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評論】曲道奎:讓機器人“奴隸”走進尋常百姓家
經濟之聲首席評論員陳愛海對話遼寧瀋陽新鬆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左)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訊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經濟之聲年度呈獻《愛評論:新時代百人對話錄》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特輯,本期推出:經濟之聲首席評論員陳愛海對話遼寧瀋陽新鬆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
曲道奎,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總裁,中國科學院教授、博導,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組長、中國機器人創新聯盟主席、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
“北京八分鐘”折射中國機器人產業領先水平
陳愛海:新鬆公司是中國機器人產業核心的牽頭企業,也是國家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新鬆公司和公司的機器人產品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您本人的學習、工作一直在和機器人打交道,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這個時候,回想起來,有哪些感慨?
曲道奎:新鬆的發展,或者說整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一直與中國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的背景、大的時代緊密關聯。1986年開始有了國家863計劃。863計劃裡很大一個領域就是機器人與自動化,中國的很多科技成果,包括人才的培養,相當於是在國家863計劃這個大的國家發展科技戰略的背景下積累和培養起來的。
到90年代中期,中國在製造業這塊已經開始由過去典型的叫勞動密集、大批量規模化逐漸開始提升技術水平,這時恰恰國外企業都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後來中國成為全球的一個製造業中心,這時候對機器人的整個市場應用提供了一個廣泛的空間和巨大支撐。
2000年新鬆公司正式成立,成立的背景是,當時中國科學院在做知識創新工程。我帶著二十幾個科技人員出來創辦公司。2000到現在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中國製造業處在轉型升級的一個時代。在此背景下,我們的製造模式、製造手段都需要有個大的一個改造、提升、轉變,所以機器人智慧裝備有了一個巨大的空間。
陳愛海:來到新鬆,我迫不及待想提平昌奧運會上著名的“北京八分鐘”,大家對此都非常關注,新鬆公司也由此獲得了眾多的點贊,這是怎麼做到的?
曲道奎:平昌奧運會閉幕式的“北京八分鐘”,是我們人工智慧的一個完美展現。這個專案,相對來說在全球是首次的,它的難度也是空前的,因為這裡面需要有24臺移動機器人,同時有24名舞蹈演員,還要有16套不同的舞蹈動作,再加上聲、光、電等實現完美的協作和融合。
這裡面要有機器人的安全、防碰、導航、避障等各種技術;在感測方面有多種感測方式,既要有視覺的,又要有紅外、超聲、鐳射等,也就是多模態的融合。機器人本身又是個智慧體,它自己既要根據命令做出下一步的整個運動規劃,同時又要判斷與現場、與人的關係以及跟其它機器人之間的關係,要實時進行調整。因此這其中融合了網路技術、互聯技術、大資料等相關高新技術。同時還要克服現場的各種困難和不確定因素。更關鍵的一點是,要在國際舞臺上,並且時間只有八分鐘,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這太難了。所以它不但體現的是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水平,更體現的是新鬆在整個製造、質量管理、控制這方面的水平。這個專案也體現了中國機器人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或者叫先進水平。
機器人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
陳愛海:有句話是:“就像現在每個人都擁有智慧手機一樣,未來每個人都會至少擁有一臺智慧的機器人”,這讓大家十分期待。在科技改變生活這個層面,新鬆和整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有哪些很時尚、很前沿的產品,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能夠做什麼?
曲道奎:在養老以及社會的各種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家庭服務等方面,服務機器人未來的市場可能比現在大家熟知的手機,或者以前的黑白家電的市場還要大。因此現在各個公司都在服務類機器人方面進行大量地研發創新。
新鬆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個非常大的佈局,有兩個大的事業部,一是做醫療類的,二是做服務類的。現在已經有一些產品開始走向市場,比如代替飯店服務員的機器人;還有一些比如在賓館送貨的機器人也已經開始生產。另外我們的陪伴機器人已經在一些養老院開始小批量試用;此外在法律行業也開始用機器人+大資料,進行普法或者法律的諮詢服務。也就是說,我們在不同領域陸續開始進行了場景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