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通證經濟大局觀(二十四):大一統

通證經濟大局觀(二十四):大一統

沒有安全感的國王和貴族

分封制下,因為“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時間一長,從國王到各級諸侯貴族,其實安全性是很沒保障的。

周朝到後期,周王的直屬土地只剩一個個小小的洛陽城,最後被自己的諸侯秦滅國。

諸侯也好不到哪去,曾經叱吒風雲的霸主晉國,最後被自己的三個封臣趙魏韓給瓜分了。再加上諸侯國之間永無盡頭的兼併和戰爭,能得善終的沒幾個。

既然國王和貴族都覺得不安全,那麼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必然會嘗試尋找新的組織方案。

這個新的組織方案就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

在這巨大的轉型中,中國的演進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以至被全世界稱之為“政治早熟”。

 

郡縣制

東周開始,其實周天子就已經鎮不住天下了。

東周的前半段稱之為春秋,周初的幾百個諸侯,經過各種競合,此時只剩幾十個。

後半段稱之為戰國,幾十個諸侯繼續打,打得只剩七個。諸侯們越打越少,剩下的也越來越強,而周王室則是直線般地衰弱。

有了幾百年的前車之鑑,一個天子,七個諸侯,沒有誰敢高枕無憂,全都有著一種深深地危機感。

周天子中倒也有想有所作為的,但大勢已去,無力迴天。諸侯們現在疆域廣闊,正好可以大展拳腳。

於是,諸侯紛紛開始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

所有的變法,雖然細節不同,但大目標都相同,都是要替諸侯削弱自己境內貴族的勢力,集中權力,富國強兵。

因為此時的諸侯都已明白,原來的分封制玩不轉了,面臨殘酷的競爭,必須要將所有資源歸於一處,統一排程,才有取勝的機會。

所以,對於諸侯來說,於內於外的安全,都必須削弱甚至消滅各級封臣。

這些變法發明了很多好東西,但最具影響的莫過於郡縣制。

分封制下,封臣逐級進貢。但郡縣制下,中央直接派官員管理地方,所得錢糧稅收,直歸中央。

這對於封臣來說,可謂釜底抽薪,勢必要引起貴族的強烈抵抗。所以,變法雖多,但鮮有成效者。

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但即使商鞅獲得巨大成功,但最後也被秦國貴族們五馬分屍。

 

大一統的締造

秦國和楚國,分別在周的西方和南方,歷來被中原諸侯視為土包子,很是瞧不起。但恰恰是這兩國完成了中國從分封制到大一統的大轉折。

戰國七雄中,一開始秦國最窮最落後,當然貴族勢力也最單薄,所以變法最成功,一躍而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最終吞併六國,成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

做為新制度的開創者,秦王為了與以往的王區分,還特意自己造了一個尊稱:皇帝。
我們之前說,分封制的時候,國王和貴族主導,沒平民什麼事。但大一統開始之時,國王為了打擊貴族,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利用平民的力量。

比如秦國的名臣商鞅和李斯,都不是秦的貴族,只是平民身份,甚至都不是秦國的平民,而只是客卿。

郡縣制推行下去,需要大量的官員,這些官員很多都開始出自平常百姓家。

秦雖然締造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路子走得太急,手段太極端,最終惹得天下盡反。

 

楚人接力

秦地掐住中原咽喉,自古是帝王之鄉,秦漢隋唐的開國淵源都與秦地離不開關係。

楚地丘陵多山,難於征服,富有反抗精神。秦建立之初,便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後來果然是楚人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後又是楚人項羽、劉邦滅秦,先後奪得天下。

楚人的反抗精神在後來歷史中也多有表現。清兵入關後,在楚地的江南一帶遭遇最頑強的抵抗。太平天國時,起義軍在湖南遭遇最頑強的打擊,最後也是被湖南人曾國藩給收拾了。

日本侵華時,抗戰8年,長沙就打了7年。

有點說遠了,接著昨天來。

秦滅亡後,劉邦吸取教訓,採取的是半分封半郡縣的辦法,但大一統的邏輯沒有變。劉邦在位時,就已經著手消滅了不少異姓封國,並約定了“非劉氏不得封王”,後景帝又把劉姓封國滅得差不多,最終在漢武帝手中,成就了一個權力空前集中的大一統帝國。

在這個帝國內,軍政、貨幣、稅收甚至鹽鐵的經營權,全都集中於中央。這僅是物質領域的。影響更深遠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層面完成了統一。

縱觀漢武帝一生,所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不斷地把天下的權力和資源攫入手中,然後對外擴張。錢糧稅收不夠用時,帝國內的土豪大戶們也都被皇帝以各種藉口進行打劫。

歷史上,秦皇漢武並稱。就從分封制向大一統轉型的作用來說,兩者並稱確是實至名歸。

 

新形式博弈

我們前面說了,王國、大家族、平民家庭三種組織的博弈貫穿了王國的進化史。大一統之後,王國已進化成帝國,帝王為抑制大家族,不遺餘力地在平民中吸收人才,納為己用。

秦時,以獎勵軍功的方式從底層挖掘人才。漢時,以“舉孝廉”的方式招賢納士。隋唐時,發明了系統的科舉考試,讓寒門子弟有了一條明確的階層躍升之路,以致於唐太宗敢稱“天下英雄盡入吾彀”。

那麼,在帝王的各種打壓牽制下,大家族是否淪為歷史的路人呢?

