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產品的那些事(史)

圖片發自簡書App
緣起:寫作後遺症
我其實寫完兩篇文章,一篇題為: 跟風和潮流,究竟有什麼區別 。一篇: 關於跟風,熱門產品討論 ,發現我這個寫作後遺症就犯了,因為前二帶出了我肚子裡一大堆想說的話。雖然之前兩篇文章算是完美收官,但我這不倒完為爽的性格讓我甚是不快。也許是有些東西壓抑了太多年了吧,畢竟從高中到現在近15年,經歷了太多太多事,真正需要傾瀉年輕人那種表現欲的時候,又一頭扎進了遊戲的虛妄中去了。 15年後重新拾起筆,未免也覺得這筆有些沉重了,迫不及待的想要把這麼些年塵封的文墨,連同自己的想法一塊傾瀉出來。
其實我覺得我有時候挺超前的,但有時候也真的挺落伍的。缺乏那些成功人士所具有的特質:洞察力,或是說遠見。再深究還是不會正確思考。有的時候,人什麼都不去多想,隨大流也還不錯,他們有口湯喝的時候,你可以分一杯羹,他們掉了坑,你發現還有那麼多人陪你。不過不思考,有時候勝過想得多、想得歪。
微信、微博剛出來的時候,那會我應該在上大學。那時候單純的滿足於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的現狀,對於這兩個橫插一刀的新秀,我停在原地觀望了好久。那時候,社交軟體有qq,況且qq的移動端也是風生水起,真想不明白這個看似功能一樣的新產品設計者腦袋哪根弦搭錯了,非要挑戰權威。但是等後來微信的附近的人,搖一搖,語音訊息一經推出,微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用者數飆升,為了合群而不被孤立,加入它的需求再也無法阻擋。我是2012年9月之後才加入微信的,可能僅僅趕在了父輩們的前面。

雙馬大戰和網際網路企業淺談
微信至少在微商病毒性蔓延,垃圾公眾號垃圾文鋪天蓋地之前,還是挺純粹的。如果想和馬雲的商業帝國分庭抗禮的話,走電商/支付這一條路是必然,這沒什麼好噴的。不過電商方面二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這裡還是有必要說明一下:阿里的電商平臺是提供一個有完善管理機制,收取管理費用的,提供管理服務的成型電商平臺。微信只是一個成型的坐擁龐大使用者群的社交平臺,電商僅僅是私人行為,微信並不提供任何監管,使用者只是得利於其龐大的使用者群、社交媒介為依託而售賣產品,有利可圖。所以 產品質量無法得以保證,原本以社交為初衷的平臺廣告漫天,潛在的詐騙風險、傳銷行為禍根深重,這也是微信的微商和垃圾公眾號不受待見,最為世人詬病的一點。 若要說純電商平臺,如果大家還記得拍拍網、QQ商城的話,再結合騰訊在電商領域的年收入:2013年騰訊電商品臺交易額370億元,阿里交易額15400億元,騰訊電商收入僅為阿里的0.02% , 就可以看出,什麼是大寫的慘。好在騰訊還有微信、QQ這一手好牌。
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的漫天飛舞是馬化騰首次打通移動支付渠道這一歷史性嘗試,也是年初送給馬雲的頭號賀禮,成功的從由支付寶壟斷的手機支付領域手裡搶奪了一份市場與客戶。馬雲似乎一棒子被敲醒,支付寶這張王牌的地位怕是不保了。
隨後馬雲馬化騰相繼掏出王牌,網約車領域(2016年)、外賣領域(2018年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美團站到了騰訊這邊)、便民服務領域(生活繳費,醫療掛號)、娛樂產業領域(音樂、視訊、影視),甚至是後來的銀行業領域、雲平臺領域相繼亮劍,開始對轟。不是誰能滅掉誰,只是這場決定誰是網際網路前沿產品代言人之戰,誰先認慫,誰就輸了。最後也就是今年,趨於風平浪靜,雙方嘗試最成功的產品被完美的保留了下來,形成了當前網際網路時代最前沿產品的代表。
