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4星|《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

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4星|《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

上期《三聯生活週刊》主題是: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這個主題有6篇文章,都是袁越寫的。引用這個領域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的故事,重點分析當代藝術家徐冰和音樂人羅大佑的創作過程,具體內容涉及到進化論、臺灣民謠史、科技史等至少三個比較大的領域。

6篇文章不算長,不過實際寫的比較緊湊,資訊濃度較高。實際上這些內容足夠拼成一本旁徵博引型的暢銷書。

袁越講故事的天賦稍遜,不過這些內容足夠有趣新穎。

6篇文章中的重要資訊:
真正的創造者是那些善於在發散思維和聚斂性思維之間自由切換的人;
所有偉大創意都是由無數個簡單創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每一個新的想法都和當時已有的舊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進步那麼一點點;
科技史上有許多扎堆現象,就是同一個發明同時被不同的人發明出來;
要想提升創造力,首先必須想辦法打造一個液態網路,讓資訊流通起來;
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創新都是集體智慧的產物;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對於創造力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基於公益的創新仍然是主流;

總體評價4星,非常好。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據上下文補充的資訊:

1:就拿前文提到的那個終極問題來說,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已經給出了答案。他破天荒地組建了兩支國家隊,讓他們相互競爭。他還決定從草根球員中選拔隊員去參加亞運會新增設的3對3籃球賽,而不是像往常那樣派專業運動員代表中國出戰。

2:這個展覽對徐冰來說是一次對想法的測驗和對焦,他清楚了最終成書的樣子,於是他決定再刻制一套更適合的字型,便又躲進宿舍,重新刻了2000多個假字。然後他在北京郊區找到一家專門印古籍的民營印刷廠,印了120套《天書》,每套4冊,一共604頁。如今這些書分散在全球多家美術館或者博物館內,被公認為是當代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3:如果徐冰早生20年的話,一定會讓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激動不已的。這位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前系主任被公認為是創造力研究領域的鼻祖之一,他於1976年撰寫了一本名為《創意洞見》(The Creative Vision)的書,提出了著名的“創造力五階段說”。《天書》的創造過程和這套理論契合度非常高,簡直可以作為該理論的一個最佳解釋範本。

4:從這個理論可以得出一個推論,那就是兒童是不具備創造力的。很多人對此有誤解,以為孩子們的大腦像一張白紙,最有可能畫出全新的圖畫,但實際上真正的創造力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兒童在任何領域都缺乏最基本的知識儲備,偶爾冒出的小火花只能被視為是一種有趣的小想法,不能稱之為創造。

5:在這個故事裡,徐冰在機場的靈光一現就是創造力的第三階段,希斯贊特米哈伊稱之為“洞悉”(Insight)。也有人喜歡稱之為“啊哈時刻”(Aha Moment)或者“尤里卡時刻”(Eureka Moment),後者顯然是指阿基米德在澡盆裡想到稱王冠的方法後光著身子衝出家門,一邊跑一邊高喊Eureka!Eureka!(希臘語的意思是“我找到了”)。

6:因此,創造力一定是來自構成系統的三要素之間的互動,即包含符號規則的文化、給某個領域帶來創新的人,以及該領域中被認可、能證實創新的專家。

7:由於創造力的定義一直在變,科學界一直沒有把創造力當作一門正經的學問來研究,這種狀況直到“二戰”期間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其動因竟然來自美國空軍的需要。

8:經過一番研究後,吉爾福德發現每個飛行員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夠很快想出教科書上沒有的,或者和教科書不一樣的解決辦法。他把這種能力稱為“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並設計了一套測試題,試圖將這種思維能力進行量化。

9:後來利裡成了美國知名的LSD導師,到處巡迴演講,號召年輕人通過服用藥物的方式“開啟心靈”,去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利裡的呼籲得到了很多美國年輕人的相應,這就是60年代末期在美國西海岸爆發的嬉皮士運動的起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嬉皮士運動可以看作是這場關於創造力的學術研究熱潮所結出的第一枚碩果。

10:於是希斯贊特米哈伊改變了研究思路,決定以人為本,通過採訪一個個具有創造力的成功人士的方法來研究創造的奧祕,這才有了“創造力五階段說”。這個新理論基本上宣判了“創商”理論的死刑,因為大量成功人士的親身經歷證明創造力絕不僅僅是靈光一現那麼簡單。

11:換句話說,真正的創造者兩種思維方式都需要,他們是那些善於在兩種思維【發散思維和聚斂性思維】之間自由切換的人。如果必須用一個通俗的詞語將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人和普通人區分開來的話,希斯贊特米哈伊會選擇“複雜”。

12:就在研究創造力期間,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這就是“心流”(Flow)。他把心流定義為最高階的心理快感,而他相信創造力恰好最能提供這種快感,創造新事物一直是人類最享受的活動之一,也是人類和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區別。

13:美國曆史學家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n)在《好主意來自何處》(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一書中借用了考夫曼的觀點,提出人類的創造過程也遵循這一原則,所有偉大創意都是由無數個簡單創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每一個新的想法都和當時已有的舊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進步那麼一點點,不可能一下子跳躍太多。

14: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所有這些創新手段,本身都是盲目的。生命只需構建一個資訊自由交換的平臺,以及一個允許在一定範圍內試錯的機制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事先安排一個設計師。首先認識到這一點的正是達爾文,這就是他最偉大的地方

15:比如有一種海鞘綱動物,一開始是有腦子的。它們在海里四處遊蕩,一旦找到了寄主便在海底定居下來,永遠不再移動。此時它們就會把自己的腦子消化掉,成為無腦動物,因為它們不再需要這個累贅的器官了。

