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騰訊洗牌社交格局?這些可能都是假象
最近,社交領域熱鬧非凡,張一鳴、王欣、羅永浩帶領新產品氣勢洶洶想要洗牌行業格局,引來諸多關注,一時間,圍攻騰訊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天下苦微信久矣,這麼多年,又有人衝擊騰訊的核心,難免讓人遐想:打敗騰訊的時機是否已經來臨?
在《三體》中有一段最為著名的黑暗森林理論,整個宇宙算是一沒有光明的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而作為國內社交領域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騰訊便是黑暗森林理論忠實的擁護者。而如今,有人主動送上槍口,對於騰訊來說未必是壞事。
新秀圍堵還是送菜上門?
一月中旬,沉寂許久的網路社交市場突然開始變得熱鬧起來,理想主義者,創業者,內容創作者紛紛將目光盯在了社交這片領域,近幾年頗顯平靜的社交行業突然湧入了三個不速之客,本該潛藏在暗處的“潛行者”忽然暴露出了自己的具體位置,在外人看來,或許騰訊本該措手不及,殊不知,這其實讓多年未受到挑釁的騰訊鬆了一口氣,畢竟未知的敵人才更讓人擔心。
在社交領域中,騰訊搶佔了早期的國內空白市場,旗下兩款社交APP佔據了當代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近85%,而這一資料,正隨著國內智慧機使用者的普及和使用者年輕化而進一步增加。擁有龐大使用者基礎的騰訊,在面對這三家聯手的來勢洶洶,並不顯慌張,在騰訊眼中,他們更像是一群烏合之眾,很難對自身造成威脅。
不管是羅永浩所提出的社交下沉,針對三四線城市,還是徐璐所提出的,親密好友社交,亦或者昔日視訊大佬王欣所說那般匿名社交,三個社交新生,在面對騰訊這個龐然大物時,都不由自主的選擇了不去正面挑釁,三者都想用另闢蹊徑的方式,分得社交行業的紅利,然而這一切,頗有一絲掩耳盜鈴的意味在其中,三家聯盟自以為可以暗度陳倉,然而在釋出會現場,多閃APP的微信通道就被遮蔽,這讓陳林很是下不來臺,在釋出會現場怒斥“沒必要一上來就這樣”。
不止多閃,作為同一天上線的三家社交新秀,他們的遭遇大徑相同,近乎是在同一時間遭到了微信的封殺,而不論是王欣的質問,還是羅永浩所透露出來的善意,都被微信置若罔聞。作為社交領域的霸主,騰訊並不需要理會來自後來者的善意和質問,包括騰訊的“老對頭”今日頭條,或許在內容創作領域和騰訊一較高下,但對於社交領域而言,多閃的到來,只能是將自己提前暴露罷了。
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僅增加了2千萬人(基礎總量是11億),同時,人均單日App使用時長已經接近5小時。報告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微信月活躍使用者規模已達9.3億,龐大的使用者粘度和微信使用者體量,讓騰訊在社交領域站在了食物鏈頂端,俯瞰整個社交市場,跳出來的新生社交軟體,對騰訊夠不成絲毫威脅。
雖然在數量上,面對群狼環伺的騰訊,本該感到不安和慌張,但事實證明,新鮮感始終代替不了人們對於這隻“企鵝”多年來的習慣。忽然冒出來的三款社交APP與微信之間,更像是主食與配菜,如何搭配主食,在於使用者的心情。
騰訊收割理論
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歷史上,騰訊幾乎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場網際網路盛宴。它總是在一開始就亦步亦趨地跟隨、然後細緻地模仿,最終決絕地超越。
以遊戲為例,騰訊遊戲的發展離不開前期QQ的引流效果,類似早先被人們所詬病的一系列QQ遊戲問世,騰訊僅僅是在近幾年才開始甩開了抄襲的罵名。早期的QQ炫舞對標久遊所代理的韓國遊戲勁舞團,而QQ飛車則在對標的是世紀天成所代理的跑跑卡丁車,在最初的那幾年,騰訊遊戲開始瘋狂的模仿複製,那時的騰訊,憑藉自身強大的流量對遊戲市場展開了強大的攻勢。整個遊戲市場在騰訊的狂轟濫炸之下,遍地焦土。
那個時代,還沒有誕生行業獨角獸,那個時代,還沒有當下的網際網路這般百花爭豔,使用者為王的時代裡,騰訊佔據了天時地利。佔據了市場巨大部分資源的騰訊,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迅速成長,成為獨角獸孵化器,市面上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公司,大都夾雜了騰訊的身影,不同意投資就收購,騰訊成了一個另類的行業規則“制定者”。
橫衝直撞的騰訊在網際網路時代站穩了腳跟,2009年第二季度,騰訊超越了盛大,坐上了國內遊戲市場的頭把交椅。騰訊為日後的壁壘進行了多年的清場,然而,這並沒有讓騰訊停下腳步,騰訊擴張論仍在持續發酵。
