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可口可樂?
01、為什麼賣貨不是做品牌?
新認識了幾個朋友,跟我說生意做的非常困惱。苦惱之處在於,感覺到自己總是受制於人,錢賺了一些但是賺的非常沒有安全感。
這個朋友賣一個產品,我們姑且叫他A,這幾年A通過微商模型進行產品的分銷,這幾年按說行情還是很不錯的,依靠著微信紅利的增長,每年出貨量節節攀升,一個產品賣出去,雖然比同類產品要貴百分之20,但是依靠著好的產品口碑,銷售額一舉突破了千萬。
但是這位朋友還是沒有安全感,一方面是因為流量不屬於它自己,它的所有的流量的通道都是依靠著朋友圈,公眾號通道賣貨,自己並沒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所有的流量和賣貨都需要通過採購的方式實現。
另一方面,他們的產品其實大部分也都是代工的,少部分屬於自己建的小工廠的產能,所以,從商業模式上來看,很難說清楚自己到底是幹什麼的。
從他的困惑來看,一方面管道不屬於自己,也不像傳統消費品牌,經銷商屬於自己的盟友,這些合作的流量池,大部分都屬於外部流量,另一方面,相對於供應鏈,自己也沒有任何溢價能力,自己辛苦在中間做中間商,價值鏈太低了,自己這樣的中介是否未來會被所有的電商平臺取代,電商平臺自己要是跟工廠直接合作了,像自己這樣的中間商還會有價值嗎?
相信這樣的賣貨的產品商不在少數。除了A這樣的,就是另外一個流量平臺的B同學的不安感了,B同學同樣也很苦惱和焦慮,就是找到好的產品來進行銷售。
作為電商平臺,找到更多更有價值的貨源是根本,但是很多工廠產品逐漸趨向於同質化,經常很多拿來的產品,都是非常接近或者近似的產品,產品之間的差異性太不明顯了,所以,賣到後來,有故事,有個性的產品越來越少。
所以,最後電商平臺的感受是逐漸淪落為一個賣貨的平臺,產品之間只能靠價格取勝。
所以,作為流量方也非常苦惱於尋找到一個好的品牌。畢竟好的品牌就是好的內容,沒有持續好的品牌從平臺中冒出來,平臺的價值也會大大降低,畢竟淘寶的崛起是以一批淘品牌崛起作為核心要素的。
02、需要大量投入的品牌有什麼用?
前面講了兩個簡單的例子,其實只是想說明很多問題。中國到今天為止都很少有真正的產品品牌的,大部分的產品只是貨。
貨和品牌之間的差異性有哪幾點,或者一個貨距離一個真正的品牌有哪些差別?要分清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一個問題,哪些不是做品牌。以下是幾種錯誤觀點:
賣貨就是做品牌?
錯誤。賣貨是賣貨,做品牌是做品牌。賣貨和做品牌之間沒有實質關聯,賣貨只是做品牌的手段,或者叫銷售的目的。
所以,不要再過來告訴我,賣了2000萬就是做了一個品牌了,這只是賣了2000萬的貨物。
開了一個工廠就是做品牌?
錯誤。你只是開了一個工廠,並且隨便取一個名字,把貨物分銷給固定的幾個經銷商或者廠家,所以,你不是做了一個品牌,你還屬於製造業的範疇。
渠道商有流量,自己貼了一個牌,叫做品牌?
錯誤。不是所有的渠道商都能做品牌的,就像公眾號平臺自己生產內容也是不太現實一樣。
所以你會發現渠道商做成品牌的很少見,原因是渠道商和品牌商的需求屬性是不一樣的。
渠道商追求的是把產品豐富度疊加到更多,而對產品而言,則是相反的需求,需要的是把渠道商弄的多多的。
所以這種特質決定了渠道商是不能做品牌的。所以你很少看到流量渠道商做成功品牌的。
請一個代工廠,自己作為設計師設計下全新的包裝就是做品牌?
