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同理心”只是個幻覺

張小龍在2014年曾經誇過馬化騰,說自己研究使用者需求時,需要用五到十分鐘把自己變成一個傻瓜,而馬化騰一分鐘就可以變傻瓜,喬布斯瞬間就可以變傻瓜。
雖然誇自己老闆“一分鐘就能變傻瓜”看起來確實挺奇怪的,但張小龍這番話給了廣大入門級產品經理一個非常不好的暗示,即:與使用者保持同理心,是非常必要的,且可以做到的。
而實際上,張小龍在2014年作出這番言論後,微信再無像樣的迭代,反而是篤信“不服跑個AB測試”的頭條,搶到了繼IM之後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最值錢的船票——短視訊。與此同時,張小龍在忙著鑽研高爾夫球技,並在2018年多項賽事中獲取名次,可能是為了訓練自己快速入定的能力?
回到本文的主題,產品經理對於使用者的同理心,是否對做產品有幫助?
我的觀點是,很難做到,且沒什麼用。
先說說“很難做到”這件事。
歲數越大,經歷越多,越能感受到社會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人和人的成長、教育、家庭、工作環境的差別之大,使得人和人之間,有時連溝通都非常困難,遑論代入對方的三觀和邏輯去思考問題。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不是產品經理,企影象軟體換膚一樣切換到他人的立場來看待和思考問題,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
而張小龍例子中所說的“變傻瓜”,並非是放空,而是產品經理將自己置於普通使用者的位置上看待問題。然而,所謂“普通使用者”本來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果將其視為產品潛在使用者的集合體,則這個集體的思路和行為無法預測,不存在代入性;而如果將其視為一個個獨立個體,則又不具備普遍性,且產品經理本身首先是一個普通使用者,更無須“代入”。
總之,由於人的思路、認知來自於其過往一切經歷,而世界上不存在經歷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這種思維模式的切換,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退一步說,假設產品經理可以做到與使用者的同質化,或者最佳情況,產品經理恰巧就是產品的目標人群,是不是就可以站在使用者的視角上,設計完全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了?
實際上,這樣並沒什麼意義。
去年《中國有嘻哈》第一輪表演中,GAI說過一句話:“從伴奏響起第一秒開始,你就必須在我這個環境裡來。”產品經理為使用者做一個產品,是為了通過滿足使用者的某個或某幾個訴求,來達成使用者價值、產品價值、商業價值多方面的平衡。
比起揣測使用者是什麼樣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希望他在你產品裡做什麼樣的事。這也是我之前說過的,定義產品的終極目標是定義商業規則,做產品要開上帝視角,要有規則制定者的魄力和霸氣。
因此,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根本不需要去變成使用者,而是發掘並承認使用者的思路即可。
所謂發掘,就是透過使用者的表面行為,透視其真正的需求;
所謂承認,就是無論使用者的想法和需求看上去多麼奇怪和難以接受,只要你確定發掘的過程沒有歪曲和破壞真正的需求,對這些奇形怪狀的使用者和使用者需求,只需要接受即可。
至於這些東西從哪來的?管他作甚,你又不是社會學家。
舉個例子,快手的員工大多不是快手的重度使用者,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通過產品為真正的使用者提供服務。《論語·述而》有云:“子不語怪力亂神。”你作為產品經理,瞭解並接受世間有各種奇奇怪怪的人和思路,已經超越普通人的境界了,何必非要去體驗生活,強求自己也變成那種奇怪的人呢?
如今,使用者產品經理衰落,資料、演算法產品經理和使用者增長官興起,還不是因為驗證、獲客、留存、轉化、啟用這一套流程,有了可複製的方法論,以及機器學習、推薦演算法之類技術手段支撐了。
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行為都有定量的分析和分解手段,把使用者抽象為一組資料和函式的組合。可以定量的事情就無需定性,張小龍式的產品經理,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我不反對大家與各階層各種角色的人打交道,以增加對這世界的多樣性的感知與思考,何況,對世界的好奇心,本來也是產品經理的重要素質之一。但是,把這一點理解為需要與使用者形成同理心,未必過於形而上了。
判官:十五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公眾號:判官老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