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華為員工親述: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脫螺絲釘的宿命?
世界經理人專欄
格總,職場老司機,80後段子汪,乾貨有洞見,雞湯有思想,你要不要來嘗一嘗?微信公眾號:格總在人間(ID:I-Gargamel)
1 、
那年,我被派駐華為海外某國市場,去做某系列產品的銷售。
之前在總部遠端支援專案,然後在幾個國家之間來回跑,專案經驗也積累了不少。
這一回,因為公司在當地沒有該產品的銷售人員,所以我作為責任人,而不是支持者,踏踏實實做完專案,簽了單,剛準備喘口氣,在當地國找個週末旅遊兩天。
忽然就收到地區部直接主管的一封郵件,內容有 4 點:
恭喜簽單。
組織已經決定,由你負責該產品在這個國家的所有銷售。
你在當地的工作向某某總彙報。
一週之內,提交一份《某國某產品年度 市場分析 》。
我當時就懵了。
“ 負責銷售 ” ?怎麼負責?
什麼叫 “ 市場分析 ” ?怎麼分析?
沒玩兒過啊。
我實在太無助,想跟主管打個電話,既有點怕,又有點不想讓他小瞧。
好在做專案期間跟當地同事處得還不錯,有個老員工很仗義,手把手教我,說材料要包括不限於:
國家人口總數,人口分佈,使用者平均貢獻收入 ……
國家通訊戰略,各個客戶的勢力分佈,客戶的戰略,客戶關係現狀 ……
公司的勢力分佈,競爭對手 SWOT 分析,突破口和壓力點 ……
旅遊就別想了,持續的加班加點,我終於趕在截止日期來臨前的那個深夜,按下郵件的 “send” 鍵,長長的舒了口氣 ……
等我第二天開啟郵箱,發現在我傳送之後的半小時後,主管就回了郵件,只有三個字:
還可以。
2 、
我當時挺興奮,工作畢竟得到了認可。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份報告的水平,在主管眼裡就是垃圾,只是作為一個新手,這個質量, “ 還可以 ” 。
也就是那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人家說,一個銷售在華為的海外市場會成長特別快,尤其是在空白市場。
因為,你不得不 “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 。
我們說起大公司,最容易吐槽的就是它會將一個人塑造成一顆螺絲釘。
什麼叫螺絲釘?
就是你只能和旁邊的齒輪合作,看起來嚴絲合縫,效率極高,實際上,一旦離開熟悉的平臺,離開那些你合作無間的齒輪們,你就什麼也不是。
大公司通常擁有成熟市場、成熟的內部管理體系,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
但是在那段海外經歷裡,迫於壓力,我不得不從熟悉的 “ 專案運作 ” 中抬起頭來,看前面的路應該怎麼走,應該怎麼做 “ 市場分析 ” 。
曾經,我眼裡只有面前這一畝三分地,但是那封郵件要求我,在遠方還有更加肥沃的良田,我必須去思考它們在哪?有多肥沃?如何佔領?
不能只做一個聽命於人的士兵了,除了練習瞄準、扣動扳機,我還得像個將領一樣制訂計劃:往哪裡行軍、怎麼趕去、什麼時候進攻。
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所以,在大公司打工,如何逃脫螺絲釘的宿命?
我的答案是:
培養全域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叫 “ 全域性觀 ” 。
我們常說的學習能力、 溝通能力 、組織能力 …… 這些當然重要,但不是 “ 最重要 ” 。
最重要的只有一個,全域性觀。
比如上面要求的 “ 市場分析 ” ,比起 “ 運作專案 ” ,就是多了一個全域性觀的能力要求。
3 、
如果你職場經驗豐富,而且邏輯敏銳,一定看出來了,上面這種全域性觀,依然是建立在某個職位之上,往深了看。
這是在 “ 深度層面 ” 的全域性觀。
這已經很不容易,不過,還不是全部。
多年以後我已離開華為,有次和一個前同事聊天到深夜,我們聊起認識的朋友們,都有了什麼去向。
然後總結,跳槽的時候,我們之前在華為學到的一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多大幫助。
得到這樣的結論:
第一種跳槽,是去同行業其他公司的相同職位,有幫助的成分大概在 80% 。
這 80% 是你可以 “ 沿用 ” 原來的行業背景、人脈積累、思維框架、專業技能,只有 20% 是公司風格、企業文化的差異,需要你重新適應。
銷售就還幹銷售,研發還幹研發,除了換個公司 Logo ,沒什麼區別。
這樣的風險最小,但是對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幾乎沒有幫助。
第二種,跳槽同行業的不同職位, 50% 幫助。
不同職位常常有相通性,從研發跳到技術支援,從文案跳到市場是可以的,從程式設計師跳到財務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這種時候,另外 50% 是思維框架、專業技能需要從頭學起,風險較大,不過對個人能力的提高幫助也很大。
第三種,跳槽不同行業的相同職位,只有 30% 幫助。
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情況,感受很深,跳槽以後,行業、專業知識需要重頭學起,人脈完全談不上,只有自己的思維框架和少量技能可以沿用。
