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之路--如何做好資料產品設計
在資料時代,資料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經理的一個分類將會越發變得舉足輕重,那麼,何為資料產品,資料產品的設計步驟及原則是什麼,資料產品的能力模型有哪些,網上雖有很多相關介紹,但接下來,本文將結合自身經驗、相關學習對我所理解的資料產品進行一個比較系統的覆盤。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資料產品介紹
1.1 定義
資料產品是通過發揮資料價值去輔助使用者更優做決策(甚至行動)的一種產品形式。
1.2 分類
按展示形態可以分為:
1.基礎資訊展示 ,常規的資料展示產品,比如企業資訊類產品,天眼查、企查查等
2.BI儀表盤 ,通過視覺化的圖表將結構化的資料,用友好、容易理解、具有某種邏輯的方式展示資料背後的資訊、規律和價值
3.分析類, 比如使用者行為分析、渠道分析、銷售分析類產品,對某一類的資料進行建模分析的工具產品
4.演算法模型類, 比如個性化推薦、搜尋排序、風控模型、使用者畫像等形式的產品
按商業形態可以分為:
1.對內資料產品,BI,演算法模型等
2.對外資料商業產品,帆軟、神策資料、友盟、百度統計、GA、BDP等
3.公開的資料產品,比如百度指數,阿里指數等
二、資料產品設計步驟
筆者主要從事TOB產品,目前負責公司內部BI、大屏視覺化、使用者行為分析等相關產品,雖是不同的產品,但本質上其實是對資料的視覺化展示和分析,以下主要以資料視覺化為例介紹資料產品的設計流程。
2.1 需求調研
需求來源大體分為三類,領導、業務及自產需求。
1)領導需求主要通過企業運營、經營資料的有效整合,從巨集觀層面進行資料視覺化,輔助商業決策;
2)業務需求主要通過渠道資料、使用者資料、使用者行為資料、訂單資料、商品資料等進行相關產品設計,為市場投放、精準運營和產品設計提供支撐;
3)自產需求主要是根據所負責的產品或業務抽象出的產品需求,例如通過使用者訪談和調研、競品分析等方式來完善所負責的產品
2.2 資料評估
根據需求,與資料分析師、資料工程師對資料進行以下幾點評估:
1)資料是否存在 ,資料產品要對公司的資料比較瞭解,知道哪些資料有,哪些資料沒,如果資料不存在,需要提供資料採集的解決方案,比如要分析某個產品的訪問和使用資料時,如果這個產品沒有埋點,那相關資料是沒有的,因此需要先進行日誌資料的採集才能進行下一步。
2)確定資料來源 ,如果資料存在,需要理清資料來源來自哪裡,明確資料庫、資料表名、資料欄位、資料更新頻率,以更好評估資料是否滿足需求
3)確定資料提供方式 ,資料提供的方式主要有,資料同步、資料檔案上傳、人工錄入等方式。
2.3 指標設計
1)指標設計
面向物件定義關鍵指標 ,往大了說,一個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外乎是實現使用者價值、企業價值、員工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往下層層細分出相關的資料指標進行說明,同時,公司不同發展階段所關注的指標也不一樣,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建議合適的指標
面向場景和業務 ,需結合不同的業務和場景進行指標設計,在指標設計過程中,需要與相關的業務團隊深入溝通和調研,明確他們最關心的指標
自上而下,逐層拆分 ,不重不漏,在MECE原則進行資料指標的建立
2)維度設計
指標需要通過維度進行展示和挖掘,沒有維度,指標就沒有意義;比如提到活躍使用者數,如果不加時間維度,很難看出不同時間下的活躍情況,這樣的指標就沒有參考意義,常用的維度有時間、地區、行業、使用者屬性、版本、渠道等
2.4.原型設計
定義好指標和維度後,就是原型設計,可以根據現成的圖表元件,比如echarts、G2等進行設計,同時,可以構建適合自己的元件庫,以便後續使用,在展現資料時,需要遵循一定的資料展示邏輯,參考第三部分:資料視覺化設計建議。
2.5.排期開發及上線
接下來就是基本的產品開發流程了,依次是召開產品評審、專案排期、資料開發、前後端開發、測試和上線,其中,資料開發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作為資料產品,著重介紹大概的流程:
如果是爬取資料,需要對資料進行爬取、整合、清理、入庫、開發API介面供後端呼叫;如果是第三資料介面,需要將資料接入到資料庫中,以供後端呼叫;如果資料已經存在資料庫中,可以直接呼叫;以目前我們公司hadoop+hive的大資料平臺架構為例,產品所需的資料主要存放在此,首先是資料分析師根據指標和維度進行資料邏輯的SQL梳理,然後是資料開發工程師根據SQL進行加工指令碼的開發形成Hive結果表,再定時將資料寫入後端的業務表中供產品開發使用。
2.6.資料核驗