就拿 社交VS支付 兩大塊業務來說,阿里的掃福(2016年1月上線),種樹(螞蟻森林2016年8月上線),餵雞(螞蟻莊園2017年8上線)帶動了國民一年又一年高漲的熱情, 還有釘釘(2015年廣泛運用),也不失為社交領域中辦公板塊的又一個金字招牌。餘額寶(2013年6月推出)隨著支付場景(支付可以用餘額寶的錢,領紅包等)的帶動,仍然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擁有著可觀且穩定的使用者群。天貓依然是風生水起,畢竟,一年至少有3個節日是給這些電商平臺所準備的。騰訊這邊,企業微信(2016正式上線)也是幾乎和釘釘同時推出,隔岸對峙。老本行社交娛樂風生水起,微視(2018年上線)的廣告鋪天蓋地現身於各大線上線下綜藝最亮眼的位置,直接與火爆全世界的抖音(2016年上線)爭奇鬥異。騰訊影業(2015年9月創立)、騰訊視訊(2011年4月創立)、騰訊遊戲(2010年創立)、微信公眾平臺(2012年創立)各大娛樂招牌,都是其基礎社交使用者紮根牢固後的衍生產品,帶來的利潤可觀,尤其是騰訊遊戲,僅2016的財報資料顯示就已經佔到騰訊全部收入的近50%,實屬天文數字。

18年網際網路企業價值排行
網際網路行業領軍者,並非騰訊阿里兩家平分天下,從阿里獨立出來螞蟻金服(線上銀行的開拓者),排在10名開外的網易(曾經的王者、現在面太窄了)、拼多多(異軍突起,電商奇蹟,發展3年,戶過3億)、位元組跳動都是這個時代的弄潮者。位元組跳動其實我剛剛在看排行的時候也是大眼一瞪不知道是什麼,但經過查詢才發現,它就是今日頭條的公司,我再說倆詞——西瓜視訊、抖音,估計知道的人就更多了吧。況且現在最火的是“頭疼”大戰,雙馬大戰的熱度已經褪去一些了。 其實這些弄潮者,你可以不跟,但你不能說他們不行。不行的那些企業,那些個體,早已被時代的浪潮拍的渣都不剩了。 那些沒落、消失的曾經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大IP,我後面會再提。
網際網路產品的今朝與過往
新浪微博,早在2009年就上線了,我是準確說是2018年才開始玩微博,整整觀望了9年。舉這個例子也是因為它在如此久的年代跨度中創造的奇蹟。受到論壇,空間,社群,貼吧這些老一代網際網路產品觀念的影響,我一直不明白微博的推出有什麼用意,這個“微”字帶來的直接好處到底是什麼?直到近些年,我才漸漸明白,原來早在09年的時候,微博的創始人曹國偉就已經有打造輕量級社交平臺的理念了。 直到後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安卓系統的崛起、無線通訊技術的成熟,迎來了網際網路應用舉家向移動端躍遷的元年。 我相信新浪微博在這一方面要少走很多彎路,為它之後搭著 移動互聯時代 這個專列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那些不適應這種前所未有的轉變方式的產品,諸如各大論壇、部落格、人人網(人人網當時在偷菜很火的時候還真就掙扎了一下,居然把偷菜搬到了手機端,雖然體驗極差但好歹也是一個嘗試),怕是沒能及時轉舵,趕得上這股熱潮而被遠遠地落在後面了。其實產品換代和物種進化一樣,都是符合優勝劣汰的進化規律的。
