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懷”走向“生意”,現在是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嗎?
所有偉大事業誕生前,都有清晰的脈絡可循。
近日,網易雲音樂宣佈,目前已與包括萬曉利、陳鴻宇、花粥、謝春花等在內的眾多獨立音樂人達成深度合作,將為合作獨立音樂人提供音樂版權服務,推動原創音樂作品傳播。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作為國內最大的獨立音樂人平臺,網易雲音樂平臺入駐獨立音樂人總數超過7萬。網易雲音樂宣佈從10月起,將每週二設為“網易音樂人推廣日”。

近年來,獨立音樂市場動作頻頻,一方面當然源於市場的成熟,隨著8090後喜好的多元化,音樂內容供給也是百花齊放。另一方面,數字音樂的崛起和音樂版權的管理缺失,宣告了唱片時代的落幕,在網際網路對資訊不對稱的消除下,流媒體推動了長尾市場的繁榮。
曾經小眾的獨立音樂走到了臺前,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
但受眾廣大不代表產業繁榮,唱片公司的衰落關鍵並不在於市場的消失,而是傳統的盈利模式已不再適應新的時代。獨立音樂的本質不在於音樂型別的區分,而在於製作環節的獨立,不再倚仗唱片公司的獨立音樂人,是以安全換取了自由,這使得獨立音樂的發展更依賴於整個產業鏈的成熟。
今年,或許是獨立音樂真正開始繁榮的元年。
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釋出的《2018全球音樂報告》顯示,現在流媒體驅動是音樂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受流媒體收入增長26.5%的影響,中國音樂行業的整體收入增長了35.3%。國內的流媒體自誕生以來,一直限於版權爭奪的泥沼,而忽略了上游音樂內容的挖掘和下游盈利模式的變現,直到去年下半年國家版權局開始介入,截止到今年3月份,各大巨頭相繼完成了99%的音樂版權授權,版權混戰才算告一段落。
騰出手來的音樂流媒體,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去打理上下游的業務。公開資料顯示,從傳統音樂流媒體騰訊、蝦米和網易雲音樂,到直播平臺陌陌及短視訊平臺抖音,都相繼出臺了各自的“獨立音樂人”扶持計劃,其中網易前後出臺了“石頭計劃”和“雲梯計劃”兩個專案,而騰訊更是整合了旗下六大資源平臺形成產品矩陣為獨立音樂人提供舞臺。
目前,各大音樂線上平臺都抓住了獨立音樂這根救命稻草,在傳統唱片業式微和流行音樂疲軟的今天,這是否會成為音樂產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平臺以流量賦能,獨立音樂從尾部走向頭部
在《董小姐》《南山南》大火之前,民謠還只是小眾音樂,侷限在某一個圈層中,甚至給圈外人留下一個印象——民謠聽起來很窮。從小眾到大眾,網際網路提供更多元化選擇的背後,是市場接納度的逐漸開放和包容。所以說不是《中國有嘻哈》帶火了hip hop,而是對應的粉絲人群捧紅了這個節目。
獨立音樂聽起來很小眾,但其本質還在於創作模式的獨立,並不是刻意追逐獨特音樂型別的非主流。況且,決定主流與否的關鍵在於受眾群體,網際網路時代躥紅的獨立音樂,與傳統流行音樂並沒有那麼強的分界線。這基於網際網路對於資訊不對稱的消除,使得長尾市場的商品獲取成本不斷降低。
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讓原本非中心的內容得到了更大的曝光度,大量具備市場潛質的尾部如同正開採的金礦,被嗅覺敏銳的商業公司一一呈現在大眾眼前。在被擊碎的時代中,尾部逐漸邁向頭部,原本的頭部被分散了注意力,市場發現價值的能力得以極大的提升。

《2018全球音樂報告》的資料同時顯示:數字音樂在錄製音樂佔比已達到54%,流媒體激增是主要驅動因素,而實體唱片收入繼續下降。流媒體逐漸掌握音樂產業的話語權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內獨立音樂的發展依賴於流媒體的推動也成業界共識。
2016年網易雲音樂出臺的《中國獨立音樂人現狀報告》,首度揭示了這個群體的尷尬處境,其中68.8%的人平均月收入低於1000元,多數缺乏推廣渠道,最需要得到的是線上平臺的幫助。時至今日,獨立音樂人處境不斷在改善,但依然需要更大的流量扶持,這也是從版權泥沼中脫身而出的音樂流媒體,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網際網路平臺的通用商業邏輯是提供服務——獲取流量——商業變現,不像唱片時代的明星歌手,獨立音樂人群體還是一片待開發的流量處女地,在前期不僅無法給予平臺流量,還要依賴於平臺的自有流量分發以完成價值呈現,這不僅是資源分配優先順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受眾群體的精準匹配。
資料積累和演算法優化才是長期穩定有效的辦法,如果說使用者的喜好可以通過資料分析來判斷,那麼流量分配前,獨立音樂人對於自身的市場定位就十分關鍵,這更多要依靠平臺對其的判斷,更完善的定位模型,更細化的標籤分類,才能實現更大化的價值開發。
作為內容產業的一種,音樂在數字時代的沒落源於版權的不規範,進而淪為流量來源的一個標籤,使得流量從內容的附庸錯配為主體。掌握了流量的線上平臺,更需要做的是用流量賦能音樂,發現內容本身價值,使音樂人成為具備市場號召力的個體IP,這才是音樂產業良性迴圈的開始。
打造利益共同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前文提到,唱片時代的落幕不在於市場的消失,而在於傳統的盈利模式不再適用於新的時代。平臺的扶持計劃為獨立音樂人打開了一扇大門,但需要的不是為“情懷”喝彩的掌聲,而是持續生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以此避免獨立音樂曇花一現的命運。
這也正是各大流媒體平臺的痛點,版權大戰消耗了大量資源。時至今日,行業內也只有QQ音樂一家正式宣佈實現盈利。為了擺脫虧損,各家音樂平臺也在視訊、直播、電臺等多個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拓展。
盈利渠道匱乏問題亟待解決,可以是橫向的多媒體平臺展示突破流量瓶頸,例如去年酷狗直播通過為入駐直播歌手發行付費音樂專輯,創下2.2億元收入;也可以是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利益疏通,比如太合音樂推出的秀動網,覆蓋了大量線下livehouse資源。
但盈利的壓力不該讓平臺獨自承擔,平臺的本質是流量分配與渠道曝光,無法覆蓋音樂產業的所有環節,其功能既不能替代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也無法承接經紀公司的藝人包裝。最佳的合作方式,應該是平臺打通渠道、整合資源和提供介面,讓音樂人的商業價值得以最大化發揮,並和獨立音樂人結成利益共同體,從唱片時代的全權代理轉化為流媒體時代的合作分成。
音樂作為一種內容形態,其變現模式可參考目前較為成熟的其它內容平臺,如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可承接廣告獲取收入,或開通讚賞功能直接以內容價值換取粉絲現金獎勵,甚至可自行開設其它業務將自身流量轉化為消費,電商和周邊服務均可。
事實上,也有人這樣做了。以網易雲音樂在5月份推出的“雲梯計劃”為例,獨立音樂人可開通歌曲評論區廣告分成功能,並獲取短視訊的現金激勵,也可自助開設數字專輯售賣功能。

