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管理的挑戰

記錄一位新人做產品的經歷,感受下其中的挑戰。
1
Y 是做產品運營工作的,新入職一家公司,工作很賣力。
她想做精細化運營,但公司沒有一個產品策劃。我很想推動做這個事情,如果要做的話,只能自己來當產品策略了,不過先要說服老闆同意這件事情,你覺得可行嗎?她說。
我不瞭解你們業務,適不適合做這個事情。你要覺得合適,可以試一試。我說。
第二天。老闆同意我的想法了,不過他要讓我出一個 PPT,跟他彙報下,Y 說。我說,挺好的呀。高興之餘,Y 有些犯愁了。從來沒做過產品經理,不知道該怎麼設計產品,問我有沒有需求模板參考。
我說,老闆哪有心思看需求文件啊。你的 PPT 任務只有一個事情:讓他認可這件事,然後你就可以啟動這個專案了。把你的方案思路,流程,目標,預期,風險,有條理地說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詳細地說明你的方案。不然光做這個事情,就得花很長的時間。
沒多久,Y 跟我說,老闆說 PPT 不是他想看的東西,想要看到具體實現方案。那就做吧,我說。好歹向前進了一步。規劃可以寫得大些,切入角要小,找到最容易突破的那個點。確保做完第一期,有明顯資料增長。這樣,也容易拿到老闆信任,繼續往下做。
老闆說我的方案不是他想的,Y 有些沮喪。剛入職兩個月,想做出成績,所以積極地提了新方案。但現在感覺跟老闆溝通不暢。
搞清楚老闆的想法很重要,這跟理解使用者需求是一樣的。如果你真不知道老闆怎麼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問他了。總是揣摩的話,你的方案改一次才能確認一次,不得累死。反覆改的話,老闆更會不高興的。
Y 說忙死了,有好多事情都要處理,每天都要加班很晚。
我說,如果不能確定每件事情都能做好,就做最重要的那一件,其它的先不要管了。
每個事情都很重要,她說。
我想起了業務方提需求場景
每次排需求時,先要收集業務方需求,每個業務方都要先排出優先順序,彙集完不同業務線的需求後報給領導,再定最終優先順序。收集需求時,業務方總是至少提 7 個需求,優先順序都是 A。我說,按 1-2-3-4 排序提,提 3 到 4 個就好了。因為,最終能有 2 個需求排進去就不錯了,不然還增加了所有人的篩選成本。
業務方總想的是,我提了一堆的需求,你總得給排進去1個吧。關注的是量,卻忽略了重點:提出高價值的需求。
2
方案基本通過了,Y 開始設計產品。為了趕工,Y 利用中秋節放假的時間加班,畫原型和寫需求文件。她之前沒有用過 Axure,還問我在哪裡下載 Axure。
節後,Y 發給我一個截圖, 上面是 3 個檔案:兩個 Axure 檔案(原型圖+流程圖),一個 Word 需求檔案。問我有沒時間,跟她溝通下這三樣東西。我說,發給我,晚上看吧。
到了下午。Y 說,剛跟老闆對完,老闆說太簡單,想要的一個 CRM。她正在收集 CRM 相關的資料,繼續改。他們公司並沒有 CRM。
在於功能,不在於名字吧,我說。
老闆希望的系統是很全面的,我的這個只是其中一個小分支,給他的感覺他說是那種比較簡單的活動,Y 說。
由小到到大是個過程,管理下老闆的需求。我說。
老闆的理由是需要給技術說清楚,之後要做的系統後臺大概是什麼樣子。目前的設計是會讓技術誤判工作量的。這個從小分支功能到多項內容包含在這個系統裡,後面實現會難嗎?Y問我。
系統工程自上而下設計是理想的,我說。求大白解釋一下,Y 說。
如果有人想當馬雲,按馬雲走過的路來設計自己要怎麼走,這是不可行的。我說。
我之前一直以為需求是明確的,我是負責使用者增長的運營。我需要的就是一個可以滿足我配置策略的後臺,能大規模做使用者營銷。但是剛剛和老闆對完,才發現,老闆想要的一個CRM。現在在想怎麼挽救老闆心中的人設,他現在肯定在想我的這個後臺怎麼這麼簡單。Y 表示無奈。
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我說。
3
Y 要跟研發過需求評審了。
她說,原型比較簡單,沒有加互動,就那種點一個按鈕就展示另一個,還沒有學會。老闆覺得互動也很簡單,不好使用,要重新改。
老闆喜歡什麼樣的,那種就好了,我說。
她說,原型是不是職業 PM 看起來很不行,標籤應該怎麼圈選下才清晰和好管理呢?
能幫開發理解就是沒問題的。你老闆覺得互動要好,就讓互動設計師做。我說。內部的後臺產品是沒必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的,特別是資源緊張的時候。
我覺得我畫的呢?她繼續問。我說,慢慢來。
你的評價是啥?可以點評下嗎?她還在追問。我感覺到她很在意原型,但這個並不是產品的重點,沒有回她。在第一次用 Axure 之前,我都是用 PPT 畫原型,不同的工具影響效率,但不影響表達。君子不器,是同樣的道理。
Y 宣講完了需求,說自己被前端噴了。被噴是正常的,對方說的對就記錄採納。
我做成複選框了,但是他們說要改成可配置頁面,Y 說。我說,覺得不對的爭議,大的就先放一放。把主業務講完,再回過來看。
被噴是,覺得不是產品經理。你一般是怎麼主持的呢?Y 問我。多理解對方,再講東西,我說。
咋理解,比如?Y 問我。前端可能因為實現成本高,不想做。或者不認可,因為不常用。我說。
Y 說自己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先講下這個後臺的流程,大家有問題可以流程過完後地起再問,然後我就開始講了。但別的人給我說,前端問他,你就是這麼過需求評審的嗎?
你是這麼過需求的嗎,Y 問我。
我說,背景-目標-需求:
-
流程。
-
功能範圍。
-
實現方案。
Y 問,我剛才的那個方案可以嗎?我說,應該是比較理想的,一次講完,中間都不問。
4
前天,Y 問我,知道分桶實驗嗎?不知道,我說。
她總是會問我一些產品相關的新詞彙,總是有一些我都沒聽說過的。
從她第 1 次詢問我產品設計到現在,快 3 個月了。希望她的第一版產品能儘快上線。
產品最大的風險是沒有成效,比如,使用者得不到增長,業務得不到增長。其它的風險都是間接風險。抓住這一點,意義在於每一次的輸出在於求所得,並不在於求完善。完善是一個演進的過程,需要每一個點的連線,持續有效。蓋爾定律總是有效的。
需求與資源需要平衡,運營,產品,設計,研發,每個角色要理解並繫結在同一目標上,做好自己能做與值得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付出辛勤勞動幹活。
產品管理的極限是對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有兩面:自我的管理和他人的管理。
自我的管理影響的是在組織中發揮的作用,始終明確業務的目標,知道事務的優先順序,做出合理的安排。
他人的管理與組織架構沒有關係,他人可以是上級領導,可以是上游的運營,下游的技術,也可能是你的下屬。瞭解對方的長處,清楚他的短處。從對方角度看問題,有利於明白現狀,做出合適的決策。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野獸說(monster_talks),歡迎關注,檢視更多產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