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面”養成記5:產品經理可以也應該是文藝的
在「 “牌面”養成記4:閱讀順序,工具,以及小成果 」中提到的小成果也即《產品之旅:產品經理的方法論與實戰進階_賴京露》的轉化筆記第1篇,這裡我們繼續來轉化其2-5章節的思維導圖。
產品設計
產品開發流程中最具藝術性的部分自然是 產品設計 了,作者把它拆分為 繪模型、描需求、搭框架、定流程和摳細節 。繪模型就是市場需求文件(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 MRD)的撰寫,為了抓市場的痛點,作者建議成為某類產品典型使用者深入體驗,不同於馬丁的蒐集和分析 小資料 來獲得不同於直覺的結論(來自《痛點:挖掘小資料滿足使用者需求》),不過也許殊途同歸,可能競品分析後也會導向不同於直覺的方向呢?
小資料:呈現真實內在的個人化的習慣、喜好、情緒等資訊

《痛點》
“需求”,是橫在客戶與PM,PM與工程師之間的最難理解的鴻溝,因此作者將需求的確認劃分為前奏、收集、分析和篩選、優先順序排序以及輸出。通過目標使用者、使用場景和使用者目標 3要素 確認使用者需求,依仗使用者調研、競品分析、頭腦風暴、使用者反饋和資料分析 5個需求來源 進行收集,回到3要素來進行 分析並做減法 ,利用 KANO模型 區分基本/期望/興奮型需求三象限,最後輸出模組、功能等文件,並定期整理。應該說需求調研手段千千萬萬,但是最終結果往往不可控,是看碟下菜還是看跌瞎猜,初創企業由於調研準備不足常常會用“拍腦袋”的MRD來描繪需求,結果交付就會面臨沉沒成本與回爐重造的抉擇。是因為自身技術壁壘把市場需求拒之門外,還是根據市場需求打破技術壁壘?

排隊入門的需求
有的PM到後面很容易就成為了產品架構師,為何?就是因其搭框架的能力。文中賴京露將這種能力分層為 經典 、 TO C 和 TO B 的3種構架模型搭建。和思維導圖一樣,方法論強調了結構、分類、解構、模組等關鍵操作,也突出了好的產品構架應具備的 易用性、穩定型及可擴充套件性 。與 俞軍 (前百度產品副總裁、首席產品架構師)觀點一致的是,PM的邏輯和思維框架往往是受到重用的首要素質,這些都體現在構架工作中。此外,細節敏感度則體現在所有輸出文件中,包括工具的使用、元素/邏輯的選擇等。

邏輯-思維-構架
專案管理
前文提到了PM的多重角色,其中作為“ 導演 ”的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與上述“拍腦袋”的快相仿, 敏捷開發 是產品開發中常用的精益手段,即小步快跑。PM輕量級的專案管理自然也不同於專案經理,如果說專案經理是專案矩陣下的領頭羊,那麼PM更像是職能矩陣裡的調配者,“光桿司令”更符合其管理定位。在專案啟動→計劃→執行監控→收尾階段,PM都需要參與,並時刻把握“做正確的事”的方針。作者在該板塊也提供了 PACE (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產品及週期優勝法)、過程跟蹤等理論方法,協助PM更有效率的完整全階段專案管理。
溝通
導演光坐那兒指手畫腳也不行,除了喊Action和Cut,也面臨更多的出口場景,vs 設計師 ,vs 程式設計師 ,vs 測試工程師 ,vs 產品運營 ,vs 銷售 ,vs big boss ……懟天懟地懟到懷疑人生的這種。而往往,這種“ 懟 ”,正如其字,是由心而發,對事不對人。前述的職責要求決定了PM在細節處比處女座還過分的行事風格,而作為一個協調者,即便只有“百科全書缺只角”的能力也得硬上架。記得抖音上有過一段視訊:PM要求設計師換一個設計圖顏色。
設計師:那用這種草綠色可以嗎?
PM:你們設計師也會用草綠色這種描述?綠色不是有很多種嗎?你們不是很專業的嘛?
設計師:(白眼)那#00EE00,#B3EE3A,#7CCD7C,你要哪種?
PM:……還是……那個草綠色吧。
段子歸段子,PM的確需要掌握大量的常識和專業知識,包括藝術設計、技術知識、測試概念、運營知識、銷售知識以及與老闆交流生意計劃的能力。又要馬兒跑,馬兒還得自個兒找草,這可能就是PM的工作人生。

可能我是隻獨角獸
資料分析
除了市場調研要用到資料分析外,產品運營基礎知識以及很多領域都需要。這就要求PM會利用 友盟、百度統計、諸葛IO、Growing IO 等線上工具分析資料,通過 使用者行為統計、漏斗分析、留存分析 等資料分析模型從產品資料中提煉PV(Page View,即頁面瀏覽量/點選量)、UV(Unique Visitor,訪問人數)、PR(Page Rank,網頁流行度)、跳出率、轉化率、重複購買率、活躍度指標等。採集資料過程中, 埋點 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去粗存精,作者也分享了主流的埋點技術以及埋點需要思考的5個問題。最後還貢獻了硬核技術: AARRR (使用者生命週期) 模型 。
獲取( Acquisition )階段,關注使用者如何發現(並來到)你的產品?
啟用( Activation )階段,關注使用者的第一次使用體驗如何?
留存( Retention )階段,關注使用者是否還會回到產品(重複使用)?
收益( Revenue )階段,關注產品怎樣(通過使用者)賺錢?
推薦( Referral )階段,關注使用者是否願意告訴其他使用者?
相較於《深入淺出資料分析_Michael Milton》這本純數學化的資料分析解讀,賴京露在《產品之旅》中推薦的工具模型更為實用,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啟蒙指導書。

第三方工具
總結 :《產品之旅:產品經理的方法論與實戰進階_賴京露》以一種娓娓道來的舒緩文藝氣,講述了PM在0-3歲這個階段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硬核技能和軟核技術。在茫茫多的工具中,根據作者自身經驗推薦了恰到好處的產品工具,讓PM小白很有認同感。感覺讀完這本書,不能說知道怎麼天胡了,但也對什麼“牌面”能胡有了大致理解。感謝賴京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