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紅利期結束 小遊戲產品和團隊的淘汰期來了
10月11日訊息,微信小遊戲是今年國內遊戲行業關注的熱點專案,許多開發者和遊戲公司都積極加入其中,使得小遊戲生態變得越來越繁榮。但同時小遊戲官方也在加緊整頓市場,近期就不斷推出新舉措,並加大了整治力度,促使流量紅利期結束,這就使得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小遊戲產品和團隊進入淘汰期。
好產品需要市場空間,小遊戲產品和團隊的淘汰期來了。
這個國慶假期,對很多小遊戲團隊來說過的並不平靜。雖然早有預料,但沒想到騰訊對遊戲盒子整治來的這麼快。9月中旬羅斯基曾爆料微信將在10月份對遊戲盒子進行整治的訊息。9月30日也就是國慶假期前夕,微信開發社群釋出了官方公告:“小程式跳轉小程式”功能調整通知。其中對小遊戲團隊影響最大的是“每個小程式可跳轉的其他小程式數量限制為不超過10個”。未來對於位置和流量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導量跳轉成本增加,新規成為了催化劑,加速淘汰買不起量和產品不夠好的CP。

實際上,最近幾個月小遊戲整體流量的大盤子在下跌。本以為國慶期間可能會迎來的流量爆發也沒有到來,對待流量和資料的下跌,很多CP表現的很佛系。在此前一系列羅斯基的小遊戲文章分享中,已經傳達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中小團隊在小遊戲上的市場空間和機會很短。
大家湧入小遊戲看中的是門檻低與流量紅利,而當門檻提升、紅利消失,那麼淘汰和掉隊也就是開始了。現在的小遊戲市場早已經不是蠻荒階段,越來越多的精品在湧現,買量也已經成為常態。只不過市場和規則變化的太快太快,想適應也不容易。
這點在與小遊戲團隊交流時感觸最深。這兩天,羅斯基交流幾十家小遊戲團隊,詢問大家對目前市場的發展看法,普遍反映是市場發展太快,團隊的熱情和激情在下降。
這三段交流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
“越做越難了,方向目標沒有確定性,需要自己摸索前進。限制分享以後流量獲取也是會越來越難,好遊戲終歸是需要曝光才能讓大家熟悉的,遊戲做出來也只能給一些流量大戶去代理運營,最後又做成一門流量生意了。”
“小遊戲市場太快了。流量紅利基本是少數人手上。我們休閒遊戲也試過,沒花太多成本,但也沒賺錢。現在我們看小遊戲重度市場,已經有人在試,也有成功的。但確實小遊戲的資料比較手遊的資料差很多,如果沒有成本低這項,可能回本都難。”
“說實話前期那些走野路子瘋狂搞流量的是有賺到了,我們這種老老實實做產品的,分享圖也不去打任何擦邊球的,真的就是傻傻看著別人狂歡!”

雖然很多團隊在小遊戲也就幾個月時間,但回顧市場發展不難發現:
1. 小遊戲初期,很多產品依靠野蠻的分享獲得了巨大的流量,算是得到了第一桶金(使用者資源),後面他們依靠單款遊戲的流量池做了流量矩陣,做大了自身的很多產品;
2. 經過這個階段後,騰訊不斷完善自己的小遊戲生態,限制了遊戲從分享獲得巨大使用者的捷徑;
3. 近期微信也限制了跳轉,小遊戲盒子也會非常難做;
4. 後期就是拼產品的階段了,好的休閒產品可以通過口碑和使用者主動分享獲得一小部分使用者。而大的流量來源可能需要CP去買量獲得,這就需要產品有好的營收能力;
小遊戲團隊的精力從重視玩裂變轉到調產品上了。
廣告吃不飽,收費不好開是小遊戲團隊的現實寫照,而限制裂變和盒子對小遊戲低成本獲取流量打擊很大。經CP驗證,現在小遊戲的分享介面回撥功能已經取消,以釋出時間為準,微信版本6.7以上已獲取不到回撥。對使用者體驗來說是好事,但小遊戲中的小產品淘汰時候到了,該高品質遊戲上臺,騰訊一系列舉措就是要清除垃圾遊戲並把市場空間給好產品騰出來。在微信生態下產品只能越來越好,新產品除非砸錢不然推不動。
不過說到買量的話題,小遊戲買量重度競爭激烈,優質CPS渠道逐漸成型。但是買量市場變化也很快,有廣州CP反饋,上個月還算吸量的產品這個月就沒有量了,換了很多素材還是一樣。整體市場熱度在下降,不管是小遊戲從業還是使用者。產品變化也是如此,現階段仙俠類已經不吃香,反而是西遊類突然在起量。

在小遊戲流量獲取方面,羅斯基比較建議挖掘微信搜尋SEO優化,擴充套件公眾號的流量入口。另外,國內有公司已經在嘗試把APP的流量向著小遊戲產品導。可以利用一些閒置渠道的資源。如果渠道本身收益不錯,就需要斟酌。因為多少會降低APP體驗。
小遊戲的特性就是超輕度小,玩法+流行文化結合是不錯的方向,特別是熱點類的元素的快速融資與迭代,有操作有內容留存和分享一定都不會差,宮鬥+流行文化有機會。而一些合成產品及變種玩法也不錯。中國的合成遊戲已經做出中國特色了,合成小鎮、2048演變出了塔防+合成;打怪+合成;XX+合成,主題多樣性,內容項也豐富了。
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有CP認為,小團隊沉下去一樣可能有大機會,雖然機會很難獲取,但是比手遊的研發應該大一些。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是團隊在堅持自我和跟隨市場之間搖擺,躊躇不前可能就是最大的風險。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小遊戲團隊已經有了沉澱和積累,認清了抓住時機的重要,現在精品才有機會。做優質的產品,型別同質化的除非進場早不然根本沒用。對各大平臺要小遊戲合作已經冷靜對待了,不是啥需求都趕緊接了。認清自身與結合團隊優勢,調優和迭代產品可能會是小團隊的機會。也有不少團隊轉型看海外市場,只不過苦於沒有突破口,如果從發行開始合作也未嘗不是一個路子。
Q4本身遊戲行業的爆發期,不過按照目前的市場現狀看,今年的冬天會特別冷,大家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