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軟工網絡15個人閱讀作業2

軟工網絡15個人閱讀作業2

是否 結對編程 自己 編程 概念 擁有 拉丁語 每天 避免

提出問題

  • 閱讀《構建之法》,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一:

  • P75:

    結對編程讓兩個人所寫的代碼不斷的處於“復審”的過程,程序員們能夠不斷地審核,提高設計和編碼質量,可以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避免把問題拖到後面的階段去。

  • 在此,我有些疑惑:結對編程這種模式是否不大適合我們這些在校學生,而更適合上班族?
  • 就我們在校生而言,排除上課時間,課余時間相對零散,而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的安排。按照結對編程模式,結對的兩人必須同步同臺共舞,這就需要至少一人改變自己原有的計劃。再者,每個人的編程能力不同,像之前團隊作業中就有不少的人選擇抱大腿,並美名其曰為結對。在此過程中,這部分人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鍛煉。
  • 而就上班一族而言,一周工作5天,每天固定時間上下班,且能坐在同一間辦公室的程序員大體上都有相當的編程能力。這樣就能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


問題二:

  • P109:

    沖刺到一半的時候,產品負責人突然發現要馬上做重要的改動!或者某個大佬要看牧歌不在計劃中的功能的演示,怎麽辦?這種情況非常考驗Scrum Master。如果一個運動員在跑一百米沖刺,但是跑到一半的時候,領導突然想看一百一十米欄的比賽,前面馬上回擺起欄架,大家要準備8步上欄!怎麽辦?
    有正常頭腦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會說:去你的,要改主意,也要等到老子沖刺完了再說啊!

  • 我的疑惑是:產品的沖刺以一百米沖刺為比喻是否不夠恰當?
  • 個人認為:產品要做重要的改動和大佬要看功能演示,二者的優先級不同。如果只是不在計劃中的功能演示,大可以沖他喊:“等老子沖刺完了再說!”但如果是重要的改動,我認為不得不讓開發者中途停下。也就是說,重要改動的優先級高於功能演示。
  • 若需要在做出重要改動時,Scrum Master 及時讓開發者停下,等到整個沖刺過程結束後再提出。產品出現了一系列詬病,必須從頭再一次準備沖刺,試想開發者會不會有“怎麽不早說!”這樣的抱怨?這豈不是浪費時間與精力,更打擊了員工積極性。
  • 以我之見,當必須要停下時,該停則停。Scrum Master應做的是為沖刺者爭取足夠的時間並為其加油打氣。


問題三:

  • P238:

    在設計軟件界面時,我們的設計師經常會畫新功能的UI設計圖,來征求大家的意見。我註意到大部分設計都假設用戶是第一次使用產品,所以沒有任何積累的文件、照片、處理過的圖像、曾經做過的選擇等數據。我同意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當用戶已經是第N次使用你的產品時,你的UI能否為這些用戶提供方便呢?

  • 我存在的疑問是:當產品發布過一段時間,用戶已經使用過N次,是否就意味著UI界面不能再做大的改動,而要習慣於之前的界面風格?
  • 在閱讀全書之後,我看到在第16章提到創新的概念。那麽在UI設計上是否也可以大膽嘗試創新呢?若我公司開發的產品一直沿用之前一貫的風格,而有後來者大膽嘗試了新的界面風格。那麽不談功能設計,就用戶體驗的角度而言,會不會因為用戶更適應新的產品而放棄現有的慣用產品?


問題四:

  • P326:

    其實,大部分成功的創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搜索引擎,Google是很晚才進入這個領域的。又如Apple的音樂播放器iPod,發布於2001年10月23日,在它之前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同類的產品了

  • 那麽,究竟創新的定義是什麽,與山寨的關系是什麽?
  • 查閱了資料: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為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 或許“模仿”一詞比“山寨”來得好聽。不論是Google還是Apple,都是在模仿現有產品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思維、新的發明、新的描述。所以模仿是創新的必經之路


問題五:

  • P328:

    但是統計數據表明,70%的創新者說,他們最成功的創新,是在他們的拿手領域之外發現的。

  • 所以說,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
  • 我覺得未必。現在市面上有諸如超級課程表、美團外賣、摩拜單車之類的APP,它們的開發者未必是學術界、餐飲業、交通行業的專家,但他們都實現了創新,發展至今已擁有了巨大的用戶量。
  • 所以我認為,不一定要成為領域的專家,只要有好的想法,人人都可以實現創新。

軟工網絡15個人閱讀作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