當然不是,他們仍是歷史的主角。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下,大家族雖然很少有機會,能像分封制下那樣,享受諸侯待遇,但總能幻化成各種形式,佔據歷史的舞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集權的大邏輯下,每逢一個雄主,集權的程度就要加一層。比如一開始帝國是有個丞相的,皇帝和丞相就好比董事長和CEO,但後來相權逐漸被削弱,到了朱元璋手上,怎麼看都不順眼,殺掉四個丞相後,乾脆直接把丞相這一職位也給撤掉了。

但問題在於,不是每個皇帝都那麼牛逼。前面那些牛逼皇帝把權力攬到身上,其實也就把事情攬到身上了,傳到後面那些平庸的皇帝,這麼多事,他們壓根就應付不過來。沒辦法,只好把權力又分出去。

權力會分給誰呢?無外乎權臣、外戚、宦官。沒錯,這些就是大家族存在的新形式。

王朝執行時間一長,這些大家族的勢力就越來越大,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最後讓王朝一命嗚呼。王朝嗚呼後,大家族有時候反倒能長期存在下去。

東漢滅亡後,是四百年的三國魏晉南北朝,這是一段漫長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歷史,城頭變幻大王旗,但世家大家族們則是屹立不倒,而且很多貧民為避戰亂,主動依附於這些門閥大族,使其勢力更加大增,整個歷史差點又走回分封制的老路。

後來平定亂世的隋唐兩家,本身就是大家族,而且淵源頗深,同屬“關攏集團”。

當然,王朝到了中後期,有識之士自然能認識到大家族所帶來的危機,於是便會改革。但改革險之又險,成功率極低。

西漢末年,王莽新政以最直接的手段將豪強大族的土地分給貧民,結果反被豪族消滅。取而代之的劉秀,只能與豪強“共天下”。

明末張居正改革,壓根就沒打算要把官僚大族怎麼樣,只不過實行了“一條鞭”法,用白銀統一稅收,更簡單透明的規則,讓官僚們對百姓的盤剝機會更少一些。

 

最優方案

大家族造成王朝末路,最後往往是農民起義或是外族入侵,來一次大清洗,才能消除其影響。

而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新的大一統帝國拔地而起,新的權貴大族也慢慢形成。

最後,土地兼併造成貧富懸殊,王朝崩潰。

這是中國歷史反覆上演的戲碼。但這種迴圈也恰恰說明了大一統確是農耕時代的最優選擇,否則何以屢次崩潰,又能屢次重建。

資本主義是當今最好的制度,而這,像極了資本主義裡週期性的經濟危機。

當然,這只是中國農耕時代的情況,還得看看西方的。

農商並重的西方

在農耕時代,中國無疑是佼佼者。但是這種領先,在從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過程中,反倒成為了障礙。

就像在一條賽道跑得越快,在切換賽道時反倒更加困難。相反,西方在農耕時代落後,反倒成為工業文明的發源地。

所以在聊工業時代的組織前,有必要看看西方那不太成功的農耕時代。

地中海沿岸,亞非歐三大陸相交,國家和種族眾多,所以在農耕的基礎上,相互之間的商業和貿易也相當發達。

這點與中國不同,中國曆來重農輕商,中國雖然也靠海,但海外貿易只是點綴,除了在宋朝時盛極一時,其他朝代聊勝於無,甚至在明清時禁海,閉關鎖國。

地中海沿岸的頻繁貿易,甚至在農耕時代,就催生了純粹的商業國家,比如希臘的雅典。

所以,西方的農耕時代,是農業和商業並重的混合體。

希臘和亞歷山大帝國

可以說,西方文明發源於希臘。希臘因為境內山川隔絕,交通不便,所以由數量眾多的城邦組成。各個城邦基於自身不同的農商比重,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城邦組織,有民主制、共和制、君主制。

最終,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征服了各個城邦,統一了希臘,然後一路往東擴張,打敗波斯帝國,鐵蹄甚至踏入印度,成就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亞歷山大帝國。

很明顯,馬其頓王國本是君主制,亞歷山大帝國如果持續下去,勢必要向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精進。可惜,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後,帝國分崩離析。

羅馬帝國

羅馬本來只是一個小村莊。他們以“共和”為藉口,不斷吸納周邊的族群,滾雪球般地迅速壯大,最終成為一個橫跨亞歐非,以地中海為內海的龐大國家。

一開始,這是一個由國王、元老院、平民大會三個權力機構“共和”的國家,這是一個難得的,國王、大家族(貴族)、平民這三種農耕時代的組織達到和諧平衡的國家。

但是,時間長了之後,跟中國的歷代王朝一樣,貧富差距擴大,平民大會的權力被極大削弱,國王也被廢黜,最終由貴族把持的元老院獲勝。貴族掌控一切之後,貧富差距只會繼續加大,最終激起底層平民的不滿。

牛人凱撒登場,他很合時宜地成為底層民眾的領袖,最終打敗元老院,整個國家開始向帝制發展。經凱撒極其養子屋大維兩代人的經營,羅馬最終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

當然,集權程度遠沒有中國的王朝那麼高,但確是西方最成功的一個大一統國家了。

中世紀

羅馬帝國因疆域過大,主動切割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持續1千多年,而西羅馬帝國持續400多年便崩潰。我們這裡說的西方,通常是指西羅馬帝國的疆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大家族們成為各自擁有土地的領主,領主之間的關係便是分封。沒錯,大一統退化成了分封制。

中國在東漢滅亡後,類似的退化持續了四百多年,但最終還是回到了大一統的路上。而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歷經1千多年,也沒有再次大一統。

這段漫長的時期,便是中世紀。

中世紀內,領主們的城堡和莊園,自給自足,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相互之間,戰爭遠多於貿易。

可想而知,這種組織結構帶來的只能是封閉、落後、愚昧,遠遠不能和大一統帝國相比。

但奇怪的是,恰恰就是在這片落後的土地上,誕生了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把世界帶入了工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