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來了:虧損、同股不同權可上市,審批最短只要20天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報道:科創板必然會對中國的一二級市場的生態結構形成深遠的影響。
1月30日晚,證監會、上交所接連發布檔案,科創板終於落地。 與此前市場的預期一致,科創板實現了諸多重大突破:5套上市標準,淡化利潤指標;投資者門檻50萬元,需要24個月投資經驗;市場化定價,突破23倍市盈率限制;註冊制,20日稽核的光速上市週期。
這一系列政策表明,科創板必然會對中國的一二級市場的生態結構形成深遠的影響。
盈利不重要
科創板給出了五套財務指標,總體來看門檻並不低,尤其對營收的要求較高,相當部分的科技型創業公司恐怕不容易達到。一位科技企業創始人即向投中網坦言,門檻還是“有點高了”。不過,與此同時科創板淡化了對利潤的要求,虧損企業亦可以上市,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五套財務指標如下:
(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二)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合計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三)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四)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五)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獲得知名投資機構一定金額的投資。醫藥行業企業需取得至少一項一類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批件,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強調“科技創新”
此前市場上流傳“首批72家企業”等各類科創板名單,現在看來都不靠譜。
科創板明確提出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階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科創板除了上市委之外,還設定了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在上市稽核中,交易所可以就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向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提出諮詢。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的核心職能之一,就是判斷髮行人是否具備科技創新屬性。
允許同股不同權
科創板允許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公司上市,這對多數科技公司而言是重大利好。不過科創板對此也設定了一系列條件限制,上市門檻也與普通公司不同。
1、市值要求
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
或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
2、資格要求
持有特別表決權股份的股東應當為對上市公司發展或業務增長等作出重大貢獻,並且在公司上市前及上市後持續擔任公司董事的人員或者該等人員實際控制的持股主體。
PE機構:對投硬科技的機構是巨大的鼓舞
鼎興量子創始合夥人金宇航向投中網解讀了科創板,他認為科創板給了硬科技企業迫切需要的上市出口,是一劑“巨大的強心針”:
首先,科創板是一個國家戰略,我們要推戰略新興產業要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是必須要有的支撐。
第二,科創板帶給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創業企業團隊巨大的強心針。硬科技,比如晶片,是最苦的事情,沒有資金的推動肯定不行。但是中國原有的上市機制稽核制標準很高,真正科技型創新企業上不了。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去海外,但是硬科技類創業企業去不了,有的企業還涉及資訊保安,不能去海外上市,不能接受美元基金的投資,沒有出口。這些企業需要錢,需要資本支援,但沒有機會給他們。
第三,對堅持投硬科技的機構而言是巨大的鼓舞。過去中國的頭部投資機構大部分都是靠投網際網路產業起家的,現在網際網路市場已經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資本+實體+積累,在一個新的賽道上給了新機構超車的機會。
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表示,科創板實施意見基本上符合市場預期。除了註冊制、同股不同權、股權激勵、退市制度等,實施意見還有兩大亮點:一是提出建立科創板持續監管的國際比較優勢,體現了對標國際資本市場的監管導向;二是給予創投機構減持退出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的安排,由交易所根據市場實踐,對特定股東及創投等相關主體減持的方式、數量及比例予以細化。具體來說,對於PE、VC等創投基金減持首發前的股份,在首發前股份限售期滿後,除按照現行減持規定實施減持外,還可以採取非公開轉讓方式實施減持。
(編輯:王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