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軟硬體產經理的那些區別
很久之前我就想總結一下網際網路行業產品經理和智慧硬體產品經理的那些區別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兩者的區別。本文分別從軟體產品和硬體產品的開發模式上,以及軟硬體產品經理的區別和智慧硬體產品生命週期內各個流程做一下梳理和解析。

開發模式:精益創業PK發射火箭式
對於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來說《精益創業》這本書是必讀書單之一,精益創業是一種發展商業模式與開發產品的方法,由埃裡克·萊斯在 2011 年首次提出。他認為新創團隊可以藉由整合『以實驗驗證商業假設』、『快速更新、迭代產品』、以及他所提出的最小可行產品(簡稱MVP)的方式來縮短產品的開發週期。
與精益創業一同被提及最多的詞應該是敏捷開發了,敏捷開發以使用者的需求進化為核心,將功能分解成最小開發單元,採用迭代、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軟體開發,使產品可以一直處於可用的狀態,同時保持著時產品快速穩定的迭代更新。如今很多網際網路都依託於上述兩種方法進行產品開發。相對於一次將需求開發完畢然後在上線這種方式來說,精益創業這種小步快跑的方式可以使產品快速驗證市場和需求以及快速試錯並調整產品方向。當然這種模式也是恰巧因為軟體產品的特性才可以實施的,而對於硬體產品這種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
與軟體產品不同的是,硬體產品往往採用的都是重決策、重規劃這種方式,就像發射火箭一樣需要前期就規劃和設計,甚至起飛幾秒後要到達多少高度、是什麼角度,都要設計好,不能出現半點差錯,否則造成的都是上億元的損失。硬體產品隨便開個模具都是長達幾個月幾十萬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想用精益創業快速迭代試錯的這種方式,可想而知調整一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多大。
硬體產品在開始研發之前就會詳細的評估市場有多大?使用者購買力是多少?行業的競爭格局是如何的?通過分析對產品的定位、功能、成本、售價、技術、利潤點進行精準分析和規劃,確定可行性後才會立項進入研發階段。

關注點不同:產品思維PK商人思維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做產品的通常是挖掘使用者的場景和痛點需求,通過某種方式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滿足使用者,然後全力給使用者一個最好的體驗,讓使用者可以用的舒服從而產生粘性留在產品上。他們更在乎的是資料,例如使用者數量、使用時間、使用頻次、活躍使用者等資料。通常網際網路產品採用的免費模式,當獲得大量使用者後通過廣告、電商、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獲得收益。
對於使用者來說購買硬體產品不會像軟體產品一樣好不好用我先下載試試,反正沒有什麼成本!購買硬體產品都是需要花真金白銀的,因此硬體產品經理除了需要去分析使用者痛點、需求和解決方案之外,還需要像商人一樣去分析方案的成本和使用者願意花多少購買以及產品的收益產出比。網際網路產品強調的完美的產品體驗,硬體產品則強調的是用合適的價格為使用者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完美體驗,因為完美的體驗代表的就是高昂的成本和售價。
總的來說,網際網路PM更像設計師,眼中的產品是一件作品。而硬體PM更像生意人,眼中的產品是一樁生意。

軟硬體開發在時間上的區別
如上所述軟體產品開發採用的小步快跑的方式,因此通常一個MVP版本兩個來月甚至數週即可上線。而智慧硬體產品注重前期規劃,講究的是一次完成所有功能和硬體的開發任務,並且智慧硬體產品需要涉及軟硬體開發和聯合除錯,所以開發一款智慧硬體產品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都是很正常的。
成本和價格意識不同
軟體產品的邊際產本接近於零,而且投入成本很低(人員成本),因此大部分網際網路軟體都是可以免費開放的。所以軟體產品經理的成本意識是很低的。
硬體產品通常是賣出一個就有這固定的成本在那裡,並且使用者對於花錢去購買產品的都是比較慎重的,再加上價格戰的競爭,所以控制硬體的成本就變得極為重要了。對於成本和配置斤斤計較是硬體產品經理的通病,所以如果你身邊有硬體產品經理請好好珍惜,因為他絕對是居家過日子的必備良品。

產品定位:短期&長期
由於硬體產品的研發週期長,所以對於硬體產品經理來說並不是為當下的做產品,而是為了一年甚至兩年後的使用者研發的產品。因此需要更加註重在一年後的產品是否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在行業中具有產品競爭力?如果是按照當前的需求和水平研發產品,很有可能產品還沒有出來就已經落後了,所以硬體產品經理應該帶著更加長遠的目標去設計產品。
相對於軟體產品經理更加註重的是短期的產品規劃和研發,這裡並不是說軟體產品經理就不具備長遠的目光,而是說軟體產品通常是快速迭代的,所以可以通過多個版本的迭代去一步一步的實現長遠規劃,而硬體是不可以的。
產品完整度
軟體產品中經常會發現上線後還會有BUG,而硬體產品出現問題的就非常危險了。當硬體產出現質量問題或產品缺陷的時候是不能像軟體產品一樣通過打補丁或快速迭代版本來解決。通常硬體產品出現問題後面臨的就是和退換貨和召回,不管是退換貨或召回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損失,嚴重點的話甚至能導致一個公司倒閉。
知識面不同
軟體產品經理通常需要關注市場和使用者調研和分析、產品設計、使用者體驗、UI設計、開發技術、資料分析、運營維護、拉新促活和召回、商業變現、推薦推送等方面的知識。
硬體產品經理除了需要關注市場和使用者調研和分析、產品設計之外還需要關注、方案設計、ID開模、電子電路、成本控制、包裝設計、質量把控、營銷渠道、售後服務等各方面知識。
如果是做智慧硬體的產品負責人或者說產品總監,那麼恭喜你以上兩者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你都要有所接觸,並且需要需要強大的專案管理能力。

合作成員不同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一般合作的團隊成員主要有設計、開發、測試、運營、市場這幾個主要崗位,如果是大公司還有需求分析師、互動設計師、使用者研究員等相關崗位。
硬體產品經理一般是和ID設計、平面設計師、結構設計師、電子工程師、軟體工程師、採購、品控、銷售、售後、技術支援、倉庫管理員、供應商、代工廠、模具成、SMT廠、包裝廠等相關職位以及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因為需要面對很多外部人員以及多方合作,所以硬體產品經理也需要具有來更好地協調能力和規劃能力。
尾聲
隔行如何山,雖然都叫產品經理可是軟硬體產品經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關注點、不同的知識面、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合作團隊。做智慧硬體產品需要把軟硬體進行充分融合,所以如果有一個軟硬體都懂且有經驗的產品經理那將是一件如虎添翼的事情。
關於軟硬體產品經理的區別就先說到這裡,一下篇文章的內容將會給大家充分拆解一個智慧硬體的生命週期,並對各個節點進行詳細說明,同時也會分享一下我在以往專案上同節點遇到過問題。
歡迎大家一塊討論,文中如有錯誤還請大神不吝賜教。感謝大家看到這裡,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