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人類設計背後的心理學、介面越來越像並不是問題 | 產品薦文 2019 #4
以下是我在 2019 年第 4 周讀到的好文章,也許你也會喜歡。
薦文
《反人類設計背後的心理學》
演講者:高在峰
生活中到處都有反人類的設計。最出名的可能就是《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提到的讓人不知道該推還是該拉的門吧,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機場的飲水機童鎖功能——鎖定狀態顯示在左邊(更可惡的是顯示屏很像觸控式螢幕),解鎖按鈕則在右邊,導致我每次都會去點按顯示屏。你知道,在大眾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然而是設計的錯)是多麼糟糕的事情。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或產品負責人會可能忽視哪些實際上很重要的事?》
答者:酷拉皮卡
撰寫產品白皮書 :astonished::+1:
以我自己為例,曾經在 5 個月內,持續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為自己負責的產品整理出 120 頁的產品白皮書(PPT 格式)。雖然期間花費了很多精力,但寫完後發現帶來的好處溢於言表:1、別人問起產品細節時,因為對各種邏輯及規則瞭如指掌,所以馬上就能給出答案,提高同事對產品經理的信任感。2、排查產品問題時,因為對產品的前後臺功能邏輯,異常分支都很清楚,所以能很快就能定位問題原因,節省了很多時間。3、新產品設計時,考慮得更加全面。4、老產品優化時,因為對產品的各種坑都很熟悉,結合業務發展現狀,能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及方案。5、有新人加入團隊時,使用產品白皮書進行培訓,讓新人快速瞭解產品全貌,少走彎路。同時也降低因人員流動給產品造成的巨大影響。正是由於編寫產品白皮書有如此多的好處,所以我在此極力向大家推薦這種工作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同行。
《Beyond the interface》
作者:Thomas Byttebier
無論是 App 還是網站,大家的介面都長得越來越像了。乍看不是什麼好事,會失去各自的調調,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卻是好事——學習成本低。就好像,在廣州生活的你第一次去上海搭地鐵,並不會完全不知道怎麼搭乘,因為廣州地鐵和上海地鐵有許多共通之處。真正競爭的不是介面,而是介面背後的服務。
《Good usability goods》
作者:Mike Rubachuk
上次去東京我就特別關注了東京地鐵裡一些人性化的設計,自此也喜歡關注地鐵這個龐大體系的設計細節。這回,來看看這位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地鐵的發現。
《Putting on some wait》
作者:Jason Fried
我也喜歡這種在等待中放空自己的狀態:
In the end, after all this waiting, I suspect I won’t miss anything. I’ll just have waited. In fact, I think I’ll actually find something: Additional, special moments with nothing to do. Sacred emptiness, a space free of obligation and expectation. New time to simply observe. In a world where everyone seems to be super busy all the time, bumping into more moments with nothing to do seems like a real discovery.
:bulb: 有意思
○ SnapChat 輸入框中識別到常用語(thanks)後, 原本的 Emoji 圖示會變為相應的表情包來提示使用者使用。微信也有類似的提示。

○ 天氣預報都會傾向於預報臺風將襲擊當地 :

:doughnut: 產品之外
我平時就總是拉不下臉來尋求幫助,但懂得尋求幫助卻是一門那麼重要的技能和學問。來聽聽這期播客: 《Learning to Ask for Help》 。
往期薦文可在這裡 翻閱。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Build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