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軒:治癒500個城市傷疤 | 新運營時代
圖:京投發展總裁 高一軒
2018年11月27日下午,36氪首屆未來城市峰會 ——「新運營時代」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京投發展總裁高一軒從TOD智慧生態圈的商業模式出發,進入4萬億藍海市場去修復500個“城市傷疤“。
過去十幾年來,我們的城市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高一軒在現場提供了一組資料:預計到2020年,我國地鐵通車的里程將達到8912公里,繼而創造5729座投運車站,每年傳送的客運量將達到280億,地鐵總投資額度會超過1.2萬億。
飛速發展的軌道交通加速了城市的流動,但同時也衍生出更多直觀的城市問題:地鐵停在哪兒?在哪裡試車?又能在哪裡得到檢修?在這些城市軌道問題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地鐵車輛基地“的概念。這些“地鐵車輛基地“佔地大約30至50公頃,以一公里乘500米為建設範圍、特別標準的長方形的建設。
“這樣的車輛基地從空中看像城市的傷疤,它把一公里乘500米的牆給切斷了,同時帶來惡化環境和帶來噪音和汙染。”基於此,高一軒表示,“如何對車輛基地進行一體化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是很多城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由此推算,未來全國範圍內將會產生500個以上的車輛基地,提供可以一體化的開發和設計的面積大概在2億平方米左右,同時可以為市場提供4萬億規模的新增市場。
“這應該說是非常標準的藍海市場。”尤其是在房地產進入了白銀時代之後,高一軒及其代表的京投發展看到了4萬億藍海市場背後的機遇,並確立了以軌道物業開發為代表的綜合開發模式。高一軒分享了其中的一個小片段,2017年,京投發展正式投資必革家,並共同推出“分時複用系統”,將可變空間技術與軌道基地一體化的實踐相結合,開始了一輪的產業化和運營化的過程。通過應用機械系統、控制系統、主動安全系統和被動安全系統,實現居住空間的動態變化。
“最終我相信基於車輛基地的生態圈會成為去中心化、多中心化,基於使用者價值做場景營造和價值提升的生態圈,這也是我們不斷在實踐的過程。”高一軒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