所以,塞班論壇(2005年)、貓撲大雜燴(2002年)、天涯論壇(1999年)、百度空間(2006年)、千千靜聽(大概是2004年)、Flashget(1999年)、人人網(前身校內網成立於2005年12月)、MSN(1995年,現在也活著,但……)、百度貼吧(2003年,你已不是當年的你了)、百度知道(2005年),有的則是垂垂老矣,有的已經煙消雲散了。(哪些倒了哪些並了我就不查了,太耗時間了o(╥﹏╥)o)說來傷感,這些熟悉的詞彙撥動了我情懷的那根弦,畢竟有不少是初高中那個青蔥歲月陪伴我許久的東西。 前方話匣子開啟警告,請無關群眾準備撤離。
時光倒回到高中的時期,那時我熱衷玩的是百度空間,百度知道,百度貼吧、塞班論壇,偶爾上貓撲論壇,那時候百度可謂是風聲水起,一家獨大。而且百度的死對頭,谷歌也還尚在國內市場。但現在,李彥巨集大哥,你的百度怎麼就成這副嘴臉了呢?後面省略關於百度的負面新聞和負面評論批鬥文章無數,我還是別得罪人了,概括下來就是一個搜尋引擎的變味史。當然,不是那個SHI。
那會百度空間的問世,開創了空間類社交媒體可以自由DIY的極致,可以說一度碾壓QQ空間,我至今仍記得為了打造漂亮的空間四處剽竊CSS程式碼的那段奮發時光。百度知道,這一個百度旗下的產品可以說是承包了當年對於一切未知事物的認知渠道。 有問題,請百度,這句話也只有放在當年才顯得那麼純粹,那麼天經地義。 帶著小夥伴們一起註冊百度使用者,名字字首可謂是包攬了雖有複姓貴族:歐陽、南宮、上官。我熱衷於在百度知道回答問題,那時候回答問題獲得的“見習魔法師頭銜”,怕是比現在的“最強王者”,“大吉大利晚上吃雞”都看著耀眼。然後就是百度貼吧,當年的WOW吧,帝吧早已風光不在,那個帖子神話——“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也成為屬於那個“胖終端”時代 造熱點行為 的里程碑,被大部分老網民所銘記。遺憾的是,網民是最扛不住歲月的,到現在,怕是鮮有人知了。
塞班論壇就不說了,隨著安卓、IOS系統的崛起,塞班系統全軍覆沒,塞班論壇慘到連渣渣都沒有剩下。

當年自己畫自己的E71
這款手機可算是我大學時的最愛,以黑莓為領軍者的全鍵盤手機引領了整個塞班時代的手機時尚潮流,但是真的短暫。就如我那個E71一樣,用了一年多就在車站被人扒去了。這張圖也是僅存的一個記憶。
貓撲論壇和天涯論壇我就不說了,這兩位論壇大佬發車較早,那時候我也還是個初中孩子,家裡買不起電腦,沒有趕上那個時代的末班車。但公認的,這兩大社群是當年娛樂、學習交流的集中營,無數網路熱詞的誕生地,有云:玩在貓撲,學在天涯。如今雖沒有消亡,卻已不是往日的光景了。就像老去的80後一樣,唯有面對現實,嘆歲月無情。
之後的人氣客戶端,千千靜聽、迅雷(2003年)、電驢(2003年)、快車(2006年引入國內),甚至是Vagaa(這個宅男應該都懂,去網咖通宵,時不時有人破口大罵,誰TM又下黃片呢?),每個軟體都揭示了那個資源橫飛的年代。有它 明顯的時代特徵:監管機制不健全,版權完全不受重視。 當然,版權進化史這個事情拿來細說,怕是又可以嘮一個通宵,先就此略過。
正是下載速度的比拼,造就了許許多多以速度、斷點續傳特性等為賣點的下載器,正如當年歌壇的風雲變幻,下載器領域也是神仙打架,英傑輩出。就連騰訊都按耐不住,趕製出了一個超級旋風加入了博弈,想要分一杯羹。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老一輩的下載器們,只有迅雷步履艱難地堅持了下來,其他的都早早的消失了,旋風也苦苦支撐到2017年,終於也在下載這條路上走不動了。迅雷如今也不知道在這版權為大的年代還能堅持多久,以後又該何去何從?至少介面設計上已經越來越不像個下載器了,如果你有心觀察過的話。
