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脫髮引爆植髮賽道 產業背後存隱疾:註冊醫生僅300餘人 毛利不足20%
90後成脫髮“主力軍”,資本的注入,能催熟這個千億市場嗎?
文 | 鉛筆道記者 張茹雅
出門前,對著鏡子,小心地掀起左邊特意留長的一綹頭髮,蓋住光潔白亮的腦門兒,用水輕輕抹平。據說,這是一箇中年男人每天早晨最神聖的儀式。
據統計,截至2017年7月,中國脫髮人群已經超過2.5億。“2014年,每5個人中有1個人有頭髮問題,2018年,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頭髮問題困擾。”
脫髮,成為一種時代病。如今,脫髮已經不是中老年男性的專屬。熬夜、宿醉、壓力......90後前赴後繼地進入脫髮圈。 阿里健康曾聯合阿里資料釋出報告,顯示阿里零售平臺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90後佔比36.1%,即將趕超38.5%的80後。
地鐵中、電視上、手機裡……近年來,各種植髮機構的廣告鋪天蓋地。然而,通過採訪多位業內人士,鉛筆道瞭解到,歷經20年發展,這樣一個存在數億人需求且客單價高達數萬元的市場,如今卻 “終究還是個小眾市場” 。
從業人數上,其全國性行業協會註冊會員只有300多人。盈利情況上,在高客單價下,不同玩家的毛利率差異較大,公立醫院植髮科室60%~70%;私人醫院35%~40%;大型連鎖醫院20%,該領域資深從業人士對此稱,“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不可能做到20%的毛利,也就12%吧!”
植髮這項傳統行業明顯趨向品牌化,而在2017年、2018年,僅有雍禾植髮和碧蓮盛兩家機構分別獲得3億元和5億元的融資。賽道新玩家不斷湧現,植髮生意要如何做?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的迫切問題。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路公開資訊,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曾經令人卻步的行業
引流難、成本高、缺人才,被稱為植髮行業三大痛點。
20年多前,科發源創始人李興東還是一名醫美大夫。“做醫美時,輪到自己的機會並沒有太多,想要在醫美領域成長起來也很難。”
彼時,植髮行業的從業者寥寥無幾。於是,李興東就選擇了成為一名植髮醫生。“與醫美相比,植髮的風險沒那麼高,治療效果比較好,客戶也比較滿意。熟能生巧後,我就一直做植髮了。”
植髮手術是門純手工的技術,提取毛囊和毛囊重塑的過程,全部需要人工操作。脫髮患者若想達到正常的髮量,一般需要通過手術移植4000-5000個毛囊。同時,醫生需要根據種植部位的不同,為患者選擇合適粗細的髮絲,這是一份需要精細技術的體力勞動。
李興東坦言,植髮行業醫生很辛苦。“我做一臺隆鼻手術,最快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但一臺植髮手術,如果沒有6-8個小時,根本弄不完。”
植髮手術耗時長,對醫生的眼睛和頸椎都是重大考驗。 “如果一天做2個病人的植髮手術的話,從早上8點半要幹到晚上12點,都是正常的。” 他回憶起自己剛剛做植髮醫生時的情景。
高強度、長時間的手術,讓很多醫療專業人士都對植髮行業望而卻步。2014年年底,全國性的植髮行業協會才正式成立。截至目前,該協會註冊從業人員只有約300多人。
“很多醫生不願意做,整體來講,從業人員並沒有太多。”李興東介紹,在早期,植髮技術比較單一,多數醫生拒絕從事植髮行業。但現在,植髮技術趨向多樣化,想學植髮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一臺手術多幾個人分擔,效率也高了不少。
2015年12月,FUE技術的誕生,它在植髮領域堪稱是一項革命性技術。此後,植髮手術無須再從供體區移植皮瓣或者使用傷口縫合技術,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毛囊的侵害,縮短了患者的術後恢復時間,也是對毛囊侵害性最小的植髮手術。
“植髮技術前後歷經近200年,手術中使用的器械越來越精細,極大地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 從業多年,李興東感覺到,伴隨著植髮技術的進步,從業人員相對於早年間,數量明顯增加了。 4000個毛囊的植髮手術,時間至少在6個小時以上。植髮技術進步之餘,手術效率也在明顯增加。
植髮仍是少數人的選擇
顏值經濟和脫髮潮的背景下,植髮生意被稱為“時代風口”。
植髮手術涵蓋人體各個部位,包括鬢角、鬍鬚、睫毛、眉毛。與種植頭髮不同的是,這些部位均是一口價,10000元到36000元不等。
除了人體其它部位,頭部植髮手術依據移植毛囊數和植髮技術收費。2-3萬元客單價的植髮手術較為常見,最高達到10萬元。業內人士介紹,10萬元的植髮手術少之又少。“1千個植髮患者中,都不一定會有一個願意出10萬元植髮的。”
劉子毅是一名醫美銷售人員。兩個月前,他做了種植眉毛手術。“眉毛代表男人的運勢,我覺得自己眉型不好,才決定做這個手術。”
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眉毛之前已經脫落了50%,“這個脫落率已經很高了,有的人甚至‘全軍覆沒’!”
