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後感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被大家推薦過很多次了。同時我的學校老師也推薦我,如果想入行,要去讀一讀蘇傑的這本作品。所以在瞭解了一些產品經理相關工作內容,做了一些產品方面的實踐之後,我選擇讀一讀產品方面的書,提高自己對產品的理解和對產品經理的理解。

第一章 寫給-1到3歲的產品經理
第一章的主要的內容就是講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產品經理的由來、網際網路行業產品經理與傳統行業產品經理的區別、如何才能做網際網路行業的產品經理以及通過作者本身的經歷介紹了產品經理的-1到3歲的過程。
我本人目前作為一個-1歲的產品經理,對產品經理的概念理解的還不是那麼透徹。所以我很想通過作者的經理看到自己未來的工作內容以及職業前景。這一章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產品經理的職位,是要時刻面臨挑戰的。自己的知識體系,是需要不斷不斷地進行擴充。同時,產品經理入行開始雖然做一些簡單的分析需求及原型繪製工作,但是這些工作隨著自己經驗的豐富做的會越來越少,反而更需要在整個產品層面去考慮問題。自己關注的範圍也要擴大,開發、運營以及商業部門都需要產品經理的接觸。並且產品經理也要負責專案的推進。可以說,產品經理對於整個產品專案都需要負責的。
另外,產品經理因為沒有對口的專業,並且職業前景十分光明。讓人看似覺得產品經理的門檻很低,不用懂太多的技術就能做好產品經理的工作。並且還會有人認為,產品經理是一個很虛的崗位。其實外界對產品經理有這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話說回來,若想做一名至少合格的產品經理,所要求的能力還是比較高的。產品經理最基本的素質就是對使用者需求的把控能力、清晰有效的溝通能力、縝密的邏輯思考能力以及要重視團隊協作並能及時推動專案的進行。除此之外,產品經理索要掌握的知識仍有很多,如果只會畫原型圖和寫需求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況且實際上很多產品經理連這兩項都做不好。除此之外,心理學、前沿技術、商業能力等都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崗位。我是一個喜歡面臨挑戰並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的人,所以對產品經理的這些瞭解,也更堅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第二章 一個需求的奮鬥史
第二章的主題就是需求。作者從使用者研究、需求採集、需求分析、需求篩選、需求管理五個方面講了一個需求從產生到最後立項的全過程。下面我將總結歸納一下這個過程。
使用者是我們所有需求產生的起點,做需求的以第一步就是要對使用者進行研究。對使用者進行描述的方式就是建立Persona(人物角色)。建立Persona的好處一方面可以讓新人快速瞭解使用者和競品,另一方面老闆也可迅速進入狀態。對使用者進行描述之後就要對使用者進行研究。 使用者研究不是產品專案過程中的附屬內容,它必須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隨時納入計劃。
接下來就是需求採集工作,主要包括的過程是明確目標、確定採集方法、制定採集計劃、執行採集、資料整理和需求分析。對使用者進行需求採集的方法包括四輪,聽使用者定性地說(做使用者訪談)、聽使用者定量地說(做調查問卷)、看使用者定性地做(可用性測試)、看使用者定量地做(資料分析)。 需求分析貫穿始終 。這種需求採集工作不是隻有產品經理做的,人人有責。當我們採集別人的需求時可用單項需求卡片這種方式。
需求分析實際上就是從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使用者內心最真實的渴望,然後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看做是一個分總分的過程。把需求比作成一棵大樹,我們第一步是從樹葉出發,然後看到樹幹,最後還得看到樹葉。
在做需求分析時,我們要把一個需求分析的很徹底。首先就是要從使用者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接著就是要確定需求的基本屬性。 確定基本屬性的原則就是便於管理。 並且要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和工作量,進而計算出價效比。
而確定了許許多多的需求,都把他們實現出來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就要做需求篩選。偉大的需求分析師,可以無視使用者想要的東西,去探究他內心真正的渴望,再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東西在產品會議上,老闆們根據商業需求文件確定產品資源分配,其重點就是商業價值和資源評估情況。就算需求被砍掉也不要灰心,要看重功能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哪怕功能不多。但即使這樣也要儘可能多的採集需求,只有有了大局觀之後才會去放棄一些需求。
在以上的這些工作中,需求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需求是有生命週期的,其狀態會經常改變。同時通過需求管理,我們也能分析出產品的發展趨勢、也能有效的對員工進行評核。

需求狀態圖
需求是我們做一個產品專案的第一步,同時這一步對於產品的方向也起到了比較決定性的作用。 理解使用者,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但是我們仍要避免滿足所有使用者,這會使產品變得臃腫不堪。因此我們做產品時要極其重視需求階段。

