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犯錯,這些企業都比D&G高階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巴九靈
來源:吳曉波頻道(wuxiaobopd)
如果你有能力,而你不行動,那如果有壞事發生,就是你的責任。
——《美國隊長3:內戰》
昨天,國際奢侈品牌Dolce & Gabbana杜嘉班納(以下簡稱DG)設計師辱華事件於全網發酵。
原本定於昨晚在上海舉辦的DG時尚秀,因此遭遇受邀參演的中國藝人集體抵制,而緊急取消。不少人斷言,在未來十年,這個品牌都將無緣中國市場了。
DG事件被評為本年度“ 最無力迴天的公關危機 ”,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在今年發生的諸多公關危機中,DG所觸及和違背的,是早已在國際上形成公眾認知的民族/種族問題,其所作所為無可辯駁。
但有些公司出的事,可不是單純指責或抵制就能解決的。因為他們所遭遇的問題,代表了新的科技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但使用者已經無法“抵制”這些技術帶來的高效生活。
今天,小巴就通過2018年度發生的幾起轟動性的企業危機,來聊一聊網際網路企業想要作為人類未來生活引領者,應該承擔的“新企業責任”。
隱私安全
想象一個世界,一個入侵者不留下足跡,商品可以被盜無限次但仍然不為人知的世界。
聽上去有點驚悚?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而那件商品就是我們的隱私。
2018年3月20日, 網曝英國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通過Facebook上的商業活動,在未經使用者許可的情況下,偷偷盜用了高達87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 。更可怕的是,這家公司曾受僱於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服務於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
於是有人猜測,正是由於對Facebook上個人資料的盜用,競選團隊才得以根據使用者偏好進行精準投放,從而進一步影響了選民行為,最終助推了特朗普的上臺。
如果一切屬實,這無疑是改寫了人類歷史的一波操作。
實際上,這樣的盜用,每天都在發生。
小到垃圾簡訊論斤推送到手機,大到直接接頭恐怖分子策劃一起汽車爆炸襲擊……至此,沒有人會單純覺得,Facebook只是一個供人們交換資訊、消遣人生的社交平臺,更不是所謂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
它的真實身份,是一個涵蓋了全球22億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個人資料寶庫。
而掌握瞭如此影響力的Facebook,竟對此毫無作為,甚至可能故意不作為。
畢竟,Facebook的真正金主不是使用者,而是廣告商。就這個意義上而言,坐擁大量使用者資訊天然是這筆生意的籌碼。
而兩難的是,如果要接軌這個時代,我們不得不以交換個人隱私為代價。
用手機支付買杯飲料,付錢的同時,也提供了“某年某月某地某人買杯飲料”的資訊;一場雙十一的購物狂歡後,我們貢獻了幾百個極度個性的消費標籤;此外,或許沒有人比一隻智慧電錶更瞭解你們家的日常作息。
對於隱私保護,我們還能存有什麼幻想嗎?
喬布斯曾給出過一份參考答案。
“有的人想和其他人分享他們的資料,請去問他,每次都去問他,一直問他直到他不勝其擾讓你不要問了,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你要拿他的資料幹什麼。”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或許沒辦法阻止隱私與技術之間的交換,但我們誓死捍衛你瞭解隱私用途的權利。
但小巴更希望能有拒絕卻依舊可以正常使用的權利。
手機上癮
蘋果堅決 “捍衛隱私”,這並不代表蘋果比Facebook更“高尚”。對蘋果而言,使用者是真金主,因而更看重使用者的隱私保護需求,並不奇特。
但這家硬體廠商+軟體服務提供商,今年也被放在了公眾的對面。
同樣是2018年3月,一批來自“斯坦福阻止裝置上癮協會”的大學生來到蘋果零售店門口抗議,要求蘋果在防止手機上癮方面做出一些表率和行動。
而《紐約時報》和蘋果的投資人也紛紛批評iPhone容易讓兒童上癮。
有網友認為這事兒蘋果有點冤,明明是人的自制力不行。
真是如此嗎?
