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調研到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寫作背景:近期去搜狗面試,面試官小哥哥問了對使用者調研到需求可行性分析的思考。面試回來的路上,想了下確實自己之前對使用者調研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使用者調研就是訪談、問卷之類的,經小哥哥點撥,原來資料分析也算是間接的使用者調研;關於可行性分析雖然之前也接觸過技術、經濟和法律上的問題,但也沒有做過系統的整理。所以這次面試回來,思考並學習總結了這篇文章。
一、前言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優化迭代閉環如下:

本文將淺談從使用者調研到可行性分析一些常用的方法。
二、正文
1)使用者調研(做什麼?)
PM需要時刻關注使用者對產品的反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對產品做出優化迭代。
以一個醫療領域搜尋引擎產品舉例,使用者反饋不僅限於對該產品的使用反饋,還包括社會對醫療領域的期望等,具體資料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下面將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向來分別列舉幾種常用的調研方法。
1.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的研究,致力於定性地確定使用者需求,它有助於PM在設計初期構建想法,然後再用定量方法完善和測試。
① 使用者訪談
從廣義上講,使用者訪談分為兩類:
· 結構化訪談:訪問者提問一系列的結構化問題,然後比較不同受訪者的回答;
· 半結構化訪談:訪問者採用更鬆散的訪談方式,更類似普通的聊天。
使用者訪談的要點在於:
· 要讓受訪者放鬆,與受訪者融洽相處,以便受訪者更容易說出真實感受
· 訪談話題要有設計性。既要有結構性,能獲得訪談的目的,又要鬆散,以使受訪者放鬆
② 情景訪談
情境訪談是一種半結構化訪談方式,訪問者在使用者的工作或者生活環境中與受訪者交流,以確定受訪者使用產品的操作行為和感受。
情境訪談遵從以下四個原則:
· 情境:訪談在使用者的工作或生活場所中進行,這提供了體驗典型工作條件、現有解決方案以及使用者痛點的機會;
· 夥伴:研究人員和使用者一起工作來理解使用者的工作流程和使用的工具;
· 交流:通過與使用者分享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見解,使用者有機會解釋或擴充套件研究人員的發現;
· 指導:研究人員能在使用者操作過程中,給予使用者與某項任務強相關的指導。
情境訪談的優點,是可以在使用者的實際工作環境和實際操作中,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需求和痛點。
③ 卡片分類法
卡片分類法是建立信息架構的有效方法。卡片分類法由把單詞或短語寫在不同的卡片上而命名。注意確保卡片順序打亂,確保不會對使用者行為造成影響。讓受訪者單獨或集體地將卡片進行邏輯分組。通過要求受訪者命名各個分組,可以發現用於導航標籤的單詞或同義詞。觀察和傾聽使用者的辯論分組可以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讓我們瞭解使用者的思考方式。
2.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是為了測試和驗證假設。定量研究往往需要較大的樣本量,間接地收集了使用者的行為和態度。
① 線上資料分析
其中既包括日常觀測的搜尋量等值,還包括使用者行為軌跡等線性資料
② 問卷調查
③ ABtest
2)評估需求(要不要做?)
從使用者調研中,我們已經發現了使用者的某些需求,那這些需求我們是否都要滿足,和它們之間的優先順序該如何判定呢?可以從定量和定性2個方面來評估
1. 定量評估需求
日常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從需求的以下3個方面來評估:
· 很多人用(市場規模有多大)
· 很多人會經常用(使用頻率有多高)
· 很多人不僅經常用,而且必須用(依賴度有多深)
2. 定性評估需求
大家常用的是“kano模型”。Kano 模型裡,將人們對某物的需求定義成了五個層次:
· 基本需求: 基礎性需求,理所當然的需求,也是使用者認為“必須要有”的功能。
· 期望需求: 如果有,則使用者會感到滿意,如果沒有,使用者也不會感到失望。
· 興奮需求: 興奮需求某種含義上是期望需求的升級版本,有時候我們會提到的超越使用者預期,以及 挖掘表面需求背後隱藏的需求,便是指期望需求和興奮需求的關係。
· 無差異需求: 有沒有都無所謂的需求,不論提供或者不提供,對使用者體驗無影響,換言之,即使不做,也不會讓客戶不滿意。
· 反向需求: 是指少數派需求,在做需求分析時,需要考慮需求的使用面積,並且在做優先順序劃分時,也需要按照影響面積來考慮,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為首要目的,與這個原則相反的,便是反向需求,只滿足少部分的需求。
確定需求的型別後,可結合產品的定位和當時的市場環境,來決定需求的優先順序。
3)可行性分析(可不可以做?)
以上我們通過使用者調研發現了使用者的需求,並對需求進行了量化評估,確實是個值得做的需求,然後就可以開始設計方案了麼?

譬如使用者想要中頭彩一夜暴富,這需求真實存在,且幾乎所有使用者都有這個需求,我們就要設計方案滿足使用者這個需求嘛?那不是要賠得底褲都沒dei。所以在此之前,我們要分析產品的可行性。
產品的可行性,通常從三方面考慮: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行性。
以下為一些具體的可參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