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產品經理的“上當”之旅
最近抱著好奇與經濟實惠的心理,花50塊錢買了一批實際價值幾千元的課程(包括得到、少年得到、混沌大學、樊登讀書會等課程),其通過微信交易、百度網盤交付的形式。
剛買完的那天中午,跟一同事聊起這事兒。
他說:“這種方式雖然便宜,但體驗不好。”
我則非常自信的說:“想多了你,學習的核心是課程,只要課程是好課程,方式並不是非常重要。”
經過了近5天的學習體驗,讓我有了一個不同的認知,同時也就有了這個疑問:

好課程就是好產品嗎.png
好課程就是好產品嗎?
比如《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由得到聯合吳伯凡老師聯合出品,經過得到專業團隊產品化打造的課程內容,8萬多人訂閱,課程應該算是好課程。
但將其放在百度雲盤裡學習,對使用者而言,其還算是一個好產品嗎?我認為不算。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1)學習入口“曲徑通幽處”。由於課程採用了百度雲盤的群分享方式進行傳播,且內容又繁多,導致每次進入學習某課程時,必須經過10次左右的點選(比如分享群->檔案庫>每週更新->更新->得到專欄->大咖專欄(更新)->伯凡-認知方法論->4月->“我是內容(您辛苦了)”),才能最終進去學習介面。整個流程猶如古代女子的裹腳,又長又“臭”;
2)課程導航雜亂無序。雖然這個盜版的哥們已經很盡心盡力,把一個課程按月份分割開,但進入每個月份後,課程章節依然是雜亂無序,只能人為通過標題裡的日期,去儘量區別前後順序,比如“bf0426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和“bf0420認知中的月亮與六便士”。
但我經常還是亂序的聽。
一是因為課程本身就不是每天都更新,自己檢索容易出錯;
二是如果在走路或地鐵上,聽完了1個,程式自動跳轉到下一個,實在不便調整;

課程標題亂序.png
3)“莫名其妙”的卡頓、跳轉。百度雲盤本身僅僅是一個工具APP,對於線上聽音訊這一需求並未做很多的優化,導致經常出現卡頓,甚至莫名其妙跳轉到下一節等現象。
比如正在聽“bf0418所謂優勢,就是不斷的繞過”,聽到1/3處,突然就跳轉到下一個,且這個課次就置灰,不能再次點選播放,除非退出播放介面。
4)無斷點續播。昨天A課次到聽到3分鐘處,今天進入,好不容易回憶起,上次聽的是A課次,滿懷期待的點選開始收聽,結果又重頭開始;
5)無圖文內容。這種盜版模式,只能通過音訊的形式學習,碰到有圖片、連結類的知識時,無法檢視,只能自我幻想。
比如音訊課程中講到“請先閱讀文稿中的圖片,根據圖片中的數字提示,填上空格中的數字”。
6)無法做筆記。在百度雲盤上學習,聽到有價值、有意思的地方,想做個筆記,不行!課程結尾時,針對老師提出的思考題,想參與一下,不行!
7)缺少二次內容創造,無思想的碰撞。沒有其他人學完後的一些二次內容的創作(如留言、筆記),無法與同行者產生思想碰撞;
8)缺少學習記錄與軌跡。其不能記錄學習時長、學習軌跡等,感覺缺少了一種成就感,也少了一種堅持的動力。
總結而言,這種學習方式的問題,大概可分三方面:一是學習體驗差;二是學習輔助功能缺失;三是缺少學習資料的資料化。
說了這麼多,並非吐槽百度雲盤的產品體驗,畢竟它就是一個儲存工具,而不是一款學習服務產品。
但這次體驗也讓我有了幾個感觸:

感觸1.png
1)好老師、好課程並不等於好的學習服務。
憑藉優秀的老師、優秀的教研,打造出一門優秀的課程,一堂有好內容的課堂,就可以給學生交付一個優秀的學習服務嗎?不行!
這就好比用一碗五常大米煮出來的米飯,色香味俱全,晶瑩剔透,但卻摻雜了一些小石子,飯雖好,卻讓人難以下嚥。
如果想讓食客可以舒服的吃完這一碗飯,還需“錦上添花”的產品化,才可能最終保證可以做到交付學生學習價值,而不是交付給學生即完結,這是一種“量”與“質”的差別;
什麼是產品化?
產品化就是以使用者互動價值為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定位、設計、運營、反饋、迭代等手段包裝產品的過程。
更多產品化的說明,可參考: ofollow,noindex">產品化:如何提高試聽課轉化率?
回到此文來說,就是通過解決上述8個問題,將一門好的課程“封裝”成一個好產品,並最終交付給使用者一個好的學習服務的過程。

感觸2.png
2)低價可以讓使用者“激情”購買,但並不能形成口碑。
使用者都會有佔便宜的心理,這時低價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誘因,讓使用者“激情”購買。
但後續其是否滿意,並幫你“安利”產品,取決於你的產品的體驗,以及交付給他的價值。而這可能需要你提供一種持續的、長久的、優秀的服務才能讓使用者感知。
因此,做教育並不是找幾個優秀的老師,通過低價競爭就可以成為一家好的教育機構。
口碑可能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口碑又以交付使用者價值為唯一衡量標準。
至於好老師、好教研、好課程、產品化等均只是為交付使用者價值服務而已。

感觸3.png
3)“防盜”不僅是對企業負責,更是對使用者負責。
作為產品經理,尤其是內容型產品,在產品設計時是否可以有一絲絲的“防盜”意識?
比如文中提到的得到、混沌大學等產品,允許使用者下載功能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體驗,這是好心。 但如果我們不通過一些手段進行“防盜”,太輕易讓別人盜版,也就等於變相的鼓勵了盜版。
也許你會說,我們不怕盜版,因為我們的產品體驗、學習服務是盜版提供商所無法提供的,我們交付的不僅是內容,更是使用者價值。
可是,對於一些使用者而言,面對同樣的課程,遠遠低於課程原價的誘惑,很容易衝動消費,結果發現無法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只能又回來重新買原課程,這對使用者而言,是不也算一種他對你產品信任的傷害呢?

感觸4.png
4)產品思維就是多邊形思維。
產品思維應該是一種多邊形思維,不應該只侷限在具體的產品上。
可能還需要包括內容的產品化思維(比如語言是否擬人化、形象化,是否可幫使用者解決生活/工作的場景化問題等)、服務的流程化思維(比如話術、跟進次數與週期等)、使用者價值思維(比如操作是否簡單便捷、能否帶給使用者真正的價值等)、產品商品化思維(比如產品是否也有商業價值或社會價值)、運營迭代思維等。