就在3個月後,蘋果真的在最新更新的IOS 12中,新增了螢幕使用時間功能。英國衛報順勢做了一項跟蹤調查,他們驚訝地發現, 被調查者每7分鐘會拿起一次電話,而很多時候並沒有信息或來電。
這分明已是慣性使然。
更何況,現在的手機哪裡只是收發資訊和接聽電話的工具, 現如今人們接觸到所有的科技網際網路產品都在“讓你沉迷”這件事做了大量的努力。
大量被安插在遊戲裡的激勵機制,抖音或快手投你所好“停不下來”的15秒視訊,充斥著大量誘人圖片的資訊流等等,甚至只是App右上角的紅圈數字都在“騷動你的心,抓住你的眼睛”。
在注意力被無限奪取的時代,我們沉迷其中,幾乎難以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慣性。
於是,在政府和輿論的壓力下,“反技術上癮”成了科技公司的最新課題。
蘋果的最新系統除了能夠計算螢幕使用時間,還能通過“應用限制”功能對部分App設定使用時長的限制,安卓也上線了類似功能,可以強制手機進入免打擾模式。
在最容易造成上癮的遊戲領域,騰訊啟動了史上最嚴格“防沉迷系統”,對未成年遊戲玩家進行時間監控,同時也監測異常的遊戲付費,未來為了防止盜用身份證,還將試點啟動人臉識別等。
但使用者遇到窘境與隱私問題如出一轍。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人類的自控力提升卻遠遠更不上技術的進化速度, 在大多數引人上癮的程式碼面前,防沉迷系統就好像是買菸送尼古丁貼劑(用於戒菸),與其說是解決方案,反倒更像是心理安慰。
平臺依賴
滴滴的早期投資者朱嘯虎是這樣形容滴滴的“剛需性質”: “2012年北京下了三場雪,每下一場雪滴滴使用者數就翻一倍。”
現如今,相信很少有人會質疑這一點。
尤其是看了這張由網友根據《滴滴出行2017年度城市交通出行報告》繪製的400城24小時出行熱力變化圖後。
既然如此,不妨再看兩張圖。
一張是2017年十一長假跨境順風車出行的全貌。
另一張,是凌晨自北京首都機場出發的訂單分佈。
這兩張圖又何特別?因為看到它們,你很難不聯想起這兩件事。
在凌晨機場裡的“剛需”裡,2018年5月晚,一名空姐搭乘滴滴順風車進市區,被司機殺害。
在跨境順風車的“剛需”裡,2018年8月,溫州女孩從一個鎮搭乘順風車到另一個鎮時,被司機殺害。
進一步說,既然是剛需,則意味著這樣的不幸隨時可能降臨到每個使用者的頭上。
然而,至少在這些案件發生的前後,作為提供剛需的平臺,是無力甚至懶於作為的。
若非慘案發生,人們並不知道,原來案發後,公安部門要求對接滴滴的資料竟會如此困難,或許更不清楚的是,像一鍵報警、行駛錄音等可以在一個多月內就落實的剛性保護功能,何時才會出現在滴滴出行的App升級中。
相比前兩家,罵滴滴,我們會顯得更理直氣壯一些, 但在全國人民平均每人打車5次面前,在滴滴所佔的90%份額面前,使用者的兩難與無奈也依然存在。
以上這些事件都讓小巴想起了最愛看的超級英雄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往往有個慣用的套路。
起先,戲劇衝突主要設定在正義與邪惡之間,代表正義的英雄們大招頻發,一次又一次地捨命拯救世界。
而隨著邪惡大BOSS被打敗,故事矛盾則隨之轉化。具體表現為,超級英雄們在接受歡呼的同時,也開始承受越來越多的質疑。
因為剛剛從威脅中倖存的人們忽然意識到,這些英雄們強大的能力何嘗不是另一種潛在威脅?
於是,社會矛盾就轉變為“公眾對安全生活的嚮往與超級英雄能力無節制”之間的矛盾。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人們認為,一個合格的超級英雄既要拯救世界與水火,又要自覺將自己置於公眾監督之下。
只不過,如今站在我們對面的超級英雄,是那些推動了時代進步、為人類提供巨大便利的超級網際網路公司,而我們嚴重依賴於他們產品,甚至主動或被迫地交出了時間、隱私以及人身安全。
然而,任何一個超級英雄,被人喜歡,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有超能力,而是因為他的超能力能夠解決問題、幫助別人。
而一個企業,如果被討厭,並不是因為它有缺陷,而是因為它沒辦法清晰地認識並充滿勇氣地坦誠: 自己的缺陷在為這個世界製造麻煩。
幸而,網際網路企業中的一部分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著手解決,承擔起“新企業責任”,相比之下,DG這樣只顧製造麻煩的,最終只能是自找麻煩。
(本篇作者 和風月半 )
本文已獲得吳曉波頻道授權,推薦關注財經第一自媒體-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