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產品經理入門篇
9月12日,在螞蟻開放日小程式專場上,支付寶宣佈小程式正式上線併成立小程式事業部。其實早在一年前,支付寶小程式已經陸續開放工具、零售、生活服務、旅遊出行與交通、公益、金融、教育、醫療、政務九大類目。
人家一直在內測,只不過你不知道或者內測的資料庫裡沒有你而已。官方公佈資料上說,支付寶小程式平臺上的小程式目前共計已超過 2萬個,日活1.2億,使用者數3億 。(不清楚這個資料有多少水分)
支付寶小程式的釋出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對普通使用者和大多數商家來說,目前還看不到支付寶小程式會給自己的生活/生意帶來什麼大的變化,但對於微信來說,無疑是一把直指自己的劍。支付寶從來都不滿足於只做一個支付工具,就像微信從來也沒有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聊天工具一樣。當兩次社交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它終於要從工具走向場景,而這次釋出的小程式,可能就是即將改變支付寶工具屬性的一個技術載體。
今天,從支付寶小程式說起,我們就來聊聊「支付」這件事兒。(注:本文適合支付行業新手以及將來想入行支付的同學閱讀,不會有任何晦澀難懂的行業術語,即便有,也會立即做解釋。總之是一篇針對行業新人的文章。)
支付,從詞語本身來說是一個動詞,代表一種經濟交換行為: 即用貨幣去換取我們想要的東西 。當然,在貨幣沒有出現之前,支付也可以是用其他等價物去換另一種我們更想要的東西。但不管怎麼說,原始的支付是發生在兩方之間的。
在有網路之前,人們的支付行為非常簡單,基本上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除了有收到假幣的風險,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經濟交換行為是很安全的,錢收到後踹口袋裡,晚上壓在枕頭下,第二天再存到銀行裡。但自從有了網路後,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一切都“電子化”了。人們發現,把錢存到銀行裡後其實就是一串數字,需要支付的時候去銀行把錢取出來,給到另一個人,這個人收到錢後也存到銀行裡,變成數字。實際上就是這兩個人在銀行裡記錄的數字一個變多一些,另一個相應地變少一些。既然這樣,那乾脆不要取出來了,直接讓銀行把兩個人的賬戶記錄改一下不就行了?於是就出現了電子支付。(當然現實情況比這個複雜的多,這裡只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有了電子支付後,慢慢就出現了像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基於前面的鋪墊,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要叫“第三方”支付公司了吧,因為它們是獨立於原始支付交易兩方之外的第三方。今天我們所指的支付行業,更多也是指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
先聊一些最基本的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
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信任問題。2. 效率問題。
前面說了,原始的支付行為發生在兩方之間,當兩方彼此信任或處在同一空間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時候,完全不需要第三方支付公司。但現代社會錯綜複雜,早已不是“熟人社會”,同時網路的誕生又使人們之間的遠距離交易成為可能。這種情況下,一個雙方都信任的第三方中轉平臺就變為必須。除了信任問題,另一個比較棘手的就是效率。銀行哪有那麼多時間去一個個對接大大小小的電子商務平臺?反過來,一個電子商務公司,要去接入全國那麼多家銀行系統,從投入成本上來說也不現實。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幫你對接所有銀行,你只需要接我一個就行了。反過來對銀行也一樣,只要系統和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對接,就可以實現為多家電子商務公司的使用者提供金融服務。
| 第三方支付公司靠什麼盈利?
最先能想到的應該是手續費。電子商務公司用了我的“通道”服務,那每筆交易按照一定百分比收取交易手續費,合情合理。但其實除了交易手續費,支付公司還有一大塊收入來源是“備付金利息”。什麼是備付金利息?簡單來說,客戶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付給商戶的錢就叫做備付金。這些錢並不是實時轉入到商戶賬戶上的,因為支付公司需要進行資金歸集、代扣、對賬、清算等一系列工作,那麼這筆錢就會在支付公司的銀行賬戶上“停留”一小段時間,這一小段時間產生的利息就叫做備付金利息。不要小看這筆收入,很多支付公司30-40%的收入都來自於備付金利息。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體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一天產生的備付金利息就高達一兩千萬。
| 支付公司安全嗎?
自古以來,直接和錢打交道的商業體,最終都少不了政府的監管。畢竟人性都是貪婪的,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否安穩也是所有政府第一關心的問題。所以,支付公司不是人人都能開的,得找政府申請審批支付牌照。目前全國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概有240家左右,並且國家基本已經不再發放支付牌照了,所以這些公司即便不做業務,靠著這張牌照也能賣不少錢。
有了政府監管,肯定是會安全一些了,但還是存在隱患,什麼隱患呢?就是前面講的備付金。這些備付金在支付公司的賬戶裡多呆一天,就多一天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第三方支付公司有機會直接碰錢。這就是央行在2017年頒佈的一個進一步針對支付行業加強監管力度的措施: 切斷直連 。你們第三方支付公司不是和銀行直接對接,然後有大量過戶資金產生利息嗎,那之後不許和銀行直接對接了,必須通過合法的清算平臺進行對接。目前央行指定的合法清算平臺有兩家,一個是 銀聯 ,一個是 網聯 。這樣一來,支付公司就完全沒機會碰錢了。
聊完這些基本問題後,大家可能會問,除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有哪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呢?為什麼我都沒怎麼聽說過,也沒見這些支付公司打廣告。確實,除了支付寶和財付通(微信支付)這兩大支付公司外,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多藏在背後。我們作為消費者,很多時候用了它們的服務不知道而已。況且這些支付公司的業務大多數是To B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像那些To C類的公司一樣滿世界地打廣告。(PS:支付寶和財付通打了不少廣告,也不斷在做一些品牌營銷,但這兩家公司早就不把自己僅僅定義為一家支付公司了。)
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場裡,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大巨頭已佔據將近 80% 的市場份額。而排名前十的支付機構又佔了全國 90% 左右的交易量。這些支付機構包括:
No.1 財付通
No.2 支付寶
No.3 京東錢包
No.4 銀聯雲閃付
No.5 翼錢包
No.6 百度錢包
No.7 Apple pay
No.8 移動和包
No.9 蘇寧支付
No.10 易寶支付
那支付行業未來的前景如何?首先網路支付作為一個近20年來才發展起來的行業,未來一定會繼續存在下去。但 有兩個趨勢 ,第一:在監管越來越嚴苛的情況下,大多數支付公司基於傳統模式的盈利空間會越來越小,小公司越來越難以存活,但因為牌照的稀缺,還是可以選擇被收購。所以這個行業未來也會慢慢變成贏者通吃的壟斷市場。第二:隨著區塊鏈、AI、大資料技術的發展,會給支付行業同時帶來機遇和挑戰。尤其是區塊鏈這種致力於去中心化的技術,本質上和構建一箇中心化的支付中介機構是有衝突的。這個過程中,是徹底顛覆還是在原有基礎上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現在誰也不知道。
最後放一張支付環節裡非常重要的一步:提現的系統業務流程圖(可點選放大看)。

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邏輯的行業,如果你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名技術或產品經理,早點準備起來吧,未來會有很多類似的圖需要你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