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背水一戰
【編者按】提升產能、推出新品、品牌向上,是江淮亟待解決的“三座大山”。
文章首發於十一車,作者萌萌黑の一帆;由億歐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65歲的楊師傅到現在仍然喜歡開著江淮玩漂移,他在江淮工作了45年,開了45年江淮汽車,“本來4年前退休了,閒不住,又返聘回來了”。
我問楊師傅手裡這臺瑞風M6開起來順不順手,他指著儀表盤讓我看:“馬上4萬公里了,大小毛病一點都沒有。”
楊師傅經歷了“巢湖汽車製造廠”改名成“江淮汽車製造廠”後的幾乎所有年光,從生產軍用卡車、客車貨車底盤,到生產輕卡、輕客,到商轉乘、新能源,再到與大眾、蔚來合資,江淮一路走來的起伏坎坷,可能沒人比他更加熟悉。
“西邊那個老工廠就是我呆過最多年的地方,那邊現在只生產商用車。”儘管楊師傅講起西邊工廠就像講起自己兒子一樣驕傲,但其實在他眼裡,東邊的乘用車基地和蔚來的工廠,才是江淮真正的未來。
“蔚來那邊,連我們進去手機都要貼上封條,不允許拍照的,生產線非常豪華。”楊師傅很慶幸,退休返聘回來的這幾年,江淮工廠隨著大眾、蔚來的加入不斷改進、翻新,他似乎期望著,自己可以在職業生涯的末尾見證江淮又一個黃金時代。
背水一戰
楊師傅其實只是我的領路人,負責把我從酒店接到江淮工廠,之後再從工廠把我送回高鐵站。我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走進江淮與大眾共線生產的生產車間。
“共線”這個詞,在我聽到那一瞬間,就覺得,對於江淮自主乘用車來說,這條生產線的成敗,可能將決定它未來命運幾何。
2018年,江淮乘用車整體銷量19.75萬輛,同比下降11%,這是繼2017年同比大跌39.5%之後,連續第二年銷量滑坡。
滑坡的原因有跡可循。
自主品牌的最初發展軌跡大抵都差不多,從幾萬塊一輛的A級車、A0級車起家,憑價效比先在三四線城市打出個聲響,再逐漸向上。江淮也不例外,早前的賓悅、同悅,後來的瑞風S3、S2,走的都是價效比小型車這一路數。
但和吉利、長城等先頭部隊不同的是,江淮對自己的品牌定位一度非常“頑固”,當然,也可以說是“愚昧”。它們牢牢盯死著瑞風S2、S3所在的小型車市場,花費大把精力在四五線城市以及鄉鎮的汽車展銷會現場,通過最孔武直接的方式,將產品推向市場。
這固然讓S2、S3在短時間內收割了大批消費者,S3甚至一度位居小型SUV銷量冠軍,但當SUV風口漸過、小型SUV市場緊縮、競品車型也越來越多時,等待江淮的就只能是突如其來的潰敗。
比如在2015~2017年,小型SUV的市場份額從28%降到了21.8%,而小型SUV的產品卻從20餘款增至了50餘款,直接讓江淮在2017年走向了銷量大滑坡。今天聊起來,江淮乘用車營銷公司副總經理王虎也忍不住遺憾,“S3的產品力確實跟不上了,這個我們承認。”
一邊是小型SUV領域的城門失守,一邊也沒有把品牌向上戰略做起來,乾著急的江淮迫於壓力只得推出了號稱旗艦SUV的瑞風S7。
但由於S7上市非常匆忙,且江淮對S7的期待略顯矛盾,既希望它扛起當年S3的銷量大旗,又希望它成為江淮品牌的旗艦擔當,所以S7的價格定位其實非常模糊。這種搖擺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S7既沒錯位競爭搞定銷量,又在其它品牌真正的旗艦車型面前不堪一擊。
某種程度上,出現這種結局,不是江淮不行了,而是市場變了。
但現在,隨著江淮大眾的合資成立,江淮得到了與大眾共線生產汽車的機會,這種機會無論從大眾造車技術的角度,還是從中國消費者之大眾情結的角度,對於江淮來說,都是提升品牌力的大好時刻。瑞風S3和S7時代錯過的東西,或將就此撿起。
能抓住這次機遇,楊師傅期待的黃金時代可能近在咫尺;倘若機遇溜走,那恐怕江淮今後連小翻身都會困難。
這許是江淮的最後一戰。
大眾給江淮帶來了什麼?
