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
解決某個問題
1、某個——明確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想清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2、問題——使用者(誰的問題)、需求(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場景(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以及何時何地碰到這個問題)
使用者:使用者多種多樣卻又有主次之分,不要為了次要使用者的需求干擾核心使用者,滿足好核心使用者之餘可以去照顧次要使用者。
需求:需求是問題的核心,它分深淺,淺層需求是表象,第二層是觀點和行為背後的目標、動機,最深一層是人性。滿足需求的三種方法:提高現實、降低期望、轉移需求。
場景:何時何地,各種提交,即使給定使用者、需求,不同的場景也會導致我們採取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
3、東西——解決方案。
從使用者需求角度,產品的6大分類,很多產品都是多個分類的混合體:
工具、內容、社交、交易、平臺、遊戲
產品概念提出的5個關鍵要素
1)核心使用者:產品目標使用者中最重要的使用者是誰,表達為一個抽象的人群。
2)剛性需求:Ta們碰到最痛的痛點是什麼。
3)典型場景:這些痛點最常出現在怎樣的生活、工作情況下。
4)產品概念:用什麼方案解決,用一個詞、最多一句話概括你的解決方案。
5)競爭優勢:相對已有方案,有什麼突出優勢。
產品概念的篩選,篩選是在一個時間切片上做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篩選工作也會變化,原本不重要的也可能變得重要,原本重要的也可能變得不重要甚至是累贅而需要做減法。

需求採集的方法
1)全員參與採集,產品經理處理;
2)說和做,定性與定量,使用者的觀點與行為有時不一定是匹配的,研究個體與群體;
3)是否在真實場景裡,還原使用者發生需求的場景,親自體會臨場感;
4)是否和產品發生互動,加深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從而便於使用者體驗產品,瞭解使用者真實需求。
需求分析與Y模型

1.使用者需求場景,需求的第一種深度,使用者的觀點和行為;
2.使用者需求背後的目標和動機,需求的第二種深度,還需要綜合考慮公司、產品的目標;
3.產品功能,解決方案;
4.人性,價值觀,需求的第三種深度,需求的本質。
從1-2,2-4,不斷的深挖使用者需求,不一定會挖到4,再到3的過程中想清楚怎麼解決,對應的解決方案。
經典案例:福特使用者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
產品生命週期,從無到有
1)驗證期:也就是產品釋出前的籌備階段,加上釋出之後到推廣之前的預備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驗證產品是否達到了與市場的匹配,即PMF(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在這個期間要不斷修正主打功能,運營主要關注的指標是使用者留存,典型的良性表現就是使用者用了還想用,成為回頭客。
2)爆發期:產品驗證完成後開始大面積推廣,即進入爆發期。此階段產品依然在圍繞核心功能進行強化,但使用者數會迅速增加,運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拉新。
3)平臺期:拉新一段時間後,產品會進入平臺期。一旦容易搞定的使用者都搞定了,單使用者的獲取成本就開始越來越高,這時候要想繼續放大產品的整體價值,就只能依託於提升單使用者的價值。於是,產品功能開始擴充套件,升級2.0版逐漸提上日程,運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啟用使用者,也常常說成“促活”,讓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時間儘可能增加。
4)衰退期:1.0版的產品終歸要退出歷史舞臺。進入衰退期以後,產品僅需要維護,而運營能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設法榨取產品的剩餘價值。比如,在敬畏使用者、不傷口碑的前提下,從使用者身上賺到最後一點錢;把使用者平穩無知覺地匯入2.0;讓團隊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等等。
產品經理的七層修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