劉子毅的植眉手術用了150個毛囊,手術歷時3小時。他回憶整個手術過程,除了打麻藥有點疼,沒有其它感覺。植眉手術結束後7天,會奇癢無比。“20天內,眉毛不能碰水,不能被風吹,不能壓,更不能擺弄它。”
近日,記者在北京中關村附近的一家植髮醫院看到,大廳的歐式沙發上坐著幾位90後男士,他們的髮量都不是很多。醫院裡面,陸續有幾位頭上包著紗布的脫髮患者在樓道走動。
李哲閔(化名)的植髮手術10分鐘前結束。他頭頂上的血點零零星星,後腦勺部位剛被取出3000個毛囊,一塊方形的紗布遮蓋住傷口,頭上還圍了一圈紗布。
90後的李哲閔,屬於遺傳性脫髮,“想找個女朋友,頭髮少嫌老,考慮了很久才決定植髮的。”
談到植髮過程,他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手術過程中倒是沒什麼感覺,打麻藥的時候,我的叫聲估計整棟樓都能聽到。”
除了應對脫髮這樣的剛性需求,在顏值經濟的帶動下,很多本身不脫髮的愛美女性也加入到植髮群體中。
“很多女孩來要求做趙麗穎髮際線。”這家植髮醫院的一名負責對患者進行毛囊檢測的醫生告訴記者。
李興東也介紹,早年間,選擇植髮的主要是男性群體,現在女性使用者也在增多。其中,女性佔到30%,男性佔到70%。
“雖然使用者數在增加,但就脫髮人群整體來講,接受植髮的人還在少數。很多脫髮患者對市場不是很瞭解,因此不能接受植髮,這也就決定了市場的發展情況。”李興東直言。
事實也確實如此,植髮市場滲透率低,使用者很難從周圍熟悉的人獲得相關資訊,口碑傳播很難。據艾瑞資料統計,2015年到2017年,通過百度搜索“植髮”的數量激增114%。由此可見,使用者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還是搜尋引擎。
一個看似暴利的行業
據統計,截至2017年7月,中國脫髮人群已經達到2.5億。2016年,國內植髮使用者出現小幅攀升,增幅為20%。2017年,使用者開始快速增長,增幅達到52%。科發源創始人李興東見證植髮行業的發展,“2014年,每5個人中有1個人有頭髮問題,2018年,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頭髮問題困擾。”
業內人士認為,從資料上看,雖然植髮使用者有所增長,但相對於脫髮人群的龐大基數而言,市場仍然有待開發。
其一,在醫療領域,植髮行業被列入醫美領域,患者無法使用醫保,使用者的經濟壓力成為直接影響因素;
其二,對植髮機構而言,其資質需要由衛生局進行審批,屬於大醫療範疇,醫生和護士需持有相關的從業資格證;
其三,植髮大多是一次性交易,使用者感知流程很短,對於機構來講,提供手術服務的機會只有一次,市場滲透率也就低。
近年來,大型連鎖植髮機構明顯加大了宣傳力度,電梯、抖音、地鐵站、樓宇、公交站牌、商務樓等地,植髮廣告充斥著生活的每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脫髮群體,“頭髮是可以種植的”。
同時,植髮機構也開始受到資本的關注。2017年下半年,雍禾植髮宣佈獲得中信產業基金的投資,融資額在3億元左右,2017年投後估值約5億元;2018年初,華蓋醫療基金投資5億元戰略控股碧蓮盛植髮。
雖然資本為植髮領域添了一把柴,但相比其他行業的繁榮,植髮行業更像是一片藍海。
面對資本進駐,李興東認為,“資本可以彌補行業資金不足,的確是個利好。我們畢竟是醫療行業,社會補充的一部分,如果太過於追求業績,肯定會跑偏。隨著資本對行業的關注,很多機構需要的是一個機會,對於我們來講,更多的是想突出品牌。”
目前,植髮領域的玩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公立醫院的植髮科室;第二類為以碧蓮盛、中德、科發源、雍禾植髮等為代表的全國民營連鎖植髮機構;第三類是熙朵等為代表的民營醫美整容機構植髮科室;第四類則是恆博等民營非連鎖機構。
過往媒體報道的公開資料顯示,這些全國民營連鎖植髮頭部機構一年的營業額在4-8億元。作為一個人力密集型產業,人力成本佔比達到35%-40%,廣告營銷費用的支出佔比20%左右,扣除基建成本和其他費用,行業的毛利率約為20%。業內資深人士告訴鉛筆道,“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不可能做到20%的毛利,也就12%吧!”
不管是12%,還是20%,在醫療這樣一個本應是高附加值產業,確實算不上是“暴利”。就算相對行業內其他玩家的毛利率,差距也很明顯,公立醫院植髮科室60%~70%;私人醫院35%~40%。
資料來源:艾瑞諮詢
“不注重技術的機構,終究會被淘汰”。近幾年,行業迎來增長期,隨之湧現大量植髮門診,行業負面訊息增加的同時,淘汰率也在增加。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階段,植髮行業的淘汰率目前在30%到50%。
李興東也多次強調技術的重要性。“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後來者能夠研發出更先進的技術,手術創口更小,或者節約人力、節省時間等,仍存在很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