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如何告別“第三極”:交點出現 客單價硬傷
原標題 拼多多 如何告別“第三極”
來源 北京商報
記者 閆巖
1月25日早間,拼多多市值報318.38億美元,超過 京東 313.51億美元的市值。儘管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月28日收盤,京東市值報343.18億美元仍然高於拼多多的321.26億美元,但拼多多的短暫反超,卻使“拼多多超過京東,成為僅次於阿里的第二大電商”的說法甚囂塵上。實際上,從市場份額看,拼多多暫時還距離國內電商平臺老二的位置有一定距離。拼多多想成為第二,一方面要看京東如何調整,另一方面要看自己的客單價是否能得以持續增長。
交點出現
從“第三極”到“千年老二”需要多久?如果僅從股價的角度看,拼多多上市後只用了6個月就超過了京東,短暫地成為國內電商平臺市值的第二名。
其中自然有京東創始人風波事件的負面影響。自2018年8月底事件發生後,京東股價從30美元左右跌至24美元左右,跌幅達20%,市值也從2018年初的最高點720億美元左右跌至340億美元左右。
反觀拼多多,1月25日其股價接近於2018年9月13日創造的30美元左右的最高紀錄,報收29.5美元,為4個月來的最高點。一方面是拼多多自己爭氣,另一方面是趕上了京東股價的頹勢,雙方市值的交點才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出現。
除了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雙方的核心財務資料也能說明一部分問題。根據雙方最近的財報,截至2018年9月底的前三季度,拼多多GMV增長386.3%至3448億元,環比增幅31.6%;而2018年三季度京東GMV增幅30.5%至3948億元。拼多多猛烈的增速讓投資人相信,在GMV方面迫近京東,也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
京東更擔心的是見底的流量。2018年三季度,京東數字平臺活躍使用者數是3.05億。年度活躍使用者首次出現下降。
客單價硬傷
雖然關於電商平臺市場份額的具體資料總是遭到品牌的質疑,但大多數資料都一致認為,京東和拼多多從市場份額上看,差距還比較大。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天貓及京東佔據83.8%的B2C網路零售平臺市場份額,領先優勢繼續穩固。而 唯品會 及蘇寧易購也分別以5.7%及3.7%的份額佔比繼續穩定在第二梯隊,該資料排名沒有提及拼多多。
據研究公司eMarketer 2018年4月釋出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前三大電商平臺是 阿里巴巴 、京東、拼多多,市場份額分別為58.2%、16.3%、5.2%。
據星圖資料顯示,2018年“雙11”當天全網總銷售額3143.2億元,當日銷售前三的排行榜分別是天貓以2135億元排第一,京東第二,其次佔市場份額4.7%的蘇寧易購位居第三,拼多多在其中佔據3%。
“五環外”的拼多多在與京東的較量中可能最沒有底氣的要算是客單價了。儘管拼多多的客單價在提升,但是在一個較低的基數上提升。截至2018年9月底的前12個月,拼多多活躍使用者平均消費894.4元,同比翻倍。在客單價這一維度上,劉強東本人十分有底氣,2017年“雙11”過後,劉強東曾通過社交媒體公開表示:京東的平均客單價是行業的3倍以上。
拼多多儘管客單價翻倍,使用者的月平均消費也只有74.53元。低價戰略起家的拼多多如果不能再活躍客戶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在關於市場份額的簡單乘法中,就永遠存在一個天生有缺陷的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