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越賣越貴 App訂閱能不能高抬貴手
前段時間蘋果公佈的 2018 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包括 iTunes、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Apple Pay 和 AppleCare 等在內的蘋果服務已經在迅速擴張。該公司的服務業務實現了 17% 的同比增長,收入也達到了創紀錄的 100 億美元。這個數目高於本季度蘋果 Mac 銷售收入(74 億美元),是 iPad 本季度收入(41 億美元)的兩倍還多。
有分析師認為,蘋果的“iOS 使用者群和不斷擴充套件的服務組合”將使這家科技巨頭在未來五年保持 20% 的增長。到 2023 年,蘋果僅服務收入這一項就將達到 1010 億美元左右,未來 5 年,服務業務將貢獻蘋果總收入增長的 50% 以上。
訂閱時代
蘋果的銷售業績越來越依賴於軟體部門,而蘋果的軟體收入則越來越依賴於訂閱制。
除了自身推出的一系列軟體服務之外,蘋果也在不遺餘力的鼓勵第三方 ofollow,noindex">開發 者、平臺採用訂閱制,從原本的一次性買斷制轉向 App 訂閱。
從 2017 年開始,蘋果就頻頻向開發者發出 App 訂閱宣傳,有時候是開發者受邀的會議,有時候是開發者門戶 網站 上分享的 視訊 。蘋果告訴開發者們應該接受訂閱模式,“使用者的價值不在於一次只購買一件東西,而在於購買正在發展的東西。”
這是訂閱 2.0 的核心,外媒 Business Insider 將其描述為“一種讓開發人員製作實用程式和其他型別的應用程式,定期向客戶收費的方式”。
事實上,蘋果對這種理念的認可已經使其推動到了硬體部門,“年年煥新”計劃本質上也是“ iPhone 訂閱制”,如果你願意啟用年年煥新以舊機折抵價換購新機,這代表著你花錢購買的是裝置的使用權而不是永久的所有權。Apple Music 和 App 訂閱也是如此。
關於買斷和訂閱這個話題,其實我們討論過很多次。總體來說,訂閱會成為趨勢,而且不僅僅是“軟體訂閱”這個範疇,博文平臺和新聞領域也已經在試水這種運作模式。
貴到逃離
我們必須面對市場上訂閱制 App 正在增多,而一次性買斷 App 越來越少的現實。比如《Ulysses》這樣的專業寫作軟體,美妝美顏相機《Facetune》,功能強大的修圖工具《Enlight》、還有大家熟悉的《Day One》等等,這些原是一次性收費的軟體,都在版本更新之後調整收費模式,變成了按月、季、年訂閱。大量的專業工具因為付費門檻被擋在消費者市場之外,為了能夠吸引使用者使用,開發商不得不調整策略,這無可厚非。
但我們也要面對訂閱費用高這個問題,改成訂閱制之後,這些 App 讓使用者覺得比一次性買斷制更划算了嗎?想必大部分人的心聲是:並沒有,貴爆了。
《Ulysses》,原本買斷全價 128 元,改成訂閱制之後 ¥163/一年。《Enlight》首發價 50 元,版本大更並改成訂閱制之後 ¥60/一年,甚至把專業版一次性購買的價格提高了 N 倍。看到這個訂閱價之後,大部分使用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找找在哪裡可以取消訂閱。
為什麼 App 訂閱價格這麼貴?羊毛出在羊身上,蘋果 2016 年宣佈的修訂後的訂閱模式規定,公司繼續收取應用程式 30% 的訂閱費用,一年後,抽成下降到 15%,以利開發者。
別看已經從 30% 降到了 15%,但對於擁有長期訂閱者的應用程式開發商來說,一年取走他們 15% 的分成相當於割走了一塊巨大的蛋糕。那麼蘋果稅的缺口,當然就要轉移到使用者身上,定價自然不會低。
Netflix,App Store 中收入最高的應用之一,正在蘋果面前「玩火」。嚴重依賴付費訂閱業務的 Netflix 和蘋果始終是相愛想殺的關係。一方面,App Store 是獲取使用者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高昂抽成比例讓 Netflix 這樣的垂直平臺壓力山大。
今年 6 月開始,Netflix 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測試繞過 iTunes 的付費訂閱方式。通過開啟網頁使用銀行卡直接付費,Netflix 嘗試躲開蘋果高昂的平臺抽成,省下一大筆抽成費用。
蘋果 App Store 這兩年來正面臨開發商的阻力和監管威脅。涉及 App Store 的反壟斷訴訟已經在美國最高法院手上,如果蘋果在此案中敗訴,那麼 App Store 的整個商業模式可能會遭到破壞。
當然,多年來一直受到歐盟監管機構審查的 Google 也好不到哪去。今年 7 月,歐盟對 Google 開出了 50 億美元的天價反壟斷罰單。
有人認為,iTunes 和 Google+Play/">Google Play 現有的抽成模式也許持續不了多久了,不過這場拉鋸戰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呼喚規則
蘋果過於“開放式”的訂閱制度也給了某些開發商可趁之機,有的應用先是讓使用者接受免費試用,隨後變成昂貴的付費訂閱。隨後作為迴應,蘋果表示會嚴格審查,App 記憶體在不合理的高價訂閱將拒絕上架。
當然,還有一點蘋果做得不夠好,自動續費做得如此貼心,取消訂閱的入口卻隱藏的很深。
蘋果曾在支付寶中推出過大量的 Apple Music 試用資格,不少人在到期之後忘記取消訂閱,導致自動續費。所以也有很多應用故意引誘使用者點選試用,結束之後「騙取」訂閱。
※ 如果你想要檢視和取消訂閱,需要進行以下步驟:設定 — 點選最上方使用者名稱 — iTunes Store 與 App Store — 點選 Apple ID — 檢視 Apple ID — 訂閱,然後就可以檢視和取消當前的訂閱專案。
App 訂閱如何稱之為合理?合理和不合理如何界定?訂閱的價格變動是開發者任意變動還是有規則約束?推出了訂閱制,同時又有昂貴的 Pro 版,甚至訂閱之後還要付費解鎖 Pro 版部分內容,這是不是欺騙消費者?
蘋果並沒有正兒八經的對 App 訂閱制度做出指導和規定,從訂閱制推出至今,官方沒有公開評論其政策,也沒有完善 App Store 稽核指南。收費模式其實有很多更人性化的方法,比如把訂閱價格調整在一個使用者普遍能接受的範圍,至少看起來能夠起到均攤一次購買的付費壓力,而不是既要訂閱,又要高價,這樣使用者能夠更容易接受。
然而我們能看出 App 訂閱制依舊沒有得出一套系統而成熟的方案。
馬里奧之父,任天堂遊戲設計大師宮本茂對於訂閱制也有著相似的觀點。他在某次採訪中表示支援訂閱式服務,不過他認為,訂閱服務應該形成定價準則,更加透明化和嚴格化,而不是像眼下這樣高低不一,名目繁多。訂閱制可是遊戲行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關鍵是要形成一種為優秀軟體付費的文化。
如何讓 App 訂閱合理化、制度化、透明化,使得使用者既能接受這個價格,又願意為其長期買單,這是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課題。比起不斷的催促開發者們把 App 變成訂閱制,百忙之中抽出一隻手來規範訂閱制或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