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退潮,共享單車真的就一無是處了嗎?

滿大街的共享單車正在用這種方式告訴你它們的存在,即使是橫七豎八的狀態,我們依然感受著共享單車曾經的輝煌。或許這種輝煌是資本給它的,或許這種輝煌是網際網路給它的,無論如何共享單車都曾經有過輝煌的狀態,而且這種輝煌的狀態是在網際網路業已無孔不入的條件下出現的。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來看,我們不能說共享單車一無是處,它的出現和興起還是有自己的內在需求和規律的。
因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難題的確是困擾我們每一個人的難題。這個難題僅僅依靠公益性很強的公共自行車是難以解決的,共享單車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共享單車在解決人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難題的時候,同樣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解決如此多的共享單車的停車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城市管理的問題。事實證明,現在共享單車之所以受人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依然是由於過度投放帶來的城市管理的問題。
或許,共享單車的停放車問題帶來的城市管理問題僅僅只是一個表象,而困擾共享單車發展的商業模式則是殺死它的致命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將共享單車的最終“爛大街”歸結為停放問題的話,或許僅僅只是一個較為表層的東西,並未真正抓住共享單車走向落幕的最為本質的原因。從根本上來看,正是由於共享單車自身的商業模式缺少一定的幾何級效應,因此才讓共享單車走到了今天這種相對艱難的境地。正是由於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的致命弱點,所以才讓它被資本和市場拋棄,最終不得不落了個賣身的境地。
蹩腳的商業模式最終造就了共享單車的大敗局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共享單車的誕生與發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了使用者“最後一公里”的出行痛點的,就在今天,我還在享受著共享單車帶來的這種便利,即使現在的共享單車已經處在資本寒冬和市場寒冬的雙重寒冬之下。因此,共享單車的存在的確是解決了我們的出行痛點的,現在各大寫字樓門前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大軍恰恰是它的這種功能最為直接的體現。
既然共享單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使用者的出行痛點,那麼為什麼現在它們的發展會面臨如此多的困境呢?深入分析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之後,我們會發現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共享單車的運營、維護等相關的成本付出與共享單車的收益之間存在並不對等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由於共享單車自身蹩腳的商業模式造就了現在共享單車的大敗局。
儘管當資本退潮之後,共享單車從業者們試圖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的方法來破解其發展的痛點和難題,但是這些嘗試對於業已形成的龐大的運營和維護成本來講,這些創新性的盈利模式依然無法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可能有人會說,ofo、摩拜單車、哈羅單車不是都在試圖通過以物聯網、大資料為代表的新技術來挖掘共享單車的新功能和作用嗎?的確如此。我們看到這些共享單車平臺通過將新技術與共享單車結合在一起,試圖找到新的盈利點,但是這些技術還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如果用一個相對初級的技術來解決共享單車的燃眉之急的話,顯然太過迫切了。
因此,雖然很多的共享單車平臺都在試圖通過新技術的加持來提升共享單車的附加值、功能和作用,但是受制於新技術的發展不成熟,最終讓共享單車的困境依然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對於新盈利方式嘗試的失敗以及新技術的發展不成熟,最終讓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依然停留在靠押金、租金以及資本機構的投資來維持。而共享單車不斷擴大的投放量以及不斷增高的運營成本都在讓共享單車的這些相對略顯蹩腳的商業模式遭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境。

