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使用者調研
除了被動的直觀可觸達的使用者反饋這些渠道,我們也能主動出擊,通過主動進行使用者的調研和使用者產生溝通。
使用者調研的全過程

image
明確目的和背景
- 背景: 什麼情況下發起使用者調研?是否必須要用調研來解決?
首先,什麼情況下發起調研,這是調研的基本背景。其次是要考慮這件事是否一定要用調研來解決,有的時候你需要的結果使用資料統計就可以解決,調研是一件非常吃人力的事情,也是一件失敗率非常高的事情。
- 目的: 通過使用者調研,你希望得到什麼目的?
每次的對眼之前,掉你想要的結果要非常清楚。比如你要決定一件事情幹還是不幹,對還是不對,你要有一個基本的目標。我們在做調研的時候不能把工作完成了最終沒有結論,這是給常糟糕的結果。
eg:
調研目的(舊) | 原因 | 調研目的(新) |
---|---|---|
對本站的使用者做針對性的調研 | 目的不明確 |
在支付階段使用者流失原因調研分析 使用者在不同線上學習平臺學習過程調研 |
做北京地區女性使用者使用情況調研 | 背景不明確 | 北京地區女性使用者下單轉換率很高,調研其在平臺中購買路徑的分析 |
全面瞭解產品的使用者使用情況 | 假大空 |
瞭解使用者再下單決策剛吃貴司的核心關注點 瞭解使用者在註冊過程中的流失原因 |
O2O行業使用者使用習慣調研 | 大而全 |
京東刀架超時業務白領女性使用者消費習慣調研 網易新聞客戶端在地鐵上使用習慣調研 |
選擇目標使用者
在選擇使用者的時候,不能找100個使用者同時來或者分開來。不要挑選更加符合你的調研條件的使用者。我們要挑選的使用者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 典型使用者: 通過簡單的使用者畫像,找出典型使用者
比如我們找出京東到家付費次數超過10次的女性使用者,並且這些使用者每次都給了好評的這些使用者。先定義出幾個標籤,找出符合這些標籤的使用者,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選擇框定這些使用者。
- 目標使用者: 時間、地點、配合程度。
提前安排好與使用者溝通的時間,比如上午下午還是晚上,地點就是你要調研的使用者的地區,配合程度就是你要實現問使用者是否願意配合你的對眼,如果使用者說不感興趣,就不算目標使用者了。
- 邀約使用者: 直接說明目的,並告知可能發生的情況。
直接告訴使用者你的目的,如果能夠回答你的問題,那麼這個調研就可以直接往下週,如果使用者說自己不知道,那麼調研就不用往下走了。
- 使用者數量: 不宜掃網式,一般5~10個
一般來說找稜角更明確,對比更鮮明的使用者來做調研效果會更好一些
猜測使用者問題,設定題目
再找到使用者之後不能直接那一套固定的問題去問他們,你要去想這些使用者在曾經的過往中,發生過什麼樣的情況、可能發生的問題。基於這些猜測,你在去做使用者調研會更有效果。
千萬不要在臨場做隨機應變,沒有準備的隨機應變是非常有經驗的人才能做的,除非你已經是總監級別或者有大量成功的隨機應變的經驗了。
-
使用者可能的問題:通過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表現猜測
-
可能的解決方案:猜測解決使用者問題的手段
在調研之前根據猜測的問題準備好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及可能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使用者反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把你的解決方案丟擲來看使用者的反應程度。
-
確定訪問提綱:聚焦且開放的問題
-
題目數量:線上1020道,線下5 10道
在做使用者調研的時候怎麼提問題呢

image
第一部分,通常來說是向用戶針對自己的產品相關的已知的問題進行追問追到原因,比如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消費原因,使用者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一部分是調研過程中最重要的點。
第二部分,就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做出延伸。
對於初級產品經理來說做好第一和第二部分基本上就合格了。在調研過程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同樣也是最重要的兩部分。第三和第四部分通常會需要用一些盲測等方法配合完成。
在調研的過程中,你可以根據這四個象限,列出你的問題,然後把問題本質上輕重緩急,那些是必問的,哪些是可問可不問的,然後從中挑選出10到20個來進行是喪屍調研。
調研、訪談
-
瞭解使用者使用過程:最好觀察使用者的行為
-
提問:對關鍵行為、預設問題進行提問
-
反饋:對有效的資訊反饋給使用者,並深究
比如你可以說“你的問題我已經知道了,那麼你覺得怎樣改進會讓你更舒服呢?”,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深究問題的根本。
使用者調研總結
-
單個使用者:記錄單個使用者的調研情況
-
整體情況:彙總使用者調研的過程和結論
-
行動計劃:分享並提出行動計劃
如實還原,積極反饋
除了積極的,我們還會遇到一種情況: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了糟糕的體驗,比如被騙。

image
- 還原: 使用者是怎麼使用出問題的?
首先你要耐心的和使用者去聊,去還原使用者受騙的過程,讓使用者說出他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想法。
- 反饋: 提出改進計劃,並及時通報
還原出使用者的使用過程後,給出一個行動計劃,並及時的將改進的過程反饋給使用者,讓使用者感到安心。通過這些行動,重新塑造你的產品形象,將一個本來準備拋棄你的產品的使用者拉回來。
--
這是我在學習產品能力的第6篇學習筆記。歡迎拍磚。
ofollow,noindex">產品學習筆記總目錄
原文連結https://www.devzhao.com/post/ad737024.html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