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產品應有“技術審慎”
生活中,不少人對小程式都不陌生。或在小程式裡玩一玩遊戲,或在小程式上購物消費,或是通過小程式掃碼騎行,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讓這種應用程式不知不覺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小程式以“無需下載、無需安裝、不佔記憶體、用完即走”的理念,實現“觸手可及”的想法,受到市場的矚目。從手機廠商聯合釋出應用標準,到網際網路企業推出小程式業務,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片新藍海,小程式市場實現了繁榮生長。
不過,最近有媒體曝光,小程式野蠻生長也帶來了一些亂象,引起公眾的關注。比如,有的小程式成為虛假宣傳的“重災區”、售假高仿的“新天地”,有的小程式扮演著套路貸等違規APP“中轉站”的角色,有的小程式過度收集使用者資訊,甚至出現了賭博、色情類的小程式。類似現象,不僅降低了使用者體驗,也影響了網路的清朗風氣,更給公眾的生活埋下了風險隱患。
小程式市場的亂象,與開發者投機取巧的利益驅動有關,但根源不止於此。一方面,相較於APP高昂的開發費用,一款小程式最低只需幾百元就可以上線,這樣低廉的成本讓商業小程式門檻極低,即便因違規被封禁,付出代價也很小;另一方面,平臺方的監管機制還不健全,雖然相關企業也會不定期清理違規小程式,但這種事後監管難以取代事前的嚴格規範,封禁處罰對於企業來說力度不夠,“換個馬甲”就能重新上線。凡此種種,都亟待用治理的陽光碟機散小程式發展中的霧霾。
找準病根,對症下藥。面對小程式市場的亂象,各方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完善產品設計、履行好監督職責。比如,針對一些通過小程式開展的違規經營活動,相關平臺不妨建立黑名單制度,加大懲處力度,不給違規者再次上線的機會;又如,針對一些小程式給使用者造成的侵害,有關部門要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建立更為便捷高效的反饋機制。只有落實好“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的法則,為小程式劃定健康發展的軌道,才能護航這一產品創新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