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也要做行業攪局者?線上競爭或才剛剛開始
7月2日,vivo iQOO Neo與小米CC系列如約而至。但在釋出會之前,大家都在熱議OV衝擊線上,小米反擊線下的話題。因為在經歷了十數年發展,雖然屬於"渠道為王"的時代依然還在,但卻早已物是人非。
曾經備受推崇的線下渠道突然間貌似不靈了,藍綠廠開始尋求新的渠道之變。而在渠道求變的路上,vivo選擇的是直接衝擊線上渠道。雖然這招我們在小米身上已經見識無數次了,但考慮到目前市場環境的變化節奏越來越快,快中求穩自然對藍廠而言是首選。
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OV的娛樂營銷模式也開始不斷向技術創新轉型,這點以OPPO尤為明顯。而將核心資源集中到線上,再加上營銷模式打法的轉變,就意味藍綠兩廠所輻射到線下群體數量將會有所減少,對於渠道商而言,其利潤空間也有可能遭到壓縮。
不過,從線下到線上的市場營銷變化,也反映了OV在手機市場敏感變化時期的精準把握。相比早已飽和的線下渠道,廣袤無垠的線上市場才是未來的重點市場。
以子品牌"對標"小米 避免線上線下產品"打架"
早先,OV總被"廠妹機"、"低配高價"兩個偏負面的詞語所困擾,也讓一些不清不楚的使用者產生了誤解。
而從去年開始,OV便逐漸向小米的大本營——線上市場發動了一系列的猛攻。相比綠廠"藏頭藏尾"的攻勢,vivo則更直接一些。2018年,vivo嘗試性地推出了1000~2000元價位的Z系列,首款機型Z1開賣3天銷量便突破10萬臺,而緊跟其後的Z3首銷當天更是成為京東、蘇寧、天貓三大電商平臺的銷量冠軍。
在Z系列之後,vivo甚至還推出了起售價在1000元以下的U系列,首次進入百元機市場,首款機型U1發售當天同樣成為京東、天貓、蘇寧三大電商平臺銷量冠軍。
在中國整體智慧手機市場不景氣大環境下,vivo線上增量幫助其市場份額在去年從16%漲到了20%,實現逆勢增長,幾近追平第二名OPPO。
今年的vivo線上操作又躍升到3000元檔位,緊跟趨勢推出了子品牌iQOO,專攻線上市場。
而這次vivo又推出了搭載驍龍845的iQOO Neo,起售價卻僅為1798元。雖然相比驍龍855的旗艦略有差距,但對比搭載驍龍710的機型,優勢肯定還是非常明顯的。這裡多說一句,在iQOO Neo釋出會期間,一位從事手機行業十餘年的媒體老人在見到這個價格後,直呼"天下要大亂了"。
即使藍廠並沒有直接強調這些產品是主打價效比,但實際上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小米。眾所周知,小米的產品早先曾被吐槽過品控問題,尤其在製作工藝上。但即使改走價效比路線,OV的產品做工依然還是很紮實。
不過對於vivo專門推出iQOO子品牌衝擊線上市場的做法,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其實是為了避免跟線下渠道代理商發生直接衝突,畢竟OV現階段的產品線看起來有些複雜。
線下渠道的焦慮 長痛真的不如短痛
近期,在一些媒體針對線下渠道代理商的走訪過程中發現,有些OV專賣店的店主感覺OV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來越低,店裡出貨量也不斷下降。
而發生這樣的結果,其實都跟價格戰有關。
最初剛開始打價格戰的時候,一些店主還會搭配一些配件禮品來進行促銷。但後來因為考慮到成本就不再送了。畢竟開店每個月的租金、人員工資、水電費、物業費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還不算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而且一部分專賣店由於沒有跟運營商合作,所以得不到運營商的佣金補貼,只能自負盈虧。
另外還有一些代理商表示,由於手機產品質量越來越好,大家使用壽命也變長了,所以更新換代的頻率大不如前。再加上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種種原因都讓店裡的OV出貨量直線下滑。
不過即使知道這些問題,OV對線下渠道的變革依舊沒有太大信心,或者說根本不敢去有太大的變動。
因為根據相關人士透露,OV其實對老一批的渠道代理商都比較忌憚。畢竟,這些省代可都是跟了OV好多年的"老臣",在資訊不透明的時代,靠著渠道差價大,品牌和代理都賺了不少,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早已深度滲透的當下,縮減渠道的做法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品牌都需要直接面對消費者,而這些渠道中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OV必須要儘快解決的,有句老話說得好,"長痛不如短痛。"
此外,我們還得到一些訊息顯示,華為跟小米都在各地悄悄接盤效率差、坪效低的OV線下店。這些代理商有些是主動退出的,有些是被清退的。不過有些代理商選擇放棄手機這一行業,把門店改造成銷售智慧硬體的銷售點。
寫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