第三章 專案的坎坷一生
第三章的主題是專案。一開始作者介紹了專案與產品的區別以及專案經理與產品經理的區別。可以知道,產品一般生命週期相對較長,並不會結束。而專案是短暫的,且是一次性的、定製的。做產品的過程就是通過做一個一個專案實現的。那麼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區別就是,產品經理是內部驅動的,靠想,關注的是產品整個的生命週期,要能夠規劃好產品整個的架構與發展路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要有非常好的判斷力和創造力;而專案經理是外部驅動的,靠做,只需按照目標完成自己的任務,其執行力與控制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質。但對於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同時兼任的問題,是有兩面性的,作者認為,產品經理如果兼任專案經理,雖對需求的把控更為方便,但是會頻繁增加需求導致專案經常延期;若不兼任,專案經理只會傾向於簡化專案,影響產品的使用者體驗。
接下來作者講述了團隊組建、計劃及溝通問題。一個專案的組織結構,是由專案督導委員會進行指導的,由專案經理統籌規劃整個專案,另外還包括PD、開發團隊、測試團隊、UE團隊、服務團隊以及各團隊的職能介面人。對於專案計劃,工期是通過評估工作量計算的。首先由開發經理分配任務,各個工程師領取到自己的任務後評估工作量,最後再由開發經理彙總計算後得到工期。當專案開始開發後,就會召開Kick Off會議,會議中介紹專案的背景、意義、目的等,介紹專案計劃,目的在於鼓舞士氣。
第三方面作者介紹了需求開發相關內容,首先介紹了這個階段所需的各種文件,像BRD、MRD、PRD、FSD等,又介紹了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UML。而需求是要經過各種評審的,通過不同的評審會議,需求的狀態會發生改變,這也是需求“生老病死的一個過程”。
一個專案KO之後就會來到開發階段及測試階段,直到專案成功釋出。在專案管理中,我們還要做好文件管理、流程管理和敏捷方法。文件管理與流程管理,都是能夠使用最優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敏捷方法的特點就是“船小好調頭”,及時變更計劃,不斷髮布實現更早交付。
這一章帶給我的感受就是,一個專案的完成,要經過各種團隊的通力合作。做專案終極目標就是“多快好省”,即範圍大、時間短、品質高、資源省。每個團隊在執行自己負責的任務之前,都要進行評審,以保證自己的思路與方向是正確的。作為產品經理,要學會寫的文件很多,要開的評審會議很多,因為產品經理就是一個產品直接的負責人。所以瞭解一個專案的過程,學會專案管理,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第四章 我的產品,我的團隊
第四章的主題是團隊。作者在這一章中首先講了產品、設計以及團隊。並主要介紹了一個產品團隊中的各種角色。
一個產品,從時間上看是有生命週期的,不管處於什麼階段,都要明確目前的市場與使用者,再決定做什麼產品,什麼功能滿足其需求。從空間上看,包含商業、產品、技術三方面。任何一個公司在這三方面都有它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也沒必要三個方面都很強。一是構建價效比團隊考慮,二是如果都強互相壓不住反而造成內耗。
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戰略層明確商業目標和使用者需求,找準方向,重點是解決兩者間的衝突,找到平衡點。範圍層明確做多少,軟體類產品確定功能範圍,網站類產品確定內容範圍。結構層考慮產品的各個部分互相之間是什麼關係,軟體類產品主要做互動設計,網站類產品主要做資訊架構。框架層中軟體類產品做介面設計,網站類產品做導航設計。表現層包含視覺設計和內容的優化,決定最終產品的氣質。
團隊方面,目前大多采取矩陣式組織形式,這是職能型組織和專案型組織的融合。橫向是產品線、業務線,對客戶負責;縱向是資源線、行政線,為了資源共享。採用雙領導模式:產品經理管事,部門經理管人,不能兼任。
另外還有產品團隊、使用者體驗部門和運營部門,遊走於商業與技術之間,是團隊中的中流砥柱。此外,若想做一個好的產品,必須市場化,考慮市場上的諸多因素。另外,技術人員,是整個團隊堅強的後盾。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團隊中的老闆、財務、法務、行政人員,他們都為一個產品增力。
最後。作者討論了有關團隊文化的問題以及產品經理作為一個團隊中的無授權領導,是否應該充當一個管理者的角色。雖然作為管理者,可以爭取更多的資源,獲取更多的資訊,有更多的話語權,但是管理者與被管理的人有著天然的隔閡,很多意見也容易被忽視。

第五章 別讓靈魂跟不上腳步
第五章的主題是戰略。一個公司的戰略取決於自身的使命與願景,而表現於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其中,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性質、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做出的選擇,是員工所接受的共同觀念,是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企業做事的基本指導原則。
而要為一個產品具體的制定一個戰略,需要對產品做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市場掃描、競品分析和自我剖析;第二步是分析自己的目標,通過巨集觀的使用者需求找到細分市場;第三步是為了實現目標應該怎麼做,需要我們進行產品預研。
真的要確定怎麼做之後,我們要確定產品路標規劃,這是一個產品乃至產品線層面上長期的時間規劃,路標規劃上最小的單位,可能是產品的一個版本或相關的一個重大活動,細化之後都要通過好幾個專案來實現。
另外作者講了KPI,實際上就是我們要完成的指標。這種指標在制定時要權衡多個目標,另外就是要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可度量、可實現、實性、有時限。

第六章 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

附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六章及附錄的內容,其實就是如果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及能力。綜合整本書,從需求、專案、團隊、戰略方向上分別介紹了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讓我們這種-1歲的產品經理對整個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有了深入的瞭解。
看完了這一本書,我目前的計劃是將這本書再看一遍。知道了整本書的大綱和脈絡之後,再看一遍應該會有更深入的領悟。這也是一個把書讀厚再讀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