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從策劃到落地之三——競品分析文件
競品分析就是 將產品A與其同類產品進行對比分析,給出類比歸納的結果,用以瞭解現有同類產品資訊,為產品設計提供借鑑。
一切不以“目的”為目的的競品分析都是耍流氓
明確目的
做競品分析首先要明確目的,在不同的階段,分析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
-
想法階段
瞭解市場趨勢和行業現狀,明確產品方向。這個階段資料分析最重要,包括市場規模和佔有率、使用者規模、競品數量、商業模式,常見的資料來源有:
1、百度指數、淘寶指數、友盟、TalkingData;
2、艾瑞諮詢、易觀智庫、比達諮詢、DCCI網際網路資料中心、企鵝智酷、樂晴智庫、艾媒諮詢、IT桔子;
3、App Store、APPAnnie,Alexa、CNNIC;
4、垂直行業的資料分析網站
-
研究使用者和確定功能需求階段
參考競品的目標人群和定位,有以下渠道:
1、通過官網、應用商店APP介紹獲取
2、回溯競品更新歷史,找到里程碑式的更新
3、百度指數的使用者畫像
明確功能需求優先順序,有兩種辦法:
1、用表格梳理競品的功能版塊對比各個競品間的功能差別和共同點。
2、關注使用者反饋,對功能的滿意度和訴求,常見的使用者反饋來源:
(1)App Store,APPAnnie、ASO100等資料平臺;
(2)行業媒體平臺、論壇、知乎;
(3)競品官網、網上商店的評價等;
-
確定產品邏輯結構框架階段
這個階段需要全域性的分析競品的產品架構,說明其優劣,以確定自身產品的邏輯結構方案。
-
繪製原型階段
目的參考和優化產品任務流程,提高使用者使用體驗。這個階段需要繪製功能使用流程圖做整體流程對比分析,並針對流程中的核心頁面的互動和UI做詳細對比。
-
設計出圖階段
目的是確定符合使用者視覺習慣的UI或互動方案,一般是在前一個階段由產品經理把這個工作做掉,然後在這個階段將優質的競品交給UI設計師參考。
-
迭代階段
這個階段一般有兩個目的:
1、優化體驗,完善功能和使用者使用流程;
2、監控競品的迭代方向
選擇競品
競品的型別
直接競品:解決同樣需求的同樣產品,比如前程無憂和智聯招聘,餓了麼和美團外賣。
潛在競品:解決同樣需求的不同產品,比如前程無憂(全行業)和拉勾網(網際網路垂直行業)。
基於目的選擇競品範圍
如果是整個產品的分析,比如涉及整體商業模式、整體UI互動、整體功能架構或迭代方向等,可以選擇1-2個優質競品進行完整分析。
如果是某個功能的分析,可以選擇多個競品一起比較分析;另外如果是所有產品幾乎通用的功能,就不用侷限於競品,其他任何有這個功能的優質產品都可以拿來分析,比如註冊登入。
收集資料
需要收集的資料和來源渠道已經在“明確目的”中按階段講完了。除了裡面提到的資料平臺外,不要忽略繪製產品功能導圖或對比表和繪製流程圖也是收集資料的一種。有了這些素材,才有下一步的分析。

競品概況示意

功能導圖示意,不清晰,意會就好

功能對比表示意

功能流程圖示意
展開分析
分析的方法,除了拿到資料素材直接說區別和優缺點外,有些方法可以參考下,比如:
功能象限圖
通過象限圖可以明確功能在整個產品中的位置,除了下圖中的使用者吸引度和市場競爭力兩個維度外,也可以用其他想要的維度看功能的表現。

功能象限圖
SWOT分析
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簡單實用,請自行百度。
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
評價產品的設計體驗,這是個不錯的原則參考。
- 狀態可見原則:即時反饋
- 環境貼切原則:設計要貼切使用者的年齡、性別、社會背景等的認知
- 撤銷重做原則:支援取消和重做
- 一致性原則:功能結構、互動等保持一致
- 防錯原則:防止使用者出錯
- 易取原則:減少使用者要記憶的東西,即把需要記憶的內容擺上檯面,讓使用者再認即可
- 靈活高效原則:做到新老使用者咸宜
- 易掃原則:突出重點,使用者不需看,只需掃就能看到關鍵資訊
- 容錯原則:允許使用者犯錯,給出解決方案,不要把使用者的路堵死
- 人性化幫助原則:使用者在需要幫助的地方能輕易獲得幫助
總結結論
分析之後要給出結論,結論要客觀,符合分析目的,同時指明下一步的行動。
tips:
1、盲目跟風很容易造成產品功能冗餘,要清楚自己產品的定位;
2、評判的時候切勿過於主觀化,想清楚場景;
3、用資料說話,資料圖表展示更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