根據最新資料統計,在過百億的獨立音樂市場中,數字音樂獲取了其中超過90%的利潤,線下市場潛力還未充分開發。以受眾人群覆蓋面而論,目前主流的內容變現場景中,數字音樂>livehouse>音樂節,音樂節佈局早發展相對成熟,但其數百上千萬的投入成本也帶來了更大風險,而更輕巧靈活的livehouse則更適用於線下大面積布點,在消費者酒吧和演唱會消費習慣已經養成的今天,二者結合的livehouse無疑更具想象空間。
音樂產業復興之際,內容製作與運營也不能僅限於獨立音樂人個體的發揮,團隊的介入更能推動頭部的產生,如獨立音樂人組織、個人工作室和獨立廠牌。在《中國有嘻哈》走紅後,一批說唱廠牌的湧現對產業發展不無推動,更不用說老牌廠牌摩登天空對於獨立音樂發展的促進,而音樂人組織形成的抱團效應和資源共享,對勢單力薄的獨立音樂人無疑更具保障,民謠界在這方面相對常見,如馬頔和陳鴻宇分別建立的“麻油葉”和“眾樂紀”。
多母音樂型別的繁榮,才是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
少數人的成功,是個體的勝利,多數人的成功,才是產業的繁榮。在《中國好聲音》和《中國好歌曲》舞臺上,劉歡都曾為小眾音樂發聲,並號召在場音樂公司代表多扶持和推廣多母音樂型別,然而眾所周知,驅動產業發展的並非個人意願,而是市場消費結構和工業體系的成熟。
對國內音樂產業而言,因為版權制度的不完善,從唱片工業駛向數字工業的過渡期如同中世紀般黑暗漫長,以至於泛娛樂消費時代降臨後,音樂作為一大內容產業更多的淪為電影、綜藝、直播和短視訊的服務提供者,作為流量的一個標籤分一杯羹,音樂人也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即便如此,乘著泛娛樂市場繁榮的東風,近年來音樂產業也實現了穩步增長,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8-2023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2012-2018年全國音樂產業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預計到2018年音樂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760.15億元。

但在電影市場井噴式爆發的對比下,音樂市場的增長顯得過於緩慢而平穩,在數字音樂的後時代,音樂產業體系還在不斷摸索前進中,等待那個爆發的臨界點。從市場內部來看,還存在著盈利、版權和渠道等問題,但從外部環境來看,也存在著更大的可能性。
在政策上,隨著文化產業的復興,音樂作為一個重要門類被《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列為“重大文化產業工程”,明確了音樂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文化產業的重要地位,建設綜合性現代音樂產業體系被重點提及。
在技術上,大資料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無論是對於使用者的群體畫像,還是音樂內容與消費者之間的推薦匹配,都將進一步得到優化,以更有效率的發掘音樂內容價值。
在結構上,隨著90和00後這批更具版權意識和消費意願的群體成長,以及體驗式消費的流行,會衍生更多元化的音樂內容訴求,更豐富的消費場景建設,得以承接音樂產業鏈下游的內容輸出。
在運營上,基於IP粉絲經濟的泛娛樂生態系統不斷完善,無論是單一內容的價值最大化開發,還是組合式內容的打包輸出,都積累了足夠豐富的案例和運營流程。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具備豐富內容承載的網文,內容相對單薄的音樂更適合複合式的營銷方式。
無論產業體系如何架構,作為上游的音樂內容生產,都應該是持之以恆的重點,國內超10萬人的獨立音樂人隊伍,無疑是最具開發價值的礦源。回到市場的本源,價值迴歸應體現在長尾市場的全面繁榮,各種音樂型別都能找到對應受眾,這才是產業利潤最大化的終極形態,音樂產業也將會取得比從前更大的輝煌。
歷史伴隨著革命前進,新時代從來建立在舊時代的廢墟之上,網際網路作為最具革命性的生產工具,當它擊碎傳統唱片工業而重建一個新的音樂產業時,那便是音樂產業的黃金時代,也是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