在2019年1月,今日頭條CEO陳林曾提出疑問," 中國的社交領域已經到終局了嗎?未來,社交領域可能會有哪些發展和創新?"而得到的經典答覆在於“天下苦微信久已”,確實,整個社交市場,能與微信相抗衡的,只剩下QQ,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是後來者所不能體會的,行業制霸,讓整個行業都籠罩在了“騰訊範圍”下。小公司來勢洶洶,妄圖顛覆“企鵝網際網路社交統治時代”,但這無異於以卵擊石。不管是怎樣的善意,給出了騰訊怎樣充足的尊重,亦或者再怎樣年輕的團隊,這都不足以讓騰訊對挑釁者網開一面,這場社交盛宴的主人,有著足夠的準備應對每一位入侵者的到來。
因為有了龐大的使用者流量基礎,讓騰訊旗下的兩款APP成了多數網際網路公司宣傳自身的首選途徑。憑藉微信這一渠道迅速崛起的拼多多,便足以讓人明白,微信的引流量究竟有多麼的驚人,三年時間,打造出一個上市電商,形成與阿里,京東三足鼎立的局面,微信力量可見一斑。
多年潛心發展的“企鵝帝國”在擁有了足夠的資本後,開始將觸手伸向其他領域,據IT桔子資料顯示,截止去年8月1日,騰訊2018年對外投資95家企業,投資規模達到1700億元。如果說開始的騰訊,是一個崢嶸初現的網際網路巨頭,那麼現在的騰訊,就像是一個隱藏在背後的財閥,其投資產業遍及網路和實體。
騰訊地位無人動搖?
《三體》中的技術爆炸情節,講述了一種可能,就是在極短時間內,科技文明實現飛速發展,而小說中所描述的場景中,三體文明發射智子鎖定了整個地球文明,讓地球文明無法實現技術爆炸,而那是在三體文明無法短時間內到達地球的前提之下,才給了地球一次打破枷鎖的機會,可在整個社交領域中,騰訊像是一頭公獅子,每天都在巡視著自己的領地,不會給任何對手留下可趁之機。
經歷過網際網路井噴式發展的幾年,騰訊在國內網際網路的地位不斷夯實,不知不覺中,這隻小企鵝成長為了一隻足以操控整個網際網路風向的巨頭,舉手投足間,便可以決定網際網路風口的生死。
在2018年上半年興起的直播問答中,騰訊就曾遮蔽了微信使用者所轉發的“百萬直播問答”動態,除轉發者外,其他人都不可見,而這造成的間接後果在於,直播問答傳播途徑和使用者流量大減,從而導致風口消失。在這期間,直播問答從業者做出了諸多挽回措施,但都以失敗告終,沒有了流量切入口,便意味著風口消失。
縱觀國內網際網路發展歷史,騰訊雖一直處於漩渦中,但卻一直屹立不倒,不論是和當年的遊戲巨頭盛大開戰,還是和今日頭條之間的“頭騰大戰”,都沒能動搖騰訊的根基。
早年間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中指出,騰訊在完成“3Q大戰”後的8年裡,以流量和資本為核心動能,走上了開放投資道路,這讓本就缺乏“創新”的騰訊,更是開始走了創新的下坡路。通過不斷的投資收購,騰訊在網際網路中的名聲變成了功利和貪婪。並且,多年來社交領域的一家獨大,讓微信的產品能力開始變得槽點滿滿,微信7.0時代開始被人們吐槽,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現象。
顯然,長時間沒有競爭對手的微信,在產品研發上只能自己摸索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這對一個擁有龐大體積使用者基礎的社交應用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而三家公司的到來時機或許恰到好處,但是這三家公司的重點,成了營銷而非使用者體驗,在釋出會現場就出現了“意外”事故,這足以說明這三款產品一開始的打算,便是依託微信,雖然營銷策略是一款產品能否開啟市場大門極為重要的一步,但想要邁過微信這座大山,不應該注重“彎道超車”或許“換道超車”也是個不錯的思路。
盤綜錯雜的騰訊體系,雖然穩定了社交領域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騰訊,仍對未知的對手充滿了擔憂,三家公司聯袂而來雖然讓騰訊感到意外,卻遠遠不會讓它措手不及,在三家公司受挫後,貝果電子CEO顧曉斌的朋友圈,赫然看到馬化騰對這一場鬧劇如此收尾後放心的評論“這樣我們就放心了”一說,顯然,“多閃、聊天寶、MT”三款軟體在馬化騰心中已經不足以再次構成威脅了。
在《三體·黑森林》理論中,高等文明對已知的文明所採取的措施,僅有一條,那就是摧毀,有限的資源能夠依存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國內網際網路使用者基數取決於人口基數,在這個前提下,後來者想要求得生存,必然會與老牌網際網路企業爭奪使用者流量,而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騰訊,又如何會輕易將手中的使用者資源“拱手送人”?
騰訊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挑戰的龐然大物,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隱隱有些壟斷的味道,但挑戰者想要獲得勝利,可能並不是現在。
錦鯉財經,專業有趣好運氣,公眾號:jinlifin。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資訊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