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使用者思維(一)

一個月前買了《使用者思維》這本書,愛不釋手,讀了兩遍,覺得理會得還不夠,還要繼續參悟。從這段時間的閱讀收穫來看,我決定把我所見所得整理一下,作為個人的閱讀體會。
什麼是使用者思維,書的首頁已經闡明瞭作者的觀點:從產品的角度出發,好產品讓使用者為自己尖叫。作者Kathy Sierra在書中述說了一個常識但是卻被大部分人忽略掉的一個產品精髓: 當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或者服務時,如果他們覺得自己變得更出色了,就會以一種千金難買的熱情推薦你的產品或服務。
大多數人看到這個觀點,咦,做產品和服務就應該這樣呀,這有什麼奇怪的。對於那些做得好的產品或服務是這樣,他們的設計師和開發者也是這麼做的,因為他們深諳此道。可對於其他70%的人卻不是,雖然他們也知道應該這麼做。下面我就結合書中思維和現實中的探索來談談使用者思維。
假如你要做一款新的暢銷產品或服務,我們會怎麼做?首先做市場調研,定位,挖掘使用者需求,分析然後設計、開發、測試、最終上線。大致的流程應該是這樣。在其中的競品分析環節,我們可能也會去考慮一些問題,相似的產品是怎麼成功的?能不能先用壓低價格的辦法?市場切入點該從哪裡入手......
這些都沒有問題,而且是必需要做的。不過或許還可以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質量好的產品一定能脫穎而出嗎?有缺陷的產品使用者就不會喜歡嗎?品牌參與度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
是的,很多的有經驗的朋友應該都能考慮到這些問題,並嘗試著解決他們。不過,我們可以從最原始的問題出發,怎麼才能做出一款暢銷產品或服務?我們可以去探尋優秀的暢銷產品都有哪些特點,不過不要侷限於競品。暢銷產品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由 推薦 產生的。這裡的推薦是指由 非人為因素 激發的對產品或附帶效果的誠實評價, 這些既不能是偽造或者收買來的,也不是在社交媒體上偽裝成使用者的“朋友”的品牌。
推薦者不一定非得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認識得人,但是推薦必須來自我們對其信任程度遠高於品牌得某些人(或某件事)。我們可以相信京東或者亞馬遜上的陌生人,而不是淘寶上刷出來的評價(不過京東亞馬遜還是有少量的騙子),只是因為我們想購買某一款產品而已。
那麼,我們或許會思考,為什麼他們會推薦呢?是因為這個產品非常好,還是這家老闆非常好,或者是因為這個品牌非常好?

上面應該是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人想購買某件產品的原因,因為有朋友這樣推薦和表述,所以自己也想要。但是,實際上,人們應該是表述“ 用了這款產品之後我非常好 ”。這點在推廣美容保健產品體現的最為明顯,而對於其他的產品就不那麼明顯了,事實上也不需要。重點不在於他們實際說了什麼,而在於激發他們說這些話的那種感受。“這是由於這個產品,我才變得棒極了”是他們的實際話語“這個產品真好”之類的話背後的感受。 他們不會因為喜歡這個產品而說他們喜歡這個產品。他們說喜歡這個產品,其實是因為他們喜歡自己。
Kathy Sierra在書中也想讓產品經理或專案經理換個思路看待問題,我們不應該在各種成功產品之間尋找共同點,而應該探尋這些產品的成功使用者的共同點。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果你在購物網站上買東西,看到評論時,有以下兩條:這個產品簡直太好了,我喜歡;用了它之後,我發現自己竟然這麼優秀;你更願意相信哪一條?
如果我們觀察各種產品、服務以及業餘愛好的成功使用者,就可發現他們的共同特徵。他們很忠誠(小米的米粉),他們愛宣傳(抖音推廣),他們喜歡展示他們的成果(站酷的設計師們)等,而這些成功使用者,其實就是表現卓越的使用者,而不是卓越的產品。使用者不是因為喜歡這個產品而向朋友宣傳,而是因為他們喜歡他們的朋友。我想,這些應該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而成功使用者,也就是表現卓越的使用者,他們總是滔滔不絕,三句話離不開本行,他們就是最好、最真實、最誠懇的口碑傳播來源。當然,事實更重要,當用戶發現他們的朋友變得優秀時,他們就會自覺地去請教,朋友也就會告訴他為什麼自己怎麼做到的,借用於什麼產品或者服務等。當然,得謹防網站上得一些虛假表現。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讓使用者成為成功使用者呢?
使用者體驗。很多朋友可以想到這裡,事實上,很多產品也能做到這一步。我們的產品怎麼厲害,一鍵處理,免密登入......這些還不夠,還應該在後使用者體驗的使用者體驗下功夫。前使用者體驗促成了哪些變化?使用者可以向其他人展示些什麼?他們會和誰交談?他們現在是不是變得更有能力了?
對於一件新產品來說,必須有人成為首批使用者,如果產品或服務是全新的,那麼目標也一樣:就是成就卓越使用者。在初始階段,必須集中精力獲得一小部分使用者,這些使用者不僅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而且在其所在的應用場景中也容易讓其他人獲知此類事情的發生。這不是說,為了推廣,需要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而是說,需要產品的使用者表現活躍,並且讓他收益良久。那麼,在表現卓越的過程中,有哪些方法或者說科學呢,請允許我下回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