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諮詢:2019全球私募股權市場報告
2018年全球私募股權市場回顧
激烈的競爭和不斷攀升的資產價格持續壓低交易數量。2018年全球收購交易數量為2936筆,同比減少13%。但收購交易總額上升10%,達到5820億美元(包括後續交易),5年收購交易總額更是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歸功於私有化交易的增長——自2006-2007年全球私有化熱潮以來,交易總額再次達到歷史高點。
在競爭愈發激烈和交易市盈率走高的市場背景下,2018年找到合適交易的難度加大,但同時也為退出交易創造了良好條件。據統計,2018年退出交易數量共計1146筆,退出交易規模達到3780億美元,與2017年持平。私募市場過去5年的強勁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歸功於退出交易,為投資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回報。2018年私募市場退出交易表現穩健,2014-2018年已披露的退出交易總額達2萬億美元,創下了5年退出交易總額的歷史最高紀錄。
雖然私募公司的投資步伐穩健,但他們手握的“幹火藥”(即待投資金)從2012年以來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底,所有私募基金型別的待投資金總額達2萬億美元,突破歷史高位,僅併購基金就達到6950億美元。過剩資本的累積對私募股權公司造成壓力,迫使他們尋找交易。但好訊息是,併購基金公司的待投資金有67%是在過去兩年中募集的,這意味著在最近的交易週期中,舊資本正在被清理,並被新資本取代。
按歷史標準衡量,私募股權基金在2018年吸引了大量資金,儘管資金增長速度相比2017年破紀錄的增速略有放緩。GP在2018年從投資者處募集到7140億美元(歷史第三高募資總額),2014-2018年募資總額高達3.7萬億美元。併購基金繼續佔據最大的資本份額,但投資者開始對更多資產類別產生興趣,令各類基金受益。LP依然青睞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9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計劃維持或增加私募配置。
如何致勝未來私募股權市場?
儘管2018年私募基金表現強勁,但基金管理人仍然面臨同樣的挑戰:在資產競爭激烈、收購價格倍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如何讓手上的資金有效運作?領先的私募公司意識到,他們需要找到更好、更聰明的方法。對此,貝恩公司總結了領先企業的三種做法:
1、平臺型收購:強有力的戰略,但不易成功
過去20年,貝恩對上百個平臺型收購交易進行了跟投或為其提供諮詢服務,我們發現,許多投資機構低估了成功需要的條件。雖然每個交易都是不同的,但是最有效的平臺型收購戰略通常具備四個共同特徵:一是行業的顛覆性風險較低,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穩定,足以支撐穩定的收購節奏;二是行業中有足夠多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公司可被收購;三是公司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例如穩健的IT系統、強大的資產負債表、可複製的財務和運營模式等;四是收購物件接近核心業務,通過匯聚一系列高度相關的公司,實現規模效應。
2、收購整合:迎接挑戰
私募基金逐漸轉向大型收購交易,以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即待投資金多,目標公司少。與此同時,這個方法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如何將兩個或更多的複雜組織合併起來,整合成一個規模更大、具有戰略和運營意義的組織,並從中實現價值。貝恩調查顯示,雖然具備實質影響力的大型收購交易的價值顯而易見,但成功率不一,且與買方的經驗密切相關。成功者經常進行大型收購交易,並把這些交易變成可複製模式;而落後者較少進行大型收購,通常是在戰略上孤注一擲。
3、鄰近戰略:多樣化嘗試
經驗表明,選擇性地擴張到合適的鄰近領域,能夠令企業受益。相反,將時間、資本和人才投入到過於偏離核心的戰略上,可能會迅速影響業績。領先企業會考慮距離核心業務一步之遙的鄰近業務,而不是兩步甚至更遠的業務。這些業務與私募收購公司的專業領域更接近,且有望為GP創造更高的利潤,為LP帶來更高的淨回報率。貝恩發現,收購投資者越來越多地為成長型股權、長期持有戰略和行業基金募集資金。
私有化交易呈現上升趨勢成新常態?
在經濟衰退的威脅下,公開市場倍數逐漸下滑,而一級市場倍數不斷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尋求私募基金的私有化交易機會。這些公司的價值通常在20到100億美元之間,收購價格相當於倍數加上私有化溢價,而總價還是低於一級市場平均倍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級市場倍數長期保持在高位,私募公司及其投資者可能面臨著新的考慮。對此,貝恩公司總結了一些趨勢:
- IPO退出不再受歡迎。如果一級市場倍數相對於公開市場估值仍然處於高位,那麼通過IPO退出的吸引力就會降低。
- 上市公司成為目標。公開市場顯然是搜尋大公司的好去處。對於許多大公司而言,公開市場可能成為愈發重要的目標環境,必須及時調整交易搜尋、篩選和盡職調查方法。
- 基金規模更大。基金規模不斷增長,以及公開市場的私有化機會,促使基金為了開展更大型的私有化交易而擴大規模。
- 私募基金大眾化。鑑於一級市場的增長以及相對於公開市場更高的回報潛力,如何使散戶投資者更容易地投資私募基金,變得更加重要。散戶投資者已經開始爭取擴大對中小企業的投資,而這些公司一直是私募基金的主要目標。如今這些公司越來越多地轉向私募融資,以避免上市的成本和麻煩。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