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稜鏡門”時代 安防資訊保安迎來呼嘯風口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一批人工智慧開放平臺正在大幅降低技術門檻,人工智慧走近中小企業,不再是財力雄厚者才能擁有的“奢侈品”。專家認為,開放平臺在推動AI技術發展進入高峰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多重安全風險,須予以防範。
世界各國掀起了資訊保安建設高潮。IDC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機構在資訊保安方面投入已經達817億美元,創新紀錄,預計到2020年投入將達1016億美元,複合增長率8.3%。Gartner統計2017年全球網路安全支出為891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1800億美元。RMR更是預計2025年全球網路安全市場規模將會突破2000億美元。其中,作為人工智慧技術大規模應用以來最被看好的行業之一,安防行業的資訊保安也隨之迎來呼嘯風口。
我國國政府和相關企業機構也逐漸開始重視對資訊保安的管理,2018年8月6日,工信部印發關於開展2018年電信和網際網路行業網路安全檢查工作的通知,檢查重點包含使用者資訊和網路資料收集、集中儲存與處理的系統、公共雲服務平臺、公眾無線區域網、公眾視訊監控攝像頭等重點物聯網平臺、網約車資訊服務平臺、車聯網資訊服務平臺等;
同年11月1日,GB35114-2017《公共安全視訊監控聯網資訊保安技術要求》正式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公共安全領域視訊監控聯網視訊資訊以及控制信令資訊保安保護的技術要求,適用於公共安全領域視訊監控系統的資訊保安方案設計、系統檢測及與之相關的裝置研發與檢測。
在不斷變化的資訊保安威脅環境中,安防企業始終保持警惕和敏捷。為保障安防產品及方案安全性,安防企業也是各顯神通:大華股份成立專門網路安全委員會,組建專業網路安全團隊,制定公司級產品安全方案,從需求、設計、編碼、測試、應急響應全流程進行產品安全保障;海康威視與思科進行網路資訊保安合作,利用思科在網路資訊保安方面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進一步提升自身網路與資訊保安水平;路橋資訊則成立網路與資訊保安管理領導小組、工作小組、運維保障小組/應急響應小組,負責公司網站和系統的資訊保安工作……安防企業在紛紛加強自身資訊保安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安防行業網路與資訊保安水平的提高。
結語:資料是個好東西,誰先能掌握利用,誰就能把握髮展先機,在此背景下,資料安全已經成為了一場永不停歇的“攻防戰”。在安防領域,資料與資訊保安是行業發展的生命線,對此,安防企業需要培養安全管理意識,在充分利用相關資料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敏銳與警惕,守護好資料安全與使用者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