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杯大戰星爸爸,咖啡的消費場景之戰
2073家門店、1254萬消費客戶、8968萬杯,這是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成績。要知道,俗稱“小藍杯”的瑞幸咖啡可是2018年1月才開始大規模擴張的,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成績相當可觀。
更生猛的目標還在後面。在2019年1月3日的戰略溝通會上,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表示,今年的目標是要新開2500家門店,年底門店數量要超過4500家。無論是從門店數量還是從消費杯量來衡量,瑞幸咖啡要在今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這也意味著它將超越全球咖啡巨無霸星巴克(SBUX:NasdaqGS)在中國的地位。
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
當然,俗稱“星爸爸”的星巴克在中國同樣也沒閒著。2018年11月16日,星巴克釋出了截止到2018年9月30日的年報,星巴克國際及渠道發展集團總裁John Culver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透露,星巴克中國的收入“非常強勁”地增長了21%。Culver表示,這大部分增長都是由新店推動的,“因此,我們加倍押注,並加快開店速度”。
據Culver透露,2018財年星巴克中國淨增了585家門店,新進入了17個城市。截至2018年9月30日,星巴克已經在中國大陸的148個城市擁有3500多家門店。
2017年7月,星巴克與長期合資企業夥伴統一超商和統一企業達成協議:星巴克收購其華東市場合資企業剩餘50%股份;同時,統一超商和統一企業收購星巴克臺灣合資企業剩餘50%股份。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星巴克將中國大陸所有的門店全部轉成自營,而將臺灣地區的門店全部轉成加盟模式。在此之前,星巴克已經將港澳地區的門店全部轉成了加盟模式。
一般來說,加盟模式投入更少、單店利潤率也更高,星巴克為什麼要在中國大陸“舍輕就重、棄高選低”?
老冀認為,星爸爸主要還是看上了中國大陸的增長潛力。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大陸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是全球平均值的7倍多。預計到2025年,中國大陸將成長為1萬億元的巨型咖啡消費帝國。
加盟模式雖然擴張速度更快,但是品質控制卻更難,星爸爸為了同時保證擴張的速度和品質,選擇了“自己幹”,它的目標是在2021年在中國大陸累計開店5000家。
瑞幸咖啡去年12月12日剛剛完成了高達2億美元的B輪融資,立志要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同樣也看上了中國的巨大潛力,要繼續保持在中國的高速增長;兩家巨頭選擇了同一種擴張模式:開店,瘋狂地開店!
這是否意味著2019年兩家咖啡巨頭會爆發大規模的海陸空大戰?老冀認為倒是未必。
首先是中國大陸還沒有開拓的市場空間足夠大:歐美消費者一年要喝400杯咖啡,我們的近鄰韓國人一年喝377杯咖啡,而中國大陸一年還不到5杯,即使是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年均消費量也只有20杯。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城市中星巴克的美人魚Logo越來越多,瑞幸咖啡的鹿角Logo同樣也是越來越多,但是新開的幾乎每家咖啡店仍然是門庭若市,經常找不到位置。
其次,兩家巨頭目前打的仍然是錯位競爭。看起來同樣都是開店,星巴克仍然貫徹自己的“第三空間”理念,開的都是幾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大店。大部分到星巴克的消費者除了喝杯咖啡、吃點甜點之外,還是為了談事情,畢竟不是什麼事情都適合在公司或者家裡談的。
而據老冀觀察,瑞幸咖啡雖然也開了一些大店(旗艦店、優享店、主題店),不過絕大多數仍然是面積很小的快取店,裡面的座位很少,主要是給辦公一族自取咖啡或者順豐快遞小哥上門取咖啡的。在這次戰略釋出會上瑞幸咖啡透露,自提比例從2018年4月的35%增長到了12月的61%。
總體上來說,消費者會在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咖啡品牌。如果需要跟人談事情,肯定首選星爸爸;如果公司裡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則會偏向選擇小藍杯。
如今,瑞幸咖啡還在進一步強化自己獨特的消費場景。2018年12月18日,瑞幸咖啡推出了Luckin企業API開放平臺,目前已經簽約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聯、招商銀行等70多家大型企業客戶。以後這些企業的員工除了不用出辦公室就能點咖啡,還能享受積分兌換、會員權益、員工福利、商務贈禮等企業提供的福利。
說起來,目前瑞幸咖啡主要還是搶奪過去那些在辦公室裡喝速溶咖啡、或者喝公司配備咖啡機的咖啡的消費者。因此老冀認為,在兩家巨頭瘋狂的擴張過程中,擦槍走火是難免的,但是應該不會很快就發生大規模的海陸空大戰。
只是苦了那些巨頭後面的市場玩家了。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些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已經讓大批的上島咖啡、咖啡陪你、獨立咖啡店倒閉關門。而這一次,星爸爸“自己幹”,恐怕會進一步擠壓與其差距甚大的Costa Coffee、太平洋咖啡的生存空間,畢竟大家的消費場景相似。
另一方面,瑞幸咖啡在企業in house、自提、快遞等場景的全面擴張,同樣會威脅到連咖啡等其他“網際網路咖啡”的生存空間,畢竟這種O2O市場比傳統線下市場更容易形成寡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