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貨也有春天!電商法助推小微商經營合法化
近段,“淘寶4小時直播賣掉千萬農產品”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並在極段時間內登上了百度風雲榜:
與此同時,廣西柑橘0.25元仍滯銷,堆積過道成垃圾,果農損失慘重的新聞同一時間進入我們的視線。
不禁要感嘆,都是土裡長的,為何差別這麼大?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銷售渠道及銷售方式的不同!
雙十二期間,淘寶以扶貧為切入點,以票選網紅農產品的創新模式,通過淘寶直播,網紅、微博大V推介、明星站臺,淘寶拍賣等形式,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共同參與脫貧攻堅戰,短短4小時內,來自50個貧困縣域的102個農產品亮相淘寶直播,農產品銷量超過千萬元。
而另一邊,廣西柑橘賤價0.25元一斤卻依然滯銷,據報道,廣西柑橘今年產量達到了700萬噸,700萬噸到底有多少?如果將700萬噸分給全國14億人,每個人大概能分到10斤左右。然而這麼龐大的體量,主要的銷售渠道主要還是通過客商收購繼而分銷,中間流轉之後再到達使用者手中。
在這種模式面前,種植戶非常被動,與天鬥與地爭,好容易盼個好收成,卻面臨產量過剩,無人收購的結果,而果子經過層層分流之後,最終達到使用者手中已成為“黃金價”,所以你會看到,在種植地價低至2元左右的砂糖橘無人問津,而一線城市如深圳、廣州等地售價依然保持在7、8元左右。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與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傳統的渠道分銷在線上整合營銷面前,遭遇慘敗是意料當中的事情,但即便很多果農意識到了這一點,卻依然無法接觸到這些優質的線上資源,比如本次淘寶直播農產品,不要說上榜,就是開個淘寶店對一般果農而言就是不小的難度。
並且,主流電商平臺對入駐商戶設定的門檻,比如保證金、企業資質、產量規模、品牌授權等等,對於零星的小微商戶來說,都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很多電商平臺意識到了這一點,針對此類商戶設計了低門檻的入駐平臺,社交電商滿金店則更傻瓜化,一個手機號就能開店成功,剔除了繁瑣的開店流程,對想要通過網路銷售自家果子,卻缺乏網際網路從業經驗的果農而言,傻瓜式開店是不錯的選擇。
而2018年8月31日通過的電商法,也從制度方面對小微商戶的網際網路從業提供了政策保障,不僅允許小微商戶將網店註冊成為經營地址,對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銷售自產的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等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也無需進行登記。
至此,土貨便迎來的春天,不管是自己家的土雞蛋、地裡長的紅薯,還是樹上掛著的柿子,或者自己手動製作的曲奇餅,不管是正規的企業實體還是小額零星的交易活動,都可以理直氣壯的通過網上進行銷售了。
當線上銷售已經不成問題,基礎操作又擺在了小微商戶面前,圖片怎麼處理?文案怎麼描述?商品怎麼樣才能像淘寶、京東那樣看起來高大上?
在很多平臺還停留在自行處理的階段,滿金店適時推出個性化商品版塊,平臺負責幫店主設計商品圖片和文案。這一舉動非常符合小微商戶的需求,因為ps、文案等等對於普通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遙遠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