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通證經濟大局觀(十五):稀缺性與權衡取捨

通證經濟大局觀(十五):稀缺性與權衡取捨

幾何學裡,做為基礎的五公設,每一條都是獨立的。比如“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和“凡直角都彼此相等”就沒有直接的關係。

與幾何不同,經濟學十大原理,往往後面的原理依賴於前面的原理,比如“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才會思考“成本—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其實,經濟學在十大原理之前,還有一個更大的假設,那就是:資源是稀缺的。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假設,不是事實。因為世界的真相是沒人知道的,我們知道的只是真實世界的近似,不管你看到的“事實”多麼明顯,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事實。何況,對於“資源稀缺”這一點,我們本來就能發現很多反例。

比如,你的面前有並排兩道門需要穿過,你沒辦法同時做到,你必然要先穿過一個門,再穿過另一個。在這裡,代表同時的“那一剎那時間”相對於“你要穿過兩個門”來說是稀缺的,在那一剎那,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但是,在微觀世界,這種稀缺性就不存在,一個光量子,可以同時穿過這兩個門。

又比如,前些年有一本書很出名,叫做《長尾效應》。長尾效應的理論前提,就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以前很多的稀缺資源現在變得不稀缺了。

以前,書店的櫃架很稀缺,因為櫃架要佔空間,一個書店不管多大,空間總是有限的,有限的櫃架肯定只會用來擺賣最受歡迎的書,受眾小、利基市場小的書就不會考慮。

但在亞馬遜,書不需要擺到櫃架上,只需要存在伺服器上,伺服器儲存相對於櫃架來說,那是相當豐裕的,一個伺服器就可以存下一個圖書館。這種稀缺性的消失,使得亞馬遜銷售冷門書都能帶來不菲的收入,這便是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風靡了好幾年,不過後來大家發現,長尾效應還是沒有頭部效應好使,為什麼呢?因為像儲存、頻寬這些資源雖然豐裕了,但有一個東西,仍然是稀缺的,那就是人的時間和精力,或者說是人的注意力。所有生意本質上都是爭奪人的注意力。

頭部產品能吸引最多的注意力,自然要使勁打造頭部。想想15年IP大戰的時候,各大公司對頭部IP的瘋狂爭奪。還有,羅胖說得到只做頭部產品,其邏輯也是基於此。

好了,上面對稀缺性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體現它的重要性。用經濟學思維來分析通證(當然,分析其他東西也類似),一定要時時刻刻記得反觀一個基本面:哪些東西是稀缺的,哪些東西是不那麼稀缺的。然後再推理驗證,才會豁然開朗。

明白了稀缺性,再看經濟學第一條原理—個體面臨權衡取捨,就很容易理解了。正是因為稀缺,才需要權衡取捨。因為我的時間是稀缺的,這一個小時是看書還是看電視呢?需要權衡;因為我的錢是稀缺的,這100塊是用來買衣服還是用來吃飯呢?需要取捨。可以說,權衡取捨遍佈我們的生活。

最後我們來看看,個體在區塊鏈和通證的世介面臨哪些權衡取捨。

我們可以大概把通證經濟的參與者分成三類:專案方、投資者、使用者。專案方是專案的發起者和主導者,投資者是用錢來參與的生態建設者,使用者是用時間和精力來參與的生態建設者。

這只是三種角色的劃分,在同一個體身上,是可以多種角色共存的。比如我既買key投資幣乎,也以寫文章和點讚的方式投資幣乎,可以說既是投資者,也是使用者。

我們分別來看下三種角色面臨的權衡取捨。

專案方

要不要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我的專案?
如果用區塊鏈,要不要發行通證?
發行一種通證,還是發行多種?
通證的總量要不要設上限?
通證要不要設銷燬機制?
通證以哪種方式分發?
通證的分發偏向於投資者,還是偏向於使用者?
如何平衡儲值增值和流通的矛盾?
如何平衡基礎權和衍生權的矛盾?
通證機制的設計原則是偏向於固定還是更靈活?
等等……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投資者

要不要把錢投到區塊鏈專案?
要不要把錢投到發行通證的區塊鏈專案?
少量投資還是身家參與?
把錢投到哪些通證?
投資方式是一次入、逐批入還是定投?
長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
等等……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使用者

要不要參與一個區塊鏈專案?
參與發行通證的區塊鏈專案還是無幣區塊鏈專案?
參與哪些通證專案?
花多少時間參與?
在一個通證專案的眾多參與選項中,選擇哪種或哪幾種方式參與?
隨便玩玩還是用心參與?
長期參與還是擼一把就走?
等等……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裡列出來的肯定不全,因為一時半會我也沒想到太多。後面我們的分析,都將基於這些(或者後面新補充的)權衡取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