風險極大,非常痛苦,但是個人成長也極快,而且,對行業的依賴也變小了。
第四種,是跳槽到其它行業的不同職位,這種操作都是個例,就不討論了。
你可能會問,上面這些分析,跟這篇文章的主題 “ 全域性觀 ” ,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了。
4 、
我們重點對比下第一種和第二種。
第一種跳槽,同行業同崗位,相信你也同意,這是職場裡最常見的情況,最後的結局就是那些新聞標題, “35 歲 華為員工 的中年焦慮 ” 、 “ 中興工程師含恨跳樓 ”……
因為,大多數人都變成了 “ 螺絲釘 ” 。
第二種就很有意思了,同行業不同崗位,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同一公司的不同崗位。
其實,陸續經歷公司不同部門的崗位,是很多大企業鍛鍊接班人的傳統路徑。
比如 IBM 內部一直就採用著名的 “ 職位輪崗 ” ,來培養和檢驗接班人;聯想的郭為在掌管神州數碼之前,柳傳志讓他從 1988 年到 2000 年,每年都更換一個新的工作崗位;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也是回國後加入父親旗下的長實、和黃,輪崗過各類重要職務。
在不同部門經受歷練後,你對行業、對公司會有更加巨集觀的認識,你能暫時抽離自己的身份,站在 “ 上帝 ” 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這就是我想說的, “ 廣度層面 ” 的全域性觀。
這種全域性觀的培養,對於理解行業變遷、公司發展方向和節奏、團隊之間衝突、管理方式調整,特別有必要。
簡單再舉個例子。
為什麼說,大公司的 CEO 通常是銷售出身,或者財務出身呢?
銷售不多講了,因為一個公司的存在價值,就是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銷售出去, CEO 理應是公司最大的 “ 推銷員 ” 。
而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最終都將體現在三張財務報表的一個個數字裡,長期研究下來,對公司整體的理解,必然更加透徹和全面。
這種財務視角的全域性觀,也是任何一個 CEO 必須擁有的基本功。
5 、
寫了這麼多,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
要擺脫在大公司裡打工,逐漸淪為 “ 螺絲釘 ” 的命運,最重要的能力,是你要擁有深度、廣度兩個層面的 “ 全域性觀 ” 。
可惜大多數人既沒有深度的,也沒有廣度的。
原因是,他們的工作動機屬於壓力導向。就是公司要求你做什麼,你才做什麼。
公司要求你寫好程式碼,你就一心一意寫程式碼。公司要求你賣好產品,你就心無旁騖搞客戶關係。
這沒有錯,而且非常重要。
但是還不夠。
因為大公司管理的傾向,就是讓所有人都僅僅專注於、熟練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最後成為離不開公司的螺絲釘。
所以你必須在本職以外,多做一點別的。
當然了,你不需要、也不一定有機會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就獨立承擔有一定高度的任務,或者被公司像接班人那樣培養,但是下面這些做到,總不是難事吧。
一方面,在 “ 深度層面 ” ,其實就像我經常說的,多去思考一下你的主管思考的問題。
你不需要替大老闆思考,因為你沒有足夠全面的資訊輸入,也沒有足夠強大的思維框架。
比如我收到的那封郵件,是讓一個普通銷售像 “ 銷售總監 ” 一樣思考,而不是考慮地區部總裁的事,更不是替任老闆操心。
但是你的直接主管的事,多半你是瞭解的,如果你來代替他的位置,你會:
瞭解哪些資訊?
給到怎樣的評估?
做出哪些決策?
下達什麼命令呢?
經常這樣思考,也多和別人交流,會讓你的深度全域性觀飛速成長,這對你的本職工作,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是在 “ 廣度層面 ” 。
你能做的就更多了:梳理價值在公司內部從進入到輸出的流動、瞭解自己工作相關的上下游細節、參與公司關鍵事件、主動跨部門 “ 交朋友 ”……
舉幾個反例,下面這些話,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不好意思領導,我只負責產品推廣,至於維保這塊兒,要不明天我請我們公司相關的人來一趟?
這個活動是公關部策劃的,我是臨時來支援,所以具體的安排也不清楚呢。
好啦快下班吧,你一個做設計的,幫她們整理什麼文案啊,人家也不給你發工資!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的 “ 螺絲釘 ” 了吧。
讓你成為螺絲釘的,哪裡是什麼大公司,分明是你自己啊。
要知道,華為系、騰訊系、阿里系 …… 從大公司裡出來創業成功的、在新賽道打工同樣有所建樹的,名字可以列上一長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話反過來也常常正確:
你一天到晚都在為手裡的事兒忙得焦頭爛額,有近憂,往往就無暇遠慮。
但如果總是沒有遠慮,你就會永遠在一個接一個的近憂裡,任由別人把你塑造成一顆如假包換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