16:植物不需要運動,所以植物沒有進化出腦子。雖然植物同樣需要和環境互動,但這種互動大都遵循固定的模式,對反應速度的要求也不高,植物只需按照一套事先規定好的方式去應對就可以了。這套方式完全可以由基因來負責編碼,不需要神經系統的幫助。

17:這部分大腦相當於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耗能巨大,動物們必須省著點用,於是它們進化出了一個新的機制,科學術語稱之為“重複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

18: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重複抑制”機制,動物們都變成了找規律的高手。誰最擅長從以往的經驗中找到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最佳預判,誰就能節省最多的能量,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這方面人類絕對是所有動物中的佼佼者,我們在尋找規律方面的能力遠超其他任何競爭對手,這是人類從哺乳動物群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19:因為上述原因,絕大部分動物的行為模式都介於“重複抑制”和“偶爾好奇”之間,人類就是如此。

20: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4種靈長類動物會製造石器,包括西非黑猩猩、泰國獼猴、南美捲尾猴和一種生活在巴拿馬海島上的白臉捲尾猴。按照人類學的定義,它們都已進入了石器時代,所以今天的古人類學家已經不敢肯定他們在非洲發現的那些石器到底是誰的作品了

21:更讓人驚訝的是,有幾種鳥居然也學會了製造工具,比如紐西蘭的啄羊鸚鵡和新喀里多尼亞烏鴉都是這方面的好手,它們不僅會使用樹枝釣出樹洞裡的蟲子,還學會了在樹枝尾端做一個彎曲的鉤子,把不肯就範的蟲子鉤出來

22:此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鳥類當中智商最高的紐西蘭啄羊鸚鵡和新喀里多尼亞烏鴉都生活在海外孤島上,資源雖然有限,但周圍環境中沒有哺乳動物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是在一個生存壓力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進化出創造力的。

23:但是,所有的動物語言都沒有真正的語法和句法,只有人類語言才有,這兩個特徵讓人類語言的準確性和靈活性大大超過了所有其他動物,能夠用來精確地描述複雜抽象的事情,比如教新手如何選擇石材並製成石器。

24:值得一提的是,人類並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用火的動物,至少有三種澳大利亞猛禽也會用火。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的乾旱地區,一旦某處發生山火,它們就會從火場叼來著火的樹枝,點燃草原,把躲在草叢裡的小動物趕出來吃掉

25:早年的人類學家相信農業是生活在中東地區的某個聰明人創造出來的,但後來的研究顯示農業在全世界範圍內至少獨立地被髮明瞭7次,由此可見農業的出現並不是少數人靈光一現的結果,而是客觀條件滿足之後的水到渠成。

26:真正的變革要等到1976年才到來,一位只比段鍾沂小一歲的民謠歌手李雙澤在參加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時把一瓶可口可樂摔到地上,呼籲大家“唱自己的歌”,從此開啟了臺灣的新民歌運動,這就是後來傳到大陸的校園民謠。

27:比如達·芬奇就常常被吹捧成一位在生物學、工程學、地理學和繪畫等很多領域都做出過大量創新的天才,但實際上他的很多發明創造都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借鑑了前輩們的研究成果,其中還包括很多來自阿拉伯同行們的貢獻,他只不過將其轉譯到了歐洲而已。

28:上世紀2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位學者決定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兩人通過檢索歷史檔案的方法收集到了148個“扎堆”案例,然後將分析結果總結成一篇文章,題目叫作《發明創造是不可避免的嗎?》(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

29:既然如此,一個作曲家是如何判斷自己腦袋裡產生的旋律到底好聽不好聽呢?答案就是前文提到過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越強的人就越容易判斷出一段旋律會不會被其他人喜歡,羅大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30:縱觀歷史,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均來自城市,城市規模越大,發明創造就越多,這一點和描述生物體新陳代謝速率的“克萊伯定律”正好相反。

31:總之,要想提升創造力,首先必須想辦法打造一個液態網路,讓資訊流通起來。比如,有很多研究證明,沒有圍牆的開放式辦公環境有助於提升創造力,因為這種環境很像液體,便於員工們彼此交換資訊。

32:我們當然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盜版,但流行樂壇進入21世紀後創造力的急速消退也是原因之一。

33:羅大佑很不喜歡現在的網際網路,他認為網路最大的罪惡就是好像什麼問題都可以迅速給你答案,以至於現在的年輕人體會不到那種“找不到答案”的感覺,而他那個年代很多東西都是要自己去找的,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羅大佑堅信好音樂一定是掙扎出來的。

34: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發現讓大腦休息會提高創造力,但這並不是啥事不做的那種休息,而是讓自己一邊做著一件簡單的事情一邊放鬆心情,比如散步、澆花或者做家務。此時靈感最容易出現,因為這個時候大腦仍然在想著那件讓你琢磨不透的難題,只是不像專心思考時那麼集中精力地琢磨,只有這樣才能讓埋藏在大腦深處的神經連線浮出水面。

35:美國曆史學家史蒂文·約翰遜在《好主意來自何處》一書的最後一章向讀者介紹了自己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從資料庫中找出了過去600年裡出現的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影響的200個發明創造,並按照創造者到底是個人還是集體,以及創造的直接目的到底是市場還是公益為標準,將這些創新分成了4個象限,即個人/市場、個人/公益、集體/市場、集體/公益。

36:約翰遜的研究得出了兩個重要結論:第一,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創新都是集體智慧的產物,過去那種絕世天才單打獨鬥的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罕見;第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對於創造力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基於公益的創新仍然是主流,這一點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非常相似。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書榜(截至10月31日)

 2018左其盛差評榜(截至10月31日)

 2018讀過評過的書379本(截至10月31日)

 我的書單(從700多篇書評整理而來,截至10月31日)

 

更多良心書評參見我的公眾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