資料產品對資料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十分看重,資料準確性通常由資料分析師對產品展示資料和邏輯是否一致,並邀請產品所對應的業務方進行驗收,資料一致性通過保證資料來源統一和資料統計口徑一致,除此之外,還會邀請業務關鍵人蔘與產品驗收,以確保資料無誤。
2.7.許可權控制
由於內部的資料產品涉及到公司內部的敏感資料,所以需要嚴格控制好產品的訪問許可權和資料許可權,且權限盡量要細化到最小單位
2.8.上線推廣:上線通知、培訓、反饋優化
產品上線後,要郵件通知產品相關方,並組織產品培訓,同時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發現產品問題,進行優化迭代,可以通過內部的wiki社群、產品使用者群等方式進行使用者問題的反饋和及時跟進。
三、資料視覺化設計建議
3.1 資料展示邏輯
1) 先總後分, 先全域性描述資料的整體情況,再帶著指標細化下去看明細
2) 時間邏輯, 比如實時資料、歷史資料等,需要根據時間維度進行資料展示
3) 空間邏輯, 主要是基於地理位置的展示邏輯,例如要檢視不同地區的產品銷售情況就需要基於空間進行資料展示。
4) 使用者角色邏輯, 不同的使用者角色,所呈現的資料是不一樣的,例如某個資料產品的使用者有總經理、部門經理和業務人員三類角色,總經理想看到的是各個部門全域性的彙總資料,部門經理想看到是所管轄部門的資料和情況,業務人員想看到的是所負責業務的資料指標,在資料展示時,需要考慮到不同的使用者展示不同的內容。
5) 業務流程邏輯, 從業務流程上監測不同節點的資料指標也是其中的展示邏輯之一,可以橫向層層遞進對業務進行剖析
6) 對比分析, 與業務緊密相關的資料展示本身沒有意義,只有通過資料產品把資料對比凸顯出來才有意義,例如同比、環比、時間趨勢對比、定基比等。
3.2 圖表型別選擇
常用的圖表型別如下表所示,產品設計時可以使用單個圖表,也可以使用多個圖表。

資料圖表樣例
三、資料視覺化設計原則
不論從安全需求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馬斯洛五層需求,還是從可用到好用的使用者體驗度量,資料視覺化也同樣可以總結得出以下5點建議:
1) 準確性: 資料產品的精髓在資料,因此資料的準確性決定了產品是否可用、可信任;
2) 取捨性: 視覺化本來是解決資料雜亂、量大問題,需要將最有用的資訊傳達給使用者,因此要懂得取捨,將多餘的展示去掉,力求經典;
3) 易讀性: 圖表的學習成本、理解成本、操作成本、清洗與否等都影響了圖表的易讀性,如果花費很長的時間去研究這個圖想表達的含義,那將得不償失;
4) 情感性: 好的圖表一定是能夠讀懂使用者的感情,知道使用者的訴求;
5) 愉悅性: 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同形容一個內外兼修的人一樣,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產生愉悅,因此,好的視覺化產品是一個介面美觀得體,且能用好用的。
四、資料產品的能力模型
1) 產品基礎能力 :包括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專案管理和推進等產品基本能力
2) 資料技術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清楚資料流:從產生、採集、加工處理、儲存、建模和展示流程,這樣才能對資料理解透徹;其次是資料技術理解能力:包括資料採集、資料同步、資料服務、資料探勘等相關技術,推薦《阿里巴巴的大資料之路》一書,看了之後對資料技術的相關鏈條有一個基礎理解
3) 資料分析能力: 產品是用來服務使用者的,解決使用者問題的,資料產品更是要通過資料來分析痛點,提供解決方案,因此資料分析天生就有資料產品解決能力的基因。
4) 商業理解能力: 資料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企業的決策和行為更精準,只有在充分理解企業的商業模式、戰略以及不同階段的訴求基礎上,資料指標的設計、資料分析和資料視覺化才更聚焦、更有指導性。
5) 資料視覺化能力 ,這是資料產品需要具備的能力。
6) 人文能力: 這裡所包含的人文能力較廣,比如人性、文學、國學、哲學、同理心、使用者研究等都算是人文能力的範疇,如果把科技比作骨架,那人文就是情感,骨架能支撐身體的運轉,情感能讓身體活躍起來,更具有情感化,資料產品就是要讓資料本身活躍起來。
五、資料、科技與人文
喬布斯的科技與人文讓蘋果開創了智慧時代,並讓使用者體驗發生了質的飛越,同樣,在周鴻禕的自傳裡,他也提到過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重要性;在資料時代,資料慢慢變得跟石油、電力等基礎設定或物料同等重要,讓資料賦能到產品設計中,將會讓產品的智慧化、體驗化發生更大的變化。
資料產品之路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作為資料產品經理,還需不斷學習、經歷和升級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