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將使用者體驗五要素應用於自己的產品中
今天為大家更新如何通過使用者體驗要素的架構層將資訊和功能片段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整個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體驗的要素
現在,我們可以把所有混亂的詞彙集放到這個模型裡了。把每一個層面分成各個組成部分,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仔細地看看所有這些片段是如何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整個使用者體驗的。
戰略層
無論是在功能型產品還是資訊型產品,戰略層所關注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來自企業外部的使用者需求(user need)是網站的目標——尤其是那些將要使用我們網站的使用者。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觀眾想從我們這兒得到什麼,還要知道他們想達到的這些目標將怎樣滿足他們所期待的其他目標。
與使用者需求相對應的,是我們自己對網站的期望目標。這些產品目標(product objective)可以是商業目的(通過網站達到今年10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或者是其他型別的目標(讓選民瞭解下一屆候選人的情況)。在第3章,我們將瞭解更多這些要素的細節。

範圍層
從戰略層進入範圍層以後,在功能型產品一側它就轉變成建立功能規格(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對產品的“功能組合”的詳細描述。而在資訊型產品一側,範圍則是以內容需求( content requirement) 的形式出現:對各種內容元素的要求的詳細描述。第4章將討論這些範圍層的要素。
結構層
在功能型產品一側, 結構層將從範圍轉變成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在這裡我們可以定義系統如何響應使用者的請求。在資訊型產品一側,結構層則是資訊架構(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合理安排內容元素以促進人類理解資訊。關於這些你將在第5章瞭解更多細節。
框架層
框架層被分成了三個部分。不管是功能型產品還是資訊型產品, 我們必須要完成資訊設計(information design):一種促進理解的資訊表達方式。對於功能型產品,框架層還包括了介面設計(interface design),或者也可以說安排好能讓使用者與系統的功能產生互動的介面元素。對於資訊型產品,這種介面就是導航設計(navigation design):螢幕上的一些元素的組合,允許使用者在資訊架構中穿行。關於框架層的更多內容將在第6章描述。
長現層
最後,我們還有表現層。不管是功能型產品還是資訊型產品, 在這裡,我們的關注點都是一樣的:為最終產品建立感知體驗( sensory experience )。 它做起來比說起來要棘手得多。你可以在第7章發現與之相關的所有內容。
應用這些要素
這種把使用者體驗劃分成各個方塊和層面的模式,非常有利於我們去考慮使用者在體驗中有可能遇到的麻煩。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區域之間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明確。最常見的情形是,你很難鑑定某個使用者體驗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重視這個要素或那個要素去解決。是在視覺上玩一些小把戲就可以呢,還是要改造最基本的導航設計?某些問題要求同時重視多個區域,而另一些甚至就橫跨在這個模型中各個要素的邊界上。
很少有產品或服務只屬於這兩部分之一。在每一層中,這些要素必須相互作用才能完成該層的目標。在某個層面中,不考慮其他要素影響,單獨評估你在某個要素上所做的改進產生的效果是很困難的。比如,資訊設計、導航設計以及介面設計,它們共同定義了網站的框架層。所有處在同一個層面中的要素都會決定最終的使用者體驗——在這個例子裡,就是“定義網站的框架”——即使它們是通過不同的方式。
這樣的組織方式使“設計使用者體驗”這件事更復雜了。在一些企業中,你會遇到一些被稱為“資訊架構師”或“介面設計師”的人。不要被這個現象搞糊塗了。這些人一般都具有很多種專業技能,這些技能包括大多數與使用者體驗要素有關的領域,而不僅僅是他們的職位名稱所表明的那些內容。你的團隊裡,不一定非要一個瞭解各個領域的專家;你只需要保證至少有一個人花一部分時間來考慮每一個議題就行了。
還有兩個額外的因素,它們將會對最終的使用者體驗產生影響,但是在這裡無法詳細描述。首先就是內容(content),在web剛出現的時候,在網頁裡“內容至上”。這絕對是個真理——大多數網站能提供給他們的使用者的最重要的一件東西,就是這些使用者認為有價值的內容。
使用者不會僅僅為了體驗導航的樂趣而訪問網站。你可以得到的內容(或你有資源去得到和管理的內容)將在你的網站中扮演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之前網上商城的例子中,也許我們決定讓使用者看到被出售的所有書籍的封面。如果能得到這些封面的話,我們有某種方法可以給它們分類嗎?可以跟蹤它們的變化,以及保持更新嗎?如果某本書的封面我們根本就拿不到手,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呢?這些內容問題,對使用者在網站上的最終體驗非常重要。
其次,技術(technology)也像內容一樣,對於建立一個成功的使用者體驗很重要。在大多數案例中,你所能提供給使用者的體驗狀態主要是由技術來決定的。在Web剛出現的時候,把網站和資料庫連線起來的工具相當原始,而且非常有侷限性。但不管怎樣,隨著技術的發展,資料庫被更加廣泛地用於網站的驅動和控制。這反過來又使得越來越精細的使用者體驗方法變得可能,例如動態的導航系統,就是一種根據使用者在網站中的移動來改變導航的技術應用。技術總在變化,使用者體驗的領域必須要適應這些變化。雖然如此,使用者體驗的基本要素始終是不變的。
儘管使用者體驗要素的模型是我根據自身網站工作經歷繪製的,但也有很多人將它應用到了更廣泛範圍的產品和服務之中。如果你是一個網站工作者,本書中所有的內容都很適合你:如果你是其他高科技產品的從業人員,你會對那些熟悉的思路產生強烈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即使你從事的產品或服務與技術無關,你仍然也能將這些概念對映到你自己的工作過程中。
本書後面的內容將分層來詳細討論這些要素。我們將仔細瞭解用於處理每一個要素的工具和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認識到這些要素是如何在一些非網站產品中發揮作用的。我們還將知道每個層面中哪些要素是共同的,是什麼讓它們各不相同,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然後創建出一個總體的使用者體驗的。
接下來,我們將從5個層面的每一個層面詳細展開描述。
更多資料可掃碼關注“產品經理讀書營”,百人產品經理手把手帶你實現進階。進群即可領取產品大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