至於音樂播放器千千靜聽也因為它是本地播放器的這個致命屬性,無法在版權漸受重視的年代堅持下來了。以前我們聽歌,發現好聽的趕緊下載下來。磁帶退出市場以後,MP3,MP4這種 輕量音樂儲存兼播放裝置 也被下載產業徹底帶活了。近2年我們聽歌,好聽的趕緊收藏下來,因為下載已經收費了。再往後,到當今,有的歌,我們竟然連聽都聽不了了。(有的歌非VIP收費,有的歌VIP也聽不了,你只用QQ音樂或者只用網易雲音樂一個APP試試)所以,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線上渠道的完善和版權制度的健全,MP3、MP4、以及VCD、DVD、DVCD等五花八門播放外設的結局,也只能被漸漸淡出,最終成為棄子。
06——08年,在個人部落格領域,是QQ空間和人人網的天下,當然僅對於年輕群體,成功人士還是在新浪部落格安家落戶的。那時候論壇已經不火了,百度貼吧倒也還可以,正是活躍的時候。還記得當年興沖沖的拿著父母給的生活費,充了年費黃鑽,看著自己亮起來的圖示——黃鑽年費會員LV7,真是倍兒有面子。天天在QQ空間各種素材,各種信紙,各種折騰。那時候也寫了不少日誌。後來參加工作,翻出來當前寫的日誌,真想把當年的自己拍死,怎麼會寫出如此傻屌的東西。

那會還真是個中二網癮少年
QQ空間的應用,最火的偷菜(這個真不是我黑,從人人山寨來的,鄙視了好久,2009年入駐)、搶車位(2009年)、魔法卡片(2009年)、好友買賣(2009年),QQ寵大樂鬥(2010年),還有獨立端應用QQ寵物(於2018年正式和Q寵大樂鬥網頁端一起停運),是多少人的回憶呢?偷菜估計不用我說了,無人不知。據說這個應用居然可以讓一個有孩子的成年人魔怔到半夜上鬧鐘起來收菜的地步,可見它當時的魔力。魔法卡片其實也是從人人網的一個應用山寨來的,只不過人人網那個應用由於插畫版權問題被下架了,導致我轉戰QQ。由於有過經驗,那時候我真是玩的賊6,加上入坑早,霸榜整整大學4年,大學畢業後雖不玩了,奈何落第二名太多,工作後依然無人超越,霸榜多年。剛剛去找這個應用,竟然還在,看了下排名,終於是10年內被超越了,位居第二。而後就是搶車位、好友買賣、Q寵大樂鬥,也承載著不少大學時候的開心回憶。但剛剛查資料才知道,搶車位,好友買賣竟都是從Facebook山寨來的。厲害了我的馬哥,這我還真不知道。2009那一年的應用到底哪個是你們自己原創的啊。QQ寵物(2005年誕生)這個獨立端應用,也許玩過的人不多,但真正為它付出過的人,說起來都是辛酸血淚。曾為領養一個寵物蛋久久得不到而失望過,曾為寵物沒錢買餵養品清潔品而惆悵過,曾經為QQ寵物生病死亡而哭泣過。13年的陪伴,終於在2018年的秋天結束了。相信大家玩過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以前你在的時候,嫌你煩人,巴不得你死。漸漸失寵,也許是因為厭倦,久而久之,QQ寵物不再隨QQ啟動了。但誰都沒有真正想過,有一天你會徹底離去。
這裡佔太多篇幅了,抱歉,沒有收的住。說完人人網我就收尾。
人人網,其實最早叫校內網,至少2009年,我從高中畢業的時候,它還叫這個名字。千橡國際旗下產品,最早由幾位大學生建立。我趕上了它作為校內網的最後一年,也趕上了它最好的年華。那時候沒有複雜的種種,諸如自媒體和三方應用商介入,註冊的統統要求填寫學校資訊,開創者想必也是致力於打造一個純粹由全國各地大學生構建的社交網路,所以叫校內網。隨著它的更名,不否認它更強大了,但也開始走偏了。顧名思義,顯然是要對全體網民開放,劍指國外火得不能再火的Facebook。但不知道為什麼自從更名以後,使用者增加趨勢反倒趨於沒落。由小遊戲為核心支撐起的應用中心,宣告了全民偷菜時代的到來,也人人網賺的盆滿缽滿,走向商業化。而後,優秀的應用如雨後春筍般乍現,養狗(那個小拉布拉多真的很逼真),合卡片,開心農民(1代偷菜,後被QQ抄襲併發揚光大),開心農場(2代偷菜)引來無數年輕人跟風,也為人人網賺足了使用者。後來不知道為何,好多優秀應用都莫名其妙下架了(1一代偷菜,合卡片,養狗),那段讓QQ空間鑽了空子,應用中心趨於沒落,不少使用者流失。不用想,肯定又是版權問題,要麼說,小馬還是厲害,明抄都不怕被人告。這正是財大氣粗之典範。
