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品經理對使用者體驗認識的幾個誤區(一)
使用者體驗設計,即User Experience Design,在網際網路領域,在產品快速產出、快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而產品經理作為網際網路產品的精神核心和網際網路產品的全流程管理者,如果在使用者體驗方面認識與當下重視使用者體驗的潮流相脫節,甚或背道而馳,那對整個產品的使用者體驗的傷害是致命的。
“網際網路產品,得使用者者得天下”,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如果在使用者體驗方面認識不足,根據短板理論,即便他在其他專業領域方面能力超強,也會因為輕視或忽視使用者體驗而導致產品功敗垂成,折戟沉沙。
在長期跟各色各樣的產品經理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優秀的產品經理都是相似的,但對使用者體驗設計認識存在誤區的產品經理,卻各有各的短板。下面就把幾種產品經理比較典型的對使用者體驗認識的誤區列舉一下,最終目的是希望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提升網際網路產品的使用者體驗。
01 使用者體驗無用論
持這種偏見的產品經理,要麼是比較初級,完全不瞭解使用者體驗為何物,要麼是技術出身,以工程模型為目標,以為只要功能完備,又有入口,後期配合銷售推廣,使用者體驗完全可以忽略。

產品經理的使用者體驗無用論
誠然,一個產品的市場反饋如何,是取決於多種因素的,譬如市場需求、市場飽和度、銷售推廣力度、品牌知名度等等,但在這些因素裡,使用者體驗卻有著不可或缺的決定性作用。
按照Alan Cooper在《About Face》裡的理論,使用者體驗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表現層、內容層、行為層。這三個層面缺一不可,都是需要受到極度重視的因素。如果拿人體來來比喻,表現層就是面板,外在表現就是長得漂亮與否,這是其他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內容層就是骨架和血肉,決定了這個人的身體健康程度。而行為層相當於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一個人的動作、反饋是否協調一致。

之所以說產品離不開使用者體驗,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 外觀決定產品的第一印象
視覺資訊是我們人類獲取對事物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因素,而人類都是不折不扣的“顏控”,一個物品外觀是否簡潔優雅,符合使用者的審美觀,直接決定了使用者對產品的看法和態度。
網際網路產品高度競爭、快速迭代、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如果一個產品在被使用者接觸使用三分鐘內不能擄獲使用者的心,那它也就會被使用者拋棄,而外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因素。
蘋果公司為什麼能夠達到萬億美元的市值?這跟蘋果公司的產品本身,特別是產品外觀設計本身密切相關而這種追求極致的審美,是喬布斯在公司設立之初就一直在灌輸給蘋果公司的極致的追求完美的精神:“你能想象每天都要看著它是什麼感覺嗎?”

好的產品是藝術品
2. 光靠視覺設計是無法完成“User-Centered Design”這個目標的。
但是,一定要記住,光有漂亮的外觀是不夠的,產品的資訊分類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充實,是否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基本要求,是使用者在完成了選擇後真正需要完成的目標,畢竟使用者購買的是幫助自己實現預定目標的產品。

不合理的設計,即便有再美的外觀也是徒勞
既有賞心悅目的視覺設計,又有佈局分類合理的資訊架構和充實的內容,還要有協調一致的行為動作,三者必須協同工作,才能實現產品的預期目標。
拿動畫片的製作來舉個例子,我們耳熟能詳的“小黃人”,它的外觀設計、建模難度並不高,是非常簡潔的幾何形狀,但它的動作協調性、它的骨骼系統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起到了關鍵作用,支撐著這個卡通形象,讓它做出的每個動作,每種互動行為都真實可信,這就是三者完美結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小黃人簡單的外形
再來反觀我們國產動畫大作《雷鋒》,雖然在外觀和建模上的複雜度可能並不比小黃人簡單,但因為沒有健壯的內骨骼系統和行為動作系統的支撐,也就完全扶不起來。

國產動畫片《雷鋒》
3. 內容層像工程圖紙,沒有圖紙,產品如空中樓閣
產品經理輕視使用者體驗還有一個極端的表現就是,完全不重視資訊架構或忽視資訊架構對具體內容的先導決定作用。我見過很多初級的產品經理,接到需求後,馬上開始設計具體頁面和頁面裡具體版塊內容甚至是開始細摳內容的某個字眼是否合適了,完全不記得打好基礎,先決定合理的資訊架構這回事。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重來:更為簡單有效的商業思維》裡有句話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在確定最終的建築平面圖之前,建築設計師根本不考慮淋浴間 該貼什麼樣的瓷磚,廚房裡該裝哪個品牌的洗碗機。 ”,看上去很不可思議的,好像根本不會犯的低階錯誤,卻每天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部門裡上演,而我們甚至還不自知。

圖紙很重要
4. 輕視使用者體驗的產品註定失敗
以前知乎上有一個神回覆很有意思:
問題:“為什麼男人都怕老婆?”
神回覆:“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兩種男人,怕老婆的和不怕老婆的,後來不怕老婆的都找不到老婆,所以滅絕了”
貌似很無厘頭對吧?但這個故事裡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們完全可以用使用者體驗來解釋這個悲傷的故事:
問題:“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都重視使用者體驗?”
回覆:“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兩種網際網路公司,重視使用者體驗的和不重視使用者體驗的,後來不重視使用者體驗的公司都找不到使用者,所以倒閉了。”
貌似也完全說得通啊,不重視使用者體驗,短期可能可以因為市場需求等原因、通過強力營銷等手段來勉強維持,但這樣的思路和企業文化就能決定這個公司的悲劇式的發展前景。
在這裡就可以用12306來舉例子,12306,一直以來作為輕視使用者體驗,專門推出反人類驗證機制的業界反標杆,曾經是一個夢魘級別的存在:

12306,曾經的青銅玩家
但最近幾年,鐵路總公司痛定思痛,認識到了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反而這幾年無論在PC端網站還是移動端App的設計上,都已做到基本符合使用者預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大事件:

新版12306
網際網路產品不是日用品、生活設施,在高度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使用者只需短短半小時的體驗就能決定是否保留這個應用,不注重互動設計,產品一定會被使用者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