共線,顧名思義,就是江淮大眾的生產線,也就是兩者合資品牌“思皓”的生產線,除生產思皓品牌車型外,也會分給部分江淮車型同時使用。
目前在這條共線生產線上,已經下線並上市了兩款江淮汽車,江淮iEV7S和瑞風S4。未來,江淮還會有其它重點車型(主要是新能源車)引入併線。
儘管這條生產線不是出自大眾自己的平臺,卻是嚴格按照大眾的技術方案和檢測要求在做。簡言之,就是大眾為這條線帶去了不少江淮沒有的技術,而且在生產和檢驗環節,會比江淮過去的生產線多幾個步驟。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用於淋雨檢測的溼度檢測儀,是江淮此前沒有應用過的儀器,也就是盲點。它的功能是在淋雨狀態下,對看不見的積水區域做100%的覆蓋檢測,提升整車淋雨品質。
比如用於車輛精度、DTS檢測的藍光自動化檢測裝置,江淮過去的生產線是對車輛進行抽檢,譬如100臺裡檢驗一臺,但大眾的要求,是一臺也不能少的100%檢驗。
再比如過去整車下線後,江淮內部的質檢部門會對品控做把關,或全檢、或抽檢,總歸是內部解決,但現在在大眾的要求下,江淮引入了第三方公司福邁迪做全線質檢。福邁迪是什麼概念呢?賓士、寶馬、沃爾沃、福特等品牌的部分車型都是外包給福邁迪做質檢的。
而且,不止共線生產線,引入大眾技術和標準後,江淮自己原有的生產線,現在也是嚴格按照大眾的VDA標準在執行生產。
用江淮工程師自己的話來說,大眾對生產線的規矩和要求就是兩個字:極苛。工程師說話大都比較簡練,我理解這意思應該是“極其苛求”吧。
這種轉變並非沒有困難,正相反,江淮技術中心和生產線上的每個人都在為此加班加點。
技術中心員工,每晚6點要開會報告一天下來遇到的問題和疑惑,然後和7點和供應商以及大眾技術負責人開會,解決上述問題。
流水線工人,由於生產線的全面更新升級和流程增多,每晚都要加班到10點,而且沒有雙休。
已經共線生產並上市兩月有餘的瑞風S4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銷量公佈?就是因為這種流程增多導致的整車生產用時變久,新生產線的產能受到了影響。王虎告訴我:“現在已經在加班加點生產,發貨的時候先發離合肥遠的地方,再發近處,我們想讓大家儘量能在過年前收到車。”
這都是大眾為江淮帶去的質的轉變。
押注生產線
然而,給江淮一條生產線,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嗎?
如果共線發生在三年前,瑞風S4也上市於三年前,我相信這種改變一定能幫助江淮打個翻身仗,絕不是現在的狀態。
拋開“共線”對中國人而言本就是個很好的吸引點,單從產品力而言,瑞風S4的設計、底盤、靜音技術等,在同級別裡都算領先的。
而且不同於當年的S7,這一次江淮不但走了循序漸進的路子,沒有一下子把產品升至旗艦,還對S4有著異常清晰的定位意識,“主打收入不太高、四五線城市的消費者”。所以在發現汽車之家把S4定位成緊湊型SUV之後,江淮還專門找到之家,申請將其換到小型SUV類目,“就是為了強調最大化的價效比”。
從現有成績來看,瑞風S4在上月底時訂單量已經破萬,其人氣可見一斑。
但其可持續性到底能多久?終究是個問題。
一方面是產能問題。
本來隨著車市遇冷和降價,近年來新車效應週期就一直在縮短,如果江淮新車的產能短期內無法提升,交車進度持續緩慢,路面上看不到幾臺新車,那麼一旦S4的新車效應過去,且競品更新換代,S4很可能會面臨或銷量不振或被迫官降的風險,重走S2/S3老路,這對於江淮重新拉昇品牌力,不是個好開端。
另一方面在於新能源。
近年來江淮新能源發展得不錯,銷量基本能排在車企前三名的位置,某種程度上來說,失意瑞風S3後的江淮就是依靠新能源在發展。但和燃油車一樣,江淮新能源走的也是小型車的路子,其模式是以價換量,主要靠國家補貼盈利。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國家政策的補貼大幅度下降,江淮的盈利狀況顯然會受到威脅。
根據江淮汽車2018年前三季度的財報,1~9月,江淮與2017年相比,收入增加了近8億元,但利潤卻少了近2億元;並且,2018年政府補助的10.28萬元,還比2017年增加了7.39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筆補助,江淮去年前三季度將虧損9.8億元,足以見得江淮對於政府補助的依賴程度。
所以一旦江淮在純電動領域新品研發跟不上、議價能力無法在短期內提升,不但會被自主品牌龍頭部隊越甩越遠,連自身盈利可能都會呈現困難,從而陷入惡性迴圈。
提升產能、推出新品、品牌向上,是江淮亟待解決的“三座大山”。只有這些問題一步步解決了,共線生產才能真正發揮效能。
我關注的一位護膚博主說過:
拖延症就像黃褐斑,越是沒有很好的對策,就越是有人吆喝他掌握了祖傳祕方。黃褐斑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主流的治療辦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機理不清楚,醫生們並沒有找到廣泛適用而又足夠有效的辦法。
其實,類似於拖延症和黃褐斑,有很多內部因素造成的問題,當我們試圖用外部力量解決時,都會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