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變陣,“聚焦核心”還是“戰略收縮”?
美團點評今天宣佈了組織架構的調整,官方定義是“聚焦核心”,也可以理解為“戰略收縮”——眼尖的人說,王興的內部信沒有提到“摩拜單車”,這是媒體解讀“戰略收縮”的緣由。
美團出行以及摩拜單車,的確不在美團點評的“聚焦核心”之列。

從最高的74港元每股,當下美團點評股價跌到了近期的50港元每股,股價下跌除了資本市場形勢之外,原因還在於市場對美團點評未來持懷疑態度。 最近兩件事,對美團點評衝擊很大:一是阿里成立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由餓了麼與口碑組建合併,將獨立融資;二是小藍車哈羅單車徹底甩開摩拜單車、OFO領跑共享單車市場,哈羅的望野不止於此,今年9月17日正式更名“哈羅出行”。
美團點評此前出行領域氣勢洶洶,佈局網約車又併購摩拜單車,曾一度給了滴滴出行很大的輿論壓力,王興與程維的故事,一度被渲染,高舉高打宣稱“人民需要多個打車平臺”,卻不想放了個啞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哈羅出行的楊磊實現王興的出行夢想,應是大概率事件。

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成立之前,阿里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將設立一家控股公司,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旗艦公司,並已收到來自阿里集團和軟銀集團等投資者的超過30億美元投資承諾。
美團點評上一次變陣是2017年12月,上市前,業務分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大LBS前臺業務體系,中後臺分為點評平臺、廣告平臺、美團平臺,金融服務、技術工程以及基礎資料平臺、戰略和投資平臺、公司事務平臺、使用者體驗平臺、財務平臺、人力資源平臺以及行政服務部。
此次變陣,有個潛伏的人事變化—— 點評系高管的淡出, 如姜躍平“因家庭原因轉任公司高階顧問”,小象事業部由陳亮負責,又如組建使用者平臺,包含美團平臺、點評平臺、服務體驗平臺等部門,使用者平臺由王慧文負責,點評平臺繼續由黃海負責,與王慧文搭檔。姜躍平與黃海,均是點評背景。
時下剛剛宣佈的架構,除了點評系高管的淡出,核心就是要守住“吃”。我的理解是,王興在收縮美團點評的戰線,應付“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吃”是美團點評的核心盤。
一直在擴張,強調無邊界的美團點評,在現實面前終於收縮了。 王興的無限遊戲,其實有邊界,資本市場不買賬,美團點評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阿里生態的競爭。王興要面臨的對手,除了哈羅出行楊磊,還有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的王磊。

楊磊、王磊,兩磊戰王興,名字的巧合,也讓這場競賽有了某種宿命論色彩。
無法盈利,是美團點評無邊界擴張最大的隱患。
今年上半年美團點評GMV2319億元,同比增長55.6%,營收263億元人民幣,增長91.2%,淨虧損288億元人民幣,經調整後虧損42億元。2017年上半年,美團點評虧損為5億元。GMV與營收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虧損的加劇,虧損5億到虧損42億,虧損額擴大740%。
美團點評虧損主要源頭是美團外賣,對標餓了麼。
我們不妨比較下美團點評諸多業務:2018年年中財報中,餐飲外賣業務毛利率12.2%,到店、酒店以及旅行業務毛利率89.4%,新業務及其他毛利率為-55.5%;就GMV來比較,餐飲外賣1227億,同比2017年上半年623億增長了97%,到店、酒店及旅行業務828億,較2017年上半年749億增長了10.6%,新業務從2017年上半年的118增長至2018年上半年的264億,增長率是123.1%。
劃重點的是, 到店、酒店以及旅行業務GMV增長率僅為10.6%, 與此同時, 這一塊業務美團點評收入從2017年上半年的47億增長至今年上半年的68億,增長率為44.1%,整體變現率從6.3%上升至8.2%。 也就是說,美團點評線上交易GMV增長乏力,與此同時,收入增長遠高於GMV的增長。
線上GMV增長僅為10.6%,更為重要的是,這其實是美團點評毛利核心供給源——餐飲外賣毛利為19.5億,站總收入比12.2%,到店、酒店及旅遊毛利60.9億,佔89.4%。 換句話說,為美團點評提供近90%毛利的業務,GMV增長僅為10.6%。
另一方面,包括摩拜單車、美團出行在內的新業務,2018年上半年為美團點評毛利貢獻了19.8億虧損。
目前美團外賣毛利率為12.2%,如將美團點評與京東做比較,美團外賣若要盈利,毛利率應該控制在15%以上。
對當下的美團點評而言,最重要的法則是過冬,應付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競爭——但其實,美團點評要應付的,絕非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這一家公司,它所要應對的是阿里的整個生態體系。

與2017年12月的架構調整的內容來比較,旅行與出行,的確不在“聚焦”之列,儘管王興在內部郵件中最後寫到“其他組織保持不變”,從業務邏輯來看,陳亮負責的酒店旅行事業群依舊是“保持不變”的,它依舊是美團點評線上變現的一塊重要業務,美團點評最應該捨棄的業務,應該是出行,美團出行與摩拜單車。
有人稱之為“聚焦核心”,我更傾向於這是一次“戰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