僅是醫生集團的軟肋,也意味著醫生集團模式本身的徹底瓦解。
本文來源村婦日記Latitude Health,作者 Latitude Health ;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醫療的目的應該是為大部分人服務。這不僅體現在醫療服務上,也體現在醫療支付上。
可是在當下的中國,不少新出現的醫療商業模式完全忽略了醫療為大部分人服務這個目的,轉而瞄準小部分人,或者說是過於細分的人群,這導致了許多商業模式沒有辦法在醫療土壤中做下去並帶來整個行業的改變。
過去幾年湧現的醫生集團是典型的這類商業模式困境產物。
雖然醫生集團已經前後出現高達上千家,但主要以體制內為主,體制外只佔很少的一部分。體制內醫療集團的主要模式是為基層、小醫院和大中型民營醫院匹配相應的大醫院醫生,主要是利用多點執業;同時還可以幫助想要自由執業的醫生將自己的診所落地。
這種醫生集團的模式可以說是特有的,因為中國的醫生身份不自由,有體制外和體制外的巨大差別。這樣的模式受困於三點。
第一,仍然依賴多點執業,用醫生的碎片化時間去服務。事實上大醫院的管理層並不真正支援多點執業,因為醫生隸屬於醫院,醫院並不希望醫生分散精力,而且醫生在醫院眼裡也是自身的招牌和資本,名醫為醫院帶來客流和產品收入,如果他們通過其他平臺出去多點執業,出診費將直接作為個人的收入,醫院並沒有動力去推動這個事情。
第二,這種醫生集團走穴的模式和自身商業模式的規模化完全不匹配。美國醫生集團主要是維護醫生利益並增進市場競爭,增強市場上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他們會和醫院一樣保證醫患關係長期性,對病人進行長期的管理。而靠體制內醫生多點執業的碎片模式無法保證醫生長期擁有自身的病人(除非導流回自己所在醫院),並參與到病人的全面疾病管理中去。這種點到為止的做法無法保證療效也無法長期留住病人,只可能是有一單做一單,很難持續擴張。
第三,這種模式面臨利益分配的問題。要讓體制內的好醫生有動力去走穴,就必須給他們經濟利益刺激。這就意味著走穴變成了賺錢的渠道,很多名醫推高手術費和診療費,導致大部分人無法獲得這類服務。
除了醫生的動力,體制內的醫生集團本身存活方式也很成問題。如果要靠從醫生診費中分成存活,在目前很難有量的情況下,利益分配很成問題。國外的醫生集團主要靠捐贈,招聘費用,專案贊助等方式,定位非盈利性的行業組織。相比之下,靠投資方快速拉動的醫生集團模式在中國有更多的利益牽扯,長期看起來對推動整個行業變化的影響並不大。
而體制外醫生集團是將公立醫院中最賺錢的部門——手術這一塊單獨切出來,通過一定的專家資源來向廣大的二三線城市投放,以彌補當地優質醫生缺乏的空白。這一模式完全是複製當前公立醫院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的主要盈利來自兩塊,門診所帶動的藥品銷售以及手術和與之相關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使用,病床和相關醫療服務的收費都相對低廉,利潤空間很低。
不過,人才是體制外醫生集團的長期制約。目前跳出體制運作的醫生仍然是少數,一旦離開了知名醫院的光環,很多醫生會覺得風險很大,而市場確實也是這樣認可醫生的,“只認廟不認和尚”。由於人才的匱乏,體制外醫生集團很難進行高速擴張。而且大部分體制外醫生集團主要走中高階路線,自身的服務物件也大大收窄,規模化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當然,如何管控“外包”流程中的質量和風險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缺乏臨床路徑,也缺乏詳細的醫責界定標準,這對體制外醫生集團提供服務都是很不利的。
面對上述一系列的困境,體制內醫生集團大都奄奄一息,而體制外醫生集團在無法滿足估值的壓力下被資本推動,被迫進入線下去開設診所和醫院,徹底放棄了輕資產模式。但一旦進入重資產領域,醫生集團的挑戰更大,不僅缺乏運營醫療機構能力,其商業模式也徹底改變。
為了更好的理解醫生集團進入醫療機構的問題,先簡單介紹一下美國醫院和醫生集團的合併浪潮。美國被醫院擁有的醫生集團從2010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48%。
美國醫院收購醫生集團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擴充獲取病人的能力。隨著支付方的壓力增大,美國醫院面臨客流下降的危機,通過收購醫生集團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危機。另外,由於醫院的輻射半徑有限,通過收購相近區域的醫生集團,醫院的觸角可以伸出更遠。
而且,通過對周邊醫生集團的收購,大型醫院可以逐步壟斷地區醫療資源,從而在與支付方談判的過程中獲得價格優勢,醫療服務價格上漲迅速。比如,在2002-2016年間,加州的商保公司支付給醫院的費用上升了167%。
中美兩國當前都面臨大醫院的擴張,只是美國的醫生集團經歷了蓬勃發展期之後,面臨支付方的壓力不得不與醫院抱團取暖,最終被醫院合併,而中國的醫生集團在一個還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市場上強行被資本催化無果後被迫反向去自身持有醫院。
但是,持有醫院就不得不面臨公立體系的競爭和醫保控費的壓力。中國大型優質醫院都是公立機構,隨著近年來發展緊密型醫聯體,大醫院的跑馬圈地加速,這讓其也形成了地區性壟斷,特別是在縣域和部分醫療資源競爭較弱的地區。
隨著這些地區性壟斷機構的形成,民營醫療機構的壓力日益凸顯。另外,隨著醫保控費的加強,特別是藥價和醫療行為的管控,醫院的利潤將面臨較大的打壓。而如果進入中高階領域,市場規模狹窄,無法做出規模。這與原先構想的通過醫生集團和醫院合作的模式相差甚遠,直接進入了線下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
當然,通過開設醫生診所或獨立日間手術中心來搭建平臺正成為醫生集團所開設的醫療機構的發展模式,但正如上述的分析,想通過一個平臺的獨立服務機構來為少數人提供服務是無法真正做大規模的,只能是小規模的發展。如果要做大規模還是需要真正的去管理和運營醫院自身,而不是依靠多點執業的醫生。開設醫院不僅僅是醫生集團的軟肋,也意味著醫生集團模式本身的徹底瓦解。
從本質上來說,醫生集團是為醫生的利益去和支付方以及醫院進行博弈的的組織,這一組織的發展目標是在與其他兩方的博弈中尋求平衡。而中國的醫生集團則是搭建一個為少數人提供服務的平臺,無法從規模上獲得有效擴張,只能被迫去持有醫療機構,從而自我瓦解了這一模式並進入了一個競爭激烈並日益受到擠壓的市場。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億歐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絡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