戲謔歸戲謔,人人網後來一步一步走向死路,自殺式迭代,真的是讓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同前面提到的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一樣,千橡自認為尚方寶劍在手,無人敢於爭峰。奈何,無人要與你爭,反倒是你看不清局勢,固步自封。握著人人網——大學生自己的社交平臺這一手好牌,自認為已達到Facebook的高度,實則差的很遠。這個社交平臺一旦失去了最原始的特色——學生群體屬性,也就失去了曾經壓倒眾生的那份獨特光輝。後來陳一舟意識到使用者流失及粘性問題,轉而嘗試做人人分期、人人貸、人人投、人人幣、人人直播。也不難理解,這是他為拯救人人網進行的一次次向不同領域邁出的艱難嘗試。我想他也足夠清晰地認識到後來的微信、微博在社交平臺領域所帶給他的壓力,只是這些嘗試,都不是基於原有優勢業務的延伸,而是跨行業的盲目跟風,未免顯得太急功近利。未能力挽狂瀾,也非他一人之過。
如今的人人網首頁,朋友的最後更新日期已是兩三年前,訪問量居於停滯,首頁滿滿的土味直播推送,不知道的網友還以為自己在逛窯子。人人網的社交屬性已經難覓蹤影,使用者粘性也早已不再。終於在2018年11月,人人公司宣佈其子公司北京千橡以2000萬美元現金對價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陳一舟將10年養大、但卻帶偏的孩子拋棄,也拋棄了屬於那一代年輕人的青蔥記憶。
之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在社交方面以微博、微信代表,在電商以阿里,京東為代表強強聯合領跑時代了。
關於寫作
圈子兜到了耶路撒冷,終於兜回來了,慶祝一下,撒花,括弧笑。
其實我寫文章最開始是不敢寫題目的,這源於小時候寫作文的經歷。因為我先寫好題目,100%到後面會跑題。這次也是,最開始是想寫關於跟風的續集,由我個人經歷開始,然後提到一次詞“思考”,就想以“思考”為主旨展開。結果寫著寫著就把話題轉到了各種網際網路產品盤點上。提到微信就又忍不住寫到了雙馬大戰,然後又到了網際網路企業,又到網際網路產品的興衰史。談到史,就各種查閱資料,追本溯源,查詢各類軟體在國內的上線時間,這真的是一個細緻而痛苦的事情。直到後面,我想到了給文章加幾個副標題,把整個文章的內容HOLD住,讓它就呆在這幾個框子裡,不至於跑太偏。實踐告訴我這麼做是對的,總算是帶回來了。
抱歉,本想簡單延伸,沒想到插進來一本網際網路史記。我還是老樣子,撒起歡來根本控制不住我自己。在行業/產品面前其實沒什麼經驗,全靠個人觀點加少數網際網路資料整合,如果偏頗,實屬抱歉,還請指出。
我前前後後寫了有20篇文章,字數近8萬字了,但還是感覺自己沒有入門。我知道這跟知識的積累、寫作經驗的積累有很大的關係。以後還是多讀書,多寫吧,沒有什麼捷徑。有些事情權衡起來實屬不易,現在這個境地,竟然和之前的沉迷遊戲如此相像。寫作本是情到處自然流露,又何須廢寢忘食、拋家舍業?本文用時約11小時,中午未休息,一天內完成。有時候還是太過偏執,本可暫且放下,細水長流。今天以此為戒,諸位共勉。
最後,請關注我的微訊號【蓬蒿客話】,定期搬運此平臺文章,寫作不易,感謝大家的支援和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