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2018 電商格局藏變數
原本穩定的電商格局在2018年波瀾再起。不僅僅因為拼多多的快速發展和上市攪動了原有的零售電商格局,也因為政策導向和法律環境都在2018年發生了變化,令整個零售電商行業出現了新的走向。當我們揮別2018年的時候,看到的是變局的可能性和對未來更規範市場的憧憬。2018年的電商格局有點像同年的世界盃,黑馬攪局加上更嚴格嚴謹的視訊回放裁判,這一年的電商競爭與世界盃一樣,為我們奉獻了一出好戲。
拼多多攪動市場
無論按照哪種統計口徑,天貓和京東在零售電商領域的市場份額加起來約佔全部市場的八成以上,基本上是業界公認的事實。剩下的不到20%份額由市場內尚且存活的10家左右的電商平臺企業分食。即便是拼多多的出現,也並沒有改變這一現狀,但阿里和京東已經有些年沒有像樣的純線上對手了,拼多多的橫空出世真的讓電商雙雄緊張了起來。
儘管拼多多才成立三年多,但2017年交易總額已經超過千億,而淘寶、京東的年交易總額突破千億時,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雙雄先後花費了五年和十年。而阿里和京東先後在美國上市距離企業成立的年份則分別是15年和16年,而拼多多隻用了不到三年。截至2018年12月17日,阿里、京東和拼多多的市值分別為3736億美元、318億美元和243億美元。
儘管拼多多在上市的第一年裡經歷著各種負面新聞,但它仍然讓人無法忽視。拼團、拼購、微信生態等字眼,成了行業內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得不講的新的商業模式故事。而社交電商也成了一眾創業企業的融資護身符,成為第二個拼多多是很多創業者在2018年的夢想。
拼多多稱自己為“新電商”,它新就新在成功地打破了舊有的行業格局,這種打破並不是市場份額上的根本性變化,而是建立在它對一群新電商消費者的挖掘上。“不同消費水平的人的消費升級概念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才有可能會出現拼多多。拼多多成功挖掘了中低收入的低線城市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彭泗清對北京商報記者說。
消費者在變,電商零售的方式也在變,拼多多的成功給其他企業帶來了另一種自我懷疑:社交媒體下的使用者和銷量的裂變速度如此之快,貨架式的商品銷售是否會被碎片式的商品銷售取代?
進口電商迎增長期
2018年除了新的消費者被發現、新的社交消費行為被重視之外,政策引導的方向也進一步向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傾斜。
1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和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政策並擴大適用範圍,擴大開放更大激發消費潛力。這裡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指通過“網購保稅進口”(海關監管方式程式碼1210)或“直購進口”(海關監管方式程式碼9610)運遞進境的消費行為。會議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延續實施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現行監管政策,同時將政策適用範圍從之前的杭州等15個城市,擴大到北京、瀋陽、南京、武漢、西安、廈門等22個今年8月新設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城市。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11月22日舉行的例行釋出會上表示,今年1-9月,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579億元,同比增長56.6%。近期的系列新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一步在保障監管的前提下擴大電商進口的舉措。
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專家、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認為,中國正在通過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開放。“首屆進博會發出了中國鼓勵進口的訊號,改革開放以及中國市場的潛在需求也越來越大。政府如何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全球市場的好處,同時也給全球其他國家帶來貿易的增長,特別是通過跨境電商的手段,讓全球中小企業得到發展。”
多年以後,2018年11月同樣會成為一個重要時點。不僅因為它開啟了“雙11”第二個十年,更因為從這一年起,進博會和“雙11”在時間上正式合體,兩大熱門話題的重合將讓今後的每一個11月都變成消費者淘遍全球好物的黃金時刻。
進博會和年底一系列利好跨境電商進口的政策,引導更多的進口商品通過正規電商途徑進入國內市場。從電商的供給端看,更豐富的進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勢必促進中國製造加速升級。
電商法杜絕擦邊球
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電子商務法(草案)》,並將於2019年1月1日實施。至此,長達數年的電商法立法工作終於修成正果。電商法主要就對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與電子商務促進和法律責任五部分做了詳細的規定。
整個四季度,即將實施的電商法都是行業關注的焦點,該法意味著電商的灰色時代將徹底結束,代購、刷單等行業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電商法第十一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同時第十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代購作為電子商務的經營者,無論是何種形式,依法納稅都是經營者應盡的義務。實際上,不論是人肉代購還是通過國際包裹,依據我國法律規定都要繳納行郵稅,也就是行李和郵政包裹中進口商品的進口稅。更明確的法律規定和“被稅”成本已讓很多代購個人主動退出市場。
平臺和供應商的關係也在2018年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北京市工商局10月25日釋出《北京市網路商品交易平臺服務合同》示範文字,並於11月1日起在北京推行使用。“這也是對電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補充。之前一些電子商務平臺出現問題,重要原因就是平臺不夠規範。此次服務合同的出臺,可以規範平臺和賣家之間的關係。”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系主任洪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2018年的電商格局有點像同年的世界盃,黑馬攪局加上更嚴格嚴謹的視訊回放裁判,這一年的電商競爭與世界盃一樣,為我們奉獻了一出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