成敗皆資本,共享單車是資本驅動模式的終極代表
蹩腳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共享單車從其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個悲劇。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共享單車從誕生之初就註定了是一個悲劇,那為什麼它還是成長起來了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資本的推波助瀾最終造就了共享單車的一切。
曾經有一個時期,共享單車的投資人之間有過一段互懟的過往。儘管這種互懟讓人們對於共享單車本身的技術有了一個更加深度的瞭解,但是同樣讓我們看到了資本在共享單車領域投資的迫不及待和急功近利。作為一個誕生於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物種,共享單車可謂是資本驅動發展模式的終極代表。正是由於資本的推波助瀾,所以共享單車才會在短時間內有如此快速的發展。
而正是由於資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終決定了共享單車僅僅只是一場資本推動的虛假的繁榮,讓後續的資本供給難以維持共享單車自身的運營、維護成本的時候,它的發展必然將會面臨困境。資本在成就了共享單車的輝煌,資本更是讓共享單車的發展走進了一個相對困難、狹隘的發展境地,最終讓共享單車的假象過早地被證明。
另外,之所以會說共享單車是資本驅動發展模式的終極代表的另外一個層面的主要原因是資本僅僅只是會市場規模和格局來判斷一個事物的好壞,等到一個事物確立自身的市場地位之後,資本便開始藉助投資專案的市場優勢,開始收割使用者。無論是滴滴、美團,還是其他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事物,其實都是在詮釋著這條真理。
共享單車是資本驅動發展模式的終極代表的另一原因是因為共享單車之後行業的發展開始從資本驅動為主轉變成為以技術驅動為主。資本對於專案投資開始趨於理性,不再僅僅只是看概念,而是看重的是專案在真實市場當中的表現以及它們真正能夠給市場帶來的根本性的改變。從這個邏輯來看,共享單車同樣是資本驅動模式的終極代表。

資本與市場雙雙退潮,共享單車朝哪裡去?
儘管資本的退潮和市場紅利的減退最終讓共享單車的發展進入到了寒冬期,質疑共享單車未來發展的聲音也在開始增加。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從解決人們“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的角度來看,共享單車的存在的確有其合理性。那麼,在資本和市場的發展都對共享單車極其不利的時候,未來共享單車到底要朝哪個方向發展呢?
共享單車必須要找到資本之外的發展路徑。對於共享單車來講,資本成就了它的輝煌,同樣將它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放大。因為一旦共享單車以資本為主導進行發展就必然會陷入到持續燒錢,持續搶佔市場的惡性迴圈裡。對於共享單車來講,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僅僅只是能讓它的優勢無限放大,同時將它的問題也無限放大。當前,我們看到的共享單車的停放、盈利等諸多問題,其實正是這種邏輯的直接體現。
未來的共享單車想要真正迴歸到相對理性的發展狀態首先要摒棄的是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必須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通過這種發展模式來維持當下的發展,並且通過自身的優化來規避掉當下共享單車飽受詬病的問題,最終讓共享單車的發展迴歸到理性的軌道上。
共享單車與新技術、新材料的結合是必然,未來必須要更加關注共享單車與它們之間的結合。儘管現在將共享單車生拉硬扯在一起有假借概念的嫌疑,但是從共享單車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與大資料、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結合僅僅只是打了一個概念而已,其目的依然是為了獲得資本的關注,繼續獲得融資,繼續走資本驅動的發展模式。這顯然又將共享單車的發展從以技術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成了以資本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如果這種發展模式得不到扭轉的話,共享單車的發展勢必又將會陷入到新的困境裡。
共享單車與新技術的融合僅僅只是大環境下的重要一環而已,因此它是一種必然。另外,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成熟,特別是它們與傳統行業之間融合的不斷深入,共享單車與新技術的融合將會變得順理成章,最終或許能夠找到破解當下共享單車困境和痛點的方式和方法。
共享單車商業模式的侷限決定了它不能走獨木成林的道路,需要與外部環節進行深度融合才能找到更多的變現可能性。當前,我們看到摩拜單車擁抱美團、哈羅單車投向阿里,其實都在試圖讓自己成為別人世界的一份子,通過幫助別人打通商業閉環來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共享單車在解決人們“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上的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如果能夠將共享單車看成是一個較大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能夠找到共享單車價值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隨著未來共享單車與外部產業影響的逐步深入,相信會有更多的“共享單車+”的概念出現,從而將拓寬共享單車的盈利空間,真正將共享單車的發展帶入到一個新的發展解決,破解共享單車蹩腳的商業模式難題。
進入到資本寒冬之後,共享單車始終都處於一種人人喊打的局面。但是,看到寫字樓附近停著的大量的共享單車似乎又在告訴我們,共享單車的存在必然有其一定的價值。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資本才會不斷加持這個略顯蹩腳的共享經濟概念,最終讓它走到了歷史前臺。未來,共享單車或許只有真正告別共享單車當前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