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通證經濟大局觀(十六):理性人和機會成本

通證經濟大局觀(十六):理性人和機會成本

此前我們說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們總是面臨各種各樣的,將有限資源用於何處的權衡取捨。那麼,人們取捨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經濟學的另外一個假設了。這個假設是理性人,基本含義是理性的人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理性人這個假設爭議很大,因為它將代價和利益僅僅侷限於跟金錢和物質相關的經濟代價和經濟利益,但現實中,人的很多行為並不完全基於經濟利益,比如慈善、公益等。

所以,理性人假設其實不適合很多場景,但在通證機制裡,還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假設,因為區塊鏈世界天然地跟“錢”綁在一起。至少在現階段,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奔著利益而去的。一旦有了利益(通證)的獎勵,很多原來不適合理性人的場景,都會變得適合。

比如維基百科。如果以理性人假設去解釋維基百科,絕對是解釋不通的,因為編寫它的人沒有任何物質收益,人們去編寫完全是因為興趣和熱情。

那麼,如果在維基百科裡引入通證會如何呢?可預計,勢必會有很多人為了通證獎勵而不顧質量的瘋狂編寫。這時候,理性人假設又發揮了作用,不過維基也不會是現在的維基。

基於此,我們在分析通證經濟的時候,保留理性人假設。也就是說,在區塊鏈世界,人們都試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成本謀取最大經濟利益。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什麼是成本,什麼是收益。

經濟學第二條原理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成本的定義,即“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所以,經濟學裡的成本跟會計裡的成本不一樣,它的本質是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機會的價值。

舉個例子:假如你上四年大學花了4萬塊錢,在會計學裡,這4萬塊就是成本。但在經濟學裡不是這樣的,經濟學裡是這麼算的,如果這四年你不上大學,你可以工作賺30萬,同時花銷也是4萬,那這大學四年的成本就是30萬,因為你為了上大學放棄了30萬的工作收入。至於那4萬花銷,因為你不管在哪裡,都要吃喝玩樂,都需要花這4萬,而不是上大學才需要花,所以它並不是上大學的成本。如果硬要說的話,可以把這4萬看做是活著的成本。

收益的話,就跟會計學上的差不多。不過也有一點不同,會計學裡的收益只考慮金錢物質,但經濟學裡的收益範疇更廣。比如,大學四年,既可以讓你學到很多知識,又可以讓你未來的工作收入比不上大學時,平均每年多出5萬。在會計學裡,只有那更高的收入才是收益。但在經濟學裡,知識和收入都是收益。

理性人通過權衡不同選擇的成本和收益做出選擇。當年科比的學習成績很好,但他放棄了大學而直接進入NBA,為什麼呢?因為他讀大學的機會成本高達上千萬美元。

我們說了發行通證的諸多好處。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那些大公司不在自己的主營業務裡也發個通證呢?畢竟發個通證就是幾個程式設計師寫幾句程式碼的事,這點成本對於這些大公司來說不算啥啊!他們是不是傻呢?當然不是。他們不發通證其實也是理性人的行為。

我們可用機會成本來解釋這個現象。

通證畢竟是個新東西,而且在法律上還是個灰色的。一個大公司靠著已有的市場,就能穩穩地享受既得利益,這些利益是巨大的。如果在自己的主營業務內發行通證,那就引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只是業務上的,而且還是政治和法律上的。

昨天我們說了,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在這裡,大公司為發行一個通證要放棄的,可不止幾個程式設計師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穩定的經營和巨大的利益。所以它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當然不會這麼做。

但是,小公司、發展困難的公司、初創公司就不一樣,他們的機會成本很小,可以放手一搏。網際網路公司是離區塊鏈最近的公司,而網際網路公司裡率先擁抱區塊鏈的並不是BAT這些大公司,而是迅雷、暴風、天涯這些發展困難、邊緣化的公司。

當然,大公司肯定也能看到區塊鏈的巨大潛力,雖然他們不會用區塊鏈來改造自己的主業,但會成立獨立的區塊鏈公司來運營,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所以,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專案發起方要不就是完全的初創團隊、要不就是發展困難的傳統公司、要不就是傳統大公司專門成立的小公司。這是機會成本使然。

同樣,通證經濟裡的投資者和使用者組成,也遵循這個邏輯。

李笑來說過,在比特幣價格非常低的時候,他就遊說一些特別有錢的大佬和機構來投資比特幣,但沒一個人投,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比特幣的盤子太小了,對於這些動輒上億的土豪來說,花很大的精力來學習區塊鏈和比特幣,結果只能投個幾百萬幾千萬。如果把這時間花在其他標的上,就能隨便投個幾億。考慮到這個機會成本,他們自然不會去了解比特幣,不去了解的話,自然也不會知道比特幣有這麼大的潛力!當然就不會投。

在投資界,風投基金算是最能接受新東西,最激進的投資方了。但即使這樣,傳統的風投基金遇到區塊鏈,反應也還是慢了半拍,真正叱吒區塊鏈的是那些在區塊鏈賺到億萬財富的大佬們建立起來的新的風投基金。

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使用者,他是否入幣圈、是否參與社群,也會考慮到機會成本。如果你是一個高收入者,年入幾百萬,自然不願意跑到幣乎,每天辛苦日更,賺那麼幾十上百塊。
那這麼說的話,區塊鏈豈不是由一群邊緣公司、窮屌絲組成,還有前途嗎?

當然有,這個模式在歷史上往往代表著巨大的成功。

西方的城市一開始只是貴族城堡的邊緣地帶,但後來卻成為資本主義的搖籃。

五月花號上的乘客,基本都是被迫害的邊緣人、失敗者,但正是他們奠定了美利堅的基礎。
21世紀最初的幾年,網際網路公司很難招到好的人才。馬雲就說過,當時阿里招人,在街上隨便抓一個都行。那會,名校畢業生往往去外企、國企,學校差、成績差的才會去網際網路公司。結果如何,大家現在知道了。

現在,區塊鏈也是依著這個模式在發展,屌絲進入、逆襲、再吸引高素質人才,所以不妨堅持。

以上只是用機會成本分析了是否擁抱區塊鏈的問題,至於具體的通證設計,自然也是處處需要考慮機會成本,不過太依賴於具體的場景,沒有統一的套路,以後遇到了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