錯誤。這又是一種自認為自己在做品牌的思路。很多人找到一個代工廠,從代工廠拿點貨,或者租了一條供應鏈,就認為自己是在做品牌了,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思路,這不是做品牌。
充其量只是一箇中間商而已,或者叫供應鏈中間商而已,不是真正意義的做品牌。
講完了四種認為自己是做品牌的誤區,我想說說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真正意義的強品牌以及真正意義上的好的優質的加盟商品牌。
我以前以為是因為加盟這個生意是因為中國加盟商的標準體系做的不好,後來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作為品牌商的加盟商,一旦讓品牌放出加盟之後便不再投入,沒有持續的投入是不可能做成真正的品牌的。
而實際結果是大部分品牌商在持續投入上都不足。
所以,中國沒有品牌商真正的原因是:
在品牌打造上沒有持續投入。
很多人信奉一套不花錢做品牌的理論。實際上做品牌是一個高投入,高溢價的事情,品牌商天然要保證足夠的利潤。品牌商也天然會需要更多投入去觸達使用者,去經營使用者,研究消費者洞察。
很多人不明白投入產出比,幻想只需要把貨賣出去就天然形成使用者對品牌心智,實際上非常困難。
因為品牌是使用者心智,使用者經營,使用者洞察,使用者價值主張集合的主體,一個品牌並不是一個產品。一個品牌承擔者消費者、工廠,供應鏈,價值主張的連線作用,品牌居於所有鏈條最上游,是所有生意業態的皇冠。所以,不肯投入,是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品牌的。
沒有合適的品牌孵化所需要的渠道環境
過去很多渠道商和品牌商(產品商)之間關係是博弈與相愛相殺的關係。
由於整個成本的高啟,導致渠道商主要的利潤不是依靠產品差價獲利,而是依靠剝削產品的堆頭費,營銷費來賺錢。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真正的好產品無法脫穎而出,有營銷能力的產品更容易獲得好位置。
未來零供關係用新零售體系改造後,好的產品會說話。只有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一批消費者真正用腳投票出的品牌。尤其是新一代社交媒體流量崛起後,消費者口碑越來越重要。
賣貨思路阻礙做品牌
賣貨思路和做品牌最大的不同是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如果追求短期效率,榨乾渠道,儘可能多賣貨則是重要的思路
而品牌效應下,大家需要慢慢經營自己的使用者池,經營自己使用者內容,品牌是慢活,賣貨是快活。雖然品牌經營好以後重要思路就是賣貨。但是賣貨不等於做品牌。
所以用短線賣貨思路不是做品牌,貨賣的再多,品牌依然沉澱不下來。要想沉澱下來品牌,就必須賣貨,但是想賣貨卻未必需要做品牌。單純賣貨思路很多時候阻礙了做品牌。
03、今天這個時代怎麼做品牌?
理解了這個時代如何做品牌,我們再談談如何做品牌。今天新一代的品牌,無論是在還是渠道關係,使用者關係,媒體關係上都發生了變化,一個好的品牌是用非零和遊戲打造的新型利益體:
渠道關係要趨向於利潤均分的關係
雙方不再一種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互相成就的關係。過去傳統的渠道終端除了銷售數字的變化之外,是基本不承擔任何對產品改造屬性功能的,也不會用任何新的數字化的手段,或者新技術的手段去在任何終端給產品生產提供指導意義的。
進入到新零供關係之後,依靠盤剝品牌商致富的思路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渠道商雖然不再參與自己打造自有品牌,但卻可以深度經營使用者,為使用者服務,把使用者對商品的資料化,數字化的反饋深度的反饋給產品品牌商。今天新一代零售商盒馬正在做這件事,雖然一直無緣與侯毅總認識,但對於盒馬深度改造零供關係思路無比認同。
在老零供關係中,雙方不是合作伙伴思維,而是互相想著怎麼從對方處獲得更大利潤關係,改變思路之後,渠道商要以依靠經營品牌,以及深度參與品牌改造,獲得品牌溢價來完成自己的價值鏈放大,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真正讓優秀產品被提供給消費者的選擇。
品牌商與使用者關係由影響說服關係變成價值觀共同體
在傳統的品牌商和使用者關係中,品牌商承擔的是說服顧客相信自己的關係,這種鏈路傳播中,還是一種高高在上的選擇,是一種遠離了消費者的關係。
今天消費者或者使用者要成為一個新的產品製造商,在產品或者品牌誕生初期,深度參與品牌打造,因為好的產品是為消費者服務的,也是代表消費者屬性的。
品牌商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要成為價值觀共同體,未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而不是誰要說服誰的關係,使用者成為品牌價值觀發起者,成為說服內容的提供者。
品牌商與媒體關係變成內容共建關係
品牌商自己要生產內容,自己要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內容端生產者,而不是媒體生產內容,媒體慢慢變成內容傳播的渠道,在自媒體時代,很多品牌商到今天依然沒有學會什麼是做內容。
所以迪士尼這樣的品牌公司同時也是最大內容生產公司,好的品牌公司一定是使用者經營者+大型內容生產公司。
品牌商與媒體公司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變化,變成不只是一般的品牌商與媒體商的關係,大家未來共建內容。
媒體逐漸品牌化,品牌則逐漸媒體化。
04、尾聲?
未來五年,最大的機會一定做產品創業,或者說做新消費品牌創業。新消費內參未來五年也將押注新消費品牌服務。一個消費品牌創始人需要學習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學習跟同時品牌創業的人在一起。
所以,在文章末尾,我將發出新品牌召集令。無論是你已經有一個產品,正苦於無法品品牌化,都可以找我們聊聊。
我們樂於見到食品、寵物,家居,美妝,時尚珠寶,茶飲,服裝,等等產品形態的品牌聯絡我們,我們將會發起中國首個新消費產品聯盟,我們會聯手新渠道,新流量,新網紅,新技術服務商為新的產品品牌保駕護航,對接資源服務。
此前,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資料顯示,90後在中國網民中佔比達28%,居於各年齡段首位。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說 “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仍然是中國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在尼爾森中國消費趨勢指數調查中也得出: 90後成為消費主力軍 。
為了抓住時代的核心消費群,“品牌年輕化”儼然成了眾多品牌討論的話題。那麼, 如何挖掘出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Ta們的消費趨勢是什麼? 這次,億歐品牌實驗室邀請了多位品牌實踐者就 “讀懂年輕一代的消費趨勢” 為主題發表觀點